專訪|《暗夜與黎明》編劇翁良平:初心和信仰

娛樂頭條 7562℃

兩年前,編劇翁良平就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創作一部作品。他將目光投向了1949年那個新舊交替、波瀾壯闊的一年。當時,在新中國剛解放的城市中,以上海為代表,社會面臨著諸多挑戰,特務和盜匪橫行,城市秩序亟待維護。「舊的世界剛剛被打破,新的世界剛剛開始,還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而第一代人民公安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的故事成為了翁良平創作的源泉,這便有了電視劇《暗夜與黎明》。

專訪|《暗夜與黎明》編劇翁良平:初心和信仰 - 陸劇吧

《暗夜與黎明》海報

為了真實地還原第一代公安的故事,翁良平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深入研究大量的資料,從老上海的各類文獻,到上海公安博物館所藏的珍貴素材,包括案件記錄、車輛信息,以及如《戰上海》《上海公安志》等相關書籍和上海解放初期的史料。他試圖從這些豐富的資料中,勾勒出那個時代公安人員的真實面貌,以及他們所經歷的驚心動魄的故事。

在劇本創作過程中,翁良平自述,最大的挑戰並非寫作本身,而是前期的策劃階段。如何在諜戰這一紅海題材中,找到敘事主題、角度、方式的創新?他最終選擇公安行業,是因為其中既有反特故事的驚險刺激,又有公安守護人民的理想情懷。但又要如何從歷史題材中找到與當代觀眾的共情點?經過長時間的梳理和策劃,他找到了林少白這樣一個年輕人,從舊警察成長為新公安的故事,以及他重拾初心的核心價值,為劇本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專訪|《暗夜與黎明》編劇翁良平:初心和信仰 - 陸劇吧

《暗夜與黎明》劇照

翁良平的創作涵蓋了多部歷史題材作品,在去年到今年先後播出的《問蒼茫》《追風者》《暗夜與黎明》,都在播出後得到了很好的市場反響和行業口碑。對於這類題材的創作,他認為對歷史的尊重與還原,對人物的精心雕琢,對主題的深刻挖掘,以及,對市場趨勢的敏銳洞察,都是缺一不可的關鍵要素。

在《暗夜與黎明》這個故事裡,他坦言,最想傳達的還是「初心和信仰」。在他看來,男主角林少白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重拾初心的故事:他要做這個城市的「銅牆鐵壁」。另外,他堅定地認為:「有信仰的人,是無畏的;有信仰的人,做任何事心裡是有根的;有信仰的人,即使遇到再大的艱難險阻,他是有幸福感的。」

專訪|《暗夜與黎明》編劇翁良平:初心和信仰 - 陸劇吧

《暗夜與黎明》劇照

【對話】

從舊警察到新公安,重拾初心

澎湃新聞:林少白是個比較特別的男主角,一上來是一個比較利己的,滑不留手的人物形象,尤其我覺得印象很深的是第一集一上來,他騎著自行車從人群中穿過,穿著警察制服,卻沒對街上打砸搶燒的行為做出任何阻止。這樣的主角出場不多見。塑造這個人物時你是怎麼考慮的?

翁良平:成長型人物其實一直是比較有魅力的,也比較有張力。我們通過一部劇,通過1949年到1950年這一年的時間來見證林少白的成長。

上海解放前夕那種混亂的局面,林少白已經見怪不怪了。看到那些事,按照現在的民警來講,肯定該上去阻止,但他作為那個時候的警察,連自己的命運都不知道會怎樣,所以一開始他面對街上的混亂的局面,他沒有阻止。而且解放前那個時候,警察會被老百姓叫做「狼皮狗」「黑皮狗」「狼狗」之類的,他們對警察的觀感都是很差的。

專訪|《暗夜與黎明》編劇翁良平:初心和信仰 - 陸劇吧

陳哲遠 飾 林少白

林少白本來是有初心的,他想做城市的「銅牆鐵壁」,但後來經歷了很多不公,很多對國民黨上層和系統內的失望,他見多了,所以他覺得我做什麼銅牆鐵壁,豆腐渣還差不多。所以他在解放前夕,看到街上的混亂,他內心是難過的,但他知道整個環境壞掉了,他自己是無能為力的。

但解放後,他進入公安局,這一年的經歷,他真的感受到共產黨領導的新政府新社會確實變化很大,他真心開始擁護這個政權,尤其老路告訴他,我們「背抵黑暗守護光明」,這讓他覺得做這個城市的銅牆鐵壁是有意義的,初心就逐步重拾了,他找到了自己的職業尊嚴。

澎湃新聞:從整個劇本構思到成型的階段,創作上最大的難點是什麼?

翁良平:這個劇本從2021年底開始,真正開始創作了之後是比較順利的,我覺得最大的挑戰是在前期的策劃階段。比方說到底寫哪個行業?決定寫公安,是因為它裡面有反特,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有守護人民的理想和情懷。那寫公安從哪個角度去寫?歷史題材怎麼跟觀眾共情?

我覺得這個梳理和策劃花的時間是最長的,後來終於找到了林少白這樣一個從舊警察在這一年裡成為新公安的成長故事,以及他重拾初心的核心價值,寫起來就比較快了。尤其是找到了路正陽和林少白這對搭檔的核心人物關係,一個舊警察和一個新公安搭檔,在各方面他們既迥異又互補,兩個人聯手去破獲特務案件。

專訪|《暗夜與黎明》編劇翁良平:初心和信仰 - 陸劇吧

《暗夜與黎明》劇照

澎湃新聞:怎麼看陳哲遠在這部劇里的表現?

