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上海聲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2495.hk,下稱「聲通科技」)計劃於2024年年內把企業總部從上海遷至武漢。
聲通科技創始人湯敬華介紹,公司計劃在武漢東湖高新區建設聲通科技總部,並圍繞互動式人工智慧行業打造並完善產業生態建設。
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和長江經濟帶的龍頭所在。武漢地處長江之「腰」,是長江經濟帶承東接西的樞紐,也是溝通南北的戰略節點。武漢和上海同處長江邊,具有地理相近、人文相親、紅色基因、開放碼頭、文化重地、產業高地、交通要衝、商業重鎮等多重多維多層的共同特點。
武漢招商大使、上海江享科技集團董事長聶清平觀察發現,一些地處長三角的科技公司,早期藉助上海這一國際性窗口獲得很好的成長,如今到了需要面向更大市場的階段。武漢是全國為數不多集區位、人才、產業、科教等優勢於一身的特大型中心城市,武漢正在成為他們建立第二增長曲線的首選落戶城市。
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優化長江經濟帶發展,完善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深化東中西部產業協作。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劉文富表示,面對新的時代特徵和發展形勢,武漢、上海應在共同打造「尖峰-高原-廊道-網路」區域合作創新體系上 「走深走實」。
劉文富建議,武漢、上海可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建立武漢自貿片區與上海自貿區的創新聯動機制,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全球競合單元等方面共同努力,聯合打造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共同構建長江經濟帶碳排放區域協同機制,完善產業在國內梯度有序轉移的協作機制,推動轉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
滬企第二增長曲線落戶首選武漢
去年9月,聲通科技第一次與武漢聯結,其與深圳特發集團合資成立特發聲通科技服務(武漢)有限公司(下稱「特發聲通」),以人力資源服務為市場切入,探索電子政務服務的場景應用。目前,特發聲通的業務範圍已從武漢擴展到江西、新疆、東北等地。
3個月後,在武漢2023年四季度招商引資項目簽約大會上,湯敬華作為嘉賓代表上台發言。據透露,這篇6分鐘的發言稿是他在飛機上用ai工具寫的,這讓現場嘉賓對人工智慧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
今年以來,湯敬華幾乎每周都會來一次武漢,「經過這一年多的接觸,武漢市領導身上務實、親民的態度,以及政府對產業的支持和落實能力,讓我們對於在武漢的發展充滿信心。」湯敬華說,武漢擁有良好的技術積累和人才儲備,政府又高度重視和支持人工智慧產業,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也便於聲通科技進一步拓展國內外市場,實現其國際化布局。
此次上市,聲通科技還引入了武漢光通共贏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江蘇江控投資有限公司兩個基石投資者,一共認購2.5億元;其中認購2億元的光通共贏,是武漢光谷純國資平台為投資聲通科技而組建的專項基金。
「我們將圍繞這些股東的訴求進行布局。」湯敬華表示,武漢地處中國人工智慧產業集群的中心點,具有較多的應用場景,聲通科技將深度參與武漢智慧交通業務開發,優先解決交通管理的痛點,包括道路救援、道路服務、無人駕駛及交通和旅遊融合等場景的問題。
無獨有偶,位於武漢經開區紗帽大道的博雷頓武漢基地從開工到正式投產,僅用1年時間,遠超行業平均速度。博雷頓科技股份公司是「上海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十強」企業,公司自主研發的電動汽車驅動系統解決了傳統工程車高能耗、高污染的頑疾。博雷頓武漢基地項目簽約後,為保證項目早日開工、早日投產,武漢經開區智能網聯和電動汽車產業園立即組建「幫辦專班」,為博雷頓武漢基地開通「綠色通道」,讓企業「辦事不出園區」,高效「一事聯辦」。
目前,武漢經開區智能網聯和電動汽車產業園正積極對接既有的供應鏈企業,中創新航、福迪汽車、開特電子等均有望成為博雷頓的供應商。園區還計劃通過招商引進和集聚更多上下游企業入駐,實現就近配套,幫助博雷頓等整車企業實現降本增效、加速發展。
本月8日,湖北高速公路首座氫能離網超充站項目在武漢簽約落地。此次合作由湖北省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楚天高速攜手兩家上海的企業——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重塑能源」)、氫積電能源技術(上海)有限公司共同發起。
