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我不是葯神」對中國電影業的影響

之前聽過一句很讓人感到尷尬的話:「中國拍不出像韓國或印度能改變社會的電影.」這句話雖然聽起來很是讓人難受但又的確在社會性這一層面上 指出了如今我們商業類型片市場的一處癥結所在.

韓國 印度等國家 每年都會生產這類具有人文關懷的同時兼具溫度與力度 能夠在社會上引起共鳴的的類型片 比如《熔爐》《摔跤吧!爸爸》 這些電影 但是,在我國的主流商業電影市場上,這類影片一直處於稀缺的狀況.

正在熱映的取材自現實的《我不是葯神》顯然有意於填補這一空缺 記得前些年看過一部陳可辛的《親愛的》這部電影可以說打開了一扇大門 而今年的這部《我不是葯神》則把這扇門繼續往前推開了一大步.

我們的觀眾需要這類具有現實主義質感並且兼具社會性的類型片出現在大銀幕上 中國市場也更需要有創作者站出來直面社會問題 拍攝這類稀缺存在的「良心電影」 讓更多的觀眾了解我們社會不同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