翁良平:我覺得陳哲遠在這個戲裡,成長進步是比較大的。他之前是偶像戀愛的劇演得比較多,這次飾演的林少白,他前期是個上海小開的形象,又跟三教九流熟悉,性格比較鬼馬精靈,說實話,這種形象不太好演,演過了觀眾會覺得油膩,演得不到位,觀眾會覺得不夠靈動。這裡面的度是不太好拿捏的。他演得很到位,而且他越到後面越好,越來越進入這個角色。

而且他有一點很好,就是他演出了上海本地人的鬆弛感和安全感,他和那些老戲骨對戲,他不怵的,反而有林少白那種「我在這裡生活很多年了」的自信和鬆弛,這一點還是挺難得的。

《暗夜與黎明》更強調強情節和劇情反轉

澎湃新聞:去年年底到今年播出了三部你的歷史題材作品,包括《問蒼茫》《追風者》《暗夜與黎明》,聊聊這三部作品在創作上獨特的亮點,以及你的一些創作思考?

翁良平:《問蒼茫》是講毛主席在1921-1927年的故事,當時和梁振華老師他們定下的主基調是:年輕的毛主席在那七年間找到人生方向的故事。《追風者》則是講一個小人物,魏若來這個銀行普通職員,找到自己人生信仰的故事。《暗夜與黎明》跟這兩部不一樣的地方,它是重拾初心和信仰。

專訪|《暗夜與黎明》編劇翁良平:初心和信仰 - 陸劇吧

《暗夜與黎明》劇照

當然,它們的相同點都是成長和尋找的故事,但《暗夜與黎明》可能更加類型化,更強調強情節和劇情反轉。

另外,這次試了一下多線敘事,除了以路正陽林少白為代表的公安人員,以及以鄭蘭亭、王力群、徐巍為代表的特務,這兩條明暗對峙的線之外,還設置了以金昴昌為代表的黑白之間的灰度人物,也就是第三條線。所以這次也是想嘗試一下多線敘事,最終如何達到一個目標的統一。

專訪|《暗夜與黎明》編劇翁良平:初心和信仰 - 陸劇吧

《暗夜與黎明》劇照

澎湃新聞:諜戰題材是一個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個紅海題材,這類題材如何創新?你覺得諜戰題材在當下市場上它具有什麼樣的價值和意義?諜戰對於觀眾來說,它最重要的吸引力是什麼?

翁良平:確實,諜戰題材創新是很難的。我個人看法,要創新的話,那麼寫諜戰不能只寫諜戰,也就是說你寫諜戰不能只糾結於情節如何的反轉,如何設置一個「扣」讓觀眾猜不到,那些都是技巧層面的東西,我覺得寫諜戰更多是要把主人公立住,更多要去關注人物的命運和他們的選擇,這是能跟觀眾共情的。從這方面可能才是一個創新的方向。

諜戰劇一直是一個全民向的題材,看的人很多,有大量年齡稍長的觀眾其實不怎麼上網,他就守在電視機前觀看,他們對這類題材是比較喜歡的。有這樣的吸引力,我覺得一個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諜戰劇里的人物一般都處於危機之中,它天然帶有緊張的強戲劇性,天然會讓觀眾擔心人物的命運。

專訪|《暗夜與黎明》編劇翁良平:初心和信仰 - 陸劇吧

聶遠 飾 路正陽

長視頻更容易讓觀眾共情,而非僅提供爽感

澎湃新聞:你談到諜戰劇的強情節和緊張刺激,是最吸引觀眾的點。那現在短劇也是在靠它們的強情節、快節奏在奪走觀眾對長劇的注意力。你是怎麼看待短劇的?

翁良平:現在短劇,尤其是抖音短視頻的崛起,確實對於長視頻是挑戰。短視頻節奏很快,中間基本不給過程。我發現現在的觀眾看影視劇,確實也希望節奏更快,不要拖沓。觀眾看的東西多了,你再用過去的思路講一個故事,他一眼就能猜出後面的故事發展和結果,他肯定容易喪失耐心。

但我覺得長視頻有它的優勢,它能呈現人物的情緒、情感、成長,它更容易讓觀眾共情,而非僅提供爽感。比方說像《人世間》,它就是每個人都能從裡面看到自己家庭的影子;《我的阿勒泰》其實節奏一點都不快,但它依然能撫慰觀眾的心靈。所以我覺得也不是說一味求快,不管是做長視頻還是短視頻,我們能不能跟觀眾的所思所想,跟觀眾的情緒找到共鳴,這個很重要。

澎湃新聞:電視劇是大眾文化產品,但這幾年市場越來越細分。你覺得劇集要如何打到最廣泛的圈層,成為全民向作品?

翁良平:我覺得這個不太容易,將來我們這個行業,市場細分會做得越來越細。一個作品每個人都喜歡,每個年齡層都喜歡,這種情況會越來越少。只能說盡量去找一個最大公約數,而不可能說既要又要。我覺得最忌諱的就是什麼都要,反而失去自己的特色。比如《邊水往事》是個很好的例子,它把自己的美學做到極致,看的人照樣很多。

你在某一個類型或者某一個方向上,做自己做得很好,做到極致,自然就會破圈,而不是一開始就想去符合所有人的預期。這是我的看法。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