重塑能源董事長林琦表示,武漢是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也是中國最早布局氫能產業的城市之一,擁有鋼鐵、石化、汽車等氫能相關產業鏈,還有數十家涉氫重點企業和科研院所,在道路運輸、內河船舶、工業用氫、城市供能等方面有著多元化的應用場景,希望未來能夠將重塑能源在氫能產業探索和實踐中的經驗,融入武漢市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助力武漢建設千億氫能產業高地和應用高地。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博雷頓、聲通科技等上海企業在武漢設總部、建基地的背後,都有江享科技從中「穿針引線」。作為科技產業投行,上游是政府招商,下游是企業擴張選址,江享科技扮演的就是讓企業和政府進行有效對接的角色,運作出有利於政府、產投機構和科技企業共贏的產業投行模式。
「武漢發展科技創新,不缺要素資源,不缺交易資源,但缺乏對優質資源進行整合配置的能力,缺乏以產業投資為主、擅長做非標業務的專業投行機構,推動資金達成從產業基金到被投企業『最後一公里』的精準匹配。」聶清平表示,產業投行既能幫助地方政府發展產業生態,服務地方產業升級,還能幫助科技企業解決其尋找第二增長曲線落地過程中的諸多痛點,後續還將通過全周期的綜合性企業服務,持續提高科技企業可持續增長的能力。
「過去幾年,在江享科技的協助下,多家上海科技型企業到武漢投資、考察,還有一批項目正在洽談。」聶清平說。
碳市「雙雄」協同深耕涉碳產業
而在「雙碳」領域,武漢和上海更是從全國七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地區中脫穎而出,由湖北省牽頭承擔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的建設與運維工作,由上海牽頭承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工作。「中碳登」落戶武漢,也填補了當地沒有國家級金融市場平台的空白。
全國碳市場採用「雙城」模式,交易中心位於上海,註冊登記結算系統設在武漢,兩地合作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著。每天早上8點半,武漢市武昌區中北路上的中碳登大廈3層全國碳排放權登記結算大廳內,賬戶、登記、結算、信息4個窗口的工作人員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結算窗口工作人員點擊「系統簽到」後,會給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工作人員發去消息,提醒對方及時進行系統對接,以便9點半碳市場開市後客戶能順利進行資金和配額劃轉。
下午3點,全國碳市場正式休市,接到從上海傳來的碳交易數據後,武漢中碳登結算業務部要快速計算出每天每個賬戶的碳配額和交易資金變動情況,由註冊登記系統對配額交易變動進行最終變更,並將資金變動數據反饋給銀行系統。
從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線以來,截至2024年8月14日,中碳登已順利完成748日的交易清結算工作,累計清算10.44萬筆,累計清算金額546.67億元。碳配額累計成交4.69億噸,累計成交額273.33億元。已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兩個履約周期全國電力行業總體減排成本降低約350億元。二氧化碳每噸收盤價由開盤初期的40多元上升到90元上下,碳價歷史最高值曾超過100元。
不僅如此,武漢還利用中碳登落戶契機,大力發展碳產業。以中碳登大廈為中心,中碳科技、中環聯合(北京)認證中心、安泰信用評級等47家涉碳機構和企業在此彙集,涉及碳資產、碳基金、碳核查、碳徵信、碳評級、碳諮詢、碳科技等細分領域,初步形成了「一棟樓就是產業鏈,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的碳市場服務產業鏈。
「談合作,抬腳就到!」武昌區雙碳招商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打造全國首個碳金融交易創新樓宇——中碳登大廈,與樓內企業深度合作,可為地方政府、企業提供「雙碳」領域項目全過程設計、規劃、實施服務,全區共吸引200餘家涉碳服務企業、機構,形成了以中碳登為核心、以環沙湖產業帶為載體的碳要素富集高地。
上海同樣以全國碳市場交易中心落戶為契機,促進碳專業服務機構快速成長,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綠色低碳領域,相繼推出碳基金、碳信託、碳質押、碳保險、碳中和指數等多個全國首單金融產品,有效盤活碳資產近800萬噸,融資額超過1.3億元。
劉文富建議,武漢、上海兩市可深化「雙碳」領域交流合作,協同打造全國碳交易統一大市場。武漢可繼續發揮湖北碳市場交易量全國首位的優勢,依託中碳登打造全國碳市場核心樞紐;並聯合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研究推出碳排放權電力期貨等碳金融特色品種;兩地還可圍繞能源、材料、資源利用、環境治理、低碳服務等領域開展技術合作, 構建長江經濟帶碳排放區域協同機制。
武滬共同打造區域合作創新體系
事實上,國際上的區域合作創新體系往往呈現出「尖峰—高原—廊道—網路」特徵,這對於武漢和上海的合作也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研究發現,要打造長江經濟帶競爭型生產力布局,也有四個層次:一是尖峰,上海是尖峰,武漢也是尖峰;二是高原,上海大都市圈是高原,武漢都市圈也是高原;三是廊道,通過若干廊道輻射出去,南向北向拓展帶,長江經濟帶、京廣鐵路都是廊道;四是網路,在尖峰引領下,夯實高原,通過廊道深度嵌入全國乃至全球網路。
劉文富指出,武漢是中國中部地區「九省通衢」的中心城市。從地理上看,地處中國的正中間位置,這裡地處長江水道與京廣鐵路的十字交匯點,從武漢沿長江水道,西上可到巴蜀,東下可抵吳越,向北可溯漢水而至豫陝,所以武漢一定要充分發揮其經濟「尖峰」作用出來。而在「尖峰—高原—廊道—網路」這一區域合作創新體系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集群分別被公認為是「創新尖峰」和「創新高原」。尖峰發揮著瀑布效應,高原發揮著轉化作用,通過廊道延展、蔓延,迅捷地融入全國和全球網路。
劉文富認為,武漢是長江沿線四大科創城市中(武漢、成都、重慶、南京)的領頭羊,高水平人才多、創新資源豐富。把科創氛圍濃厚的武漢和金融資源豐沛的上海鏈接起來,讓兩個城市有效的對口合作,形成互補,有利於兩地科技創新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
武漢可以聯合上海共同促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度融合,建立武漢自貿片區與上海自貿區的創新聯動機制,為構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打造現代化國家窗口。
「深化東中西部人才協作。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這是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的要求。「武漢和上海在這方面也大有作為。」劉文富指出,武漢可以利用上海主辦的全球頂尖科學交流相關平台,選派未來的青年科學家全程參加,對激發創新潛能,明確科研思路、開展原始創新大有補益。兩市的智庫研究人員可以聯合開展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攻關研究,創建「未來委員會」,建立基礎研究人才團隊長期穩定支持機制,探討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和產業轉化的新賽道。圍繞科技企業和人才流動,武漢與上海還可以擴大科技型企業、高層次人才和技能人才的跨區域資格資質互認範圍。
兩市招商部門負責人亦表示,武漢與上海的產業協作互補性強,探索的是各展所長、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區域協同發展新路徑。未來兩座城市可以共享產業鏈,用市場化的方式推動企業品牌、知識產權和人才資源的流動,共同降低整體成本;同時,在短板領域,兩地可協同攻關,重點合作;在國家倡導建設統一大市場的背景下,兩市還可以互相打開市場,讓兩地企業獲取更多成長的機會。
武漢與上海聯合打造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同樣大有可為。劉文富表示,武漢及周邊地區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也是中部地區最重要的遊客集散地。上海是華東地區最重要的遊客集散地和全國最重要的口岸之一。兩地客源豐富,交通便利,市場差異性明顯,具有極大的互動空間。要重振長江黃金旅遊線的雄風,開發新的長江游輪,增加滬漢之間航空和高鐵班次,加大市場營銷和品牌推廣的力度,加強對接平台建設,優化合作交流機制。
此外,區域合作創新體系的搭建也離不開體制機制的大膽嘗試。劉文富建議,可參考國際上區域合作機制的先進經驗,建立兩市合作理事會,建立合作章程,並經過地方立法機構確認。採用市場化運作方式,如聯合建立發展基金,用於長江大保護,新型科技項目的開發等。積極探索混合分工(垂直+水平)促進,總部和分支機構的統計改革等,完善產業在國內梯度有序轉移的協作機制,推動轉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
在市場邏輯的強驅動、政治邏輯的強牽引、政策助推的強支撐下,長江經濟帶建設已形成可持續、不可逆的發展態勢。長江經濟帶必將由基礎設施連通,向產業成鏈成群、創新網路化演進,武漢和上海在實現科研設施共享、研究成果共用、創新政策互補、標準資質互認等方面大有作為,將會真正成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雙城記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