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令人痛心、惋惜和憤怒的一天。
7月20日凌晨1時17分,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悼文《沉痛悼念李晟醫生》:2024年7月19日中午13時許,我院心血管內科李晟醫生在門診診療中,突然遭到一男子持刀傷害,致多處嚴重損傷。李晟醫生終因傷勢過重,經搶救無效,於2024年7月19日21時許不幸去世。
「李晟醫生是一名勤勉敬業、甘於奉獻的醫務工作者」,溫醫大附一院通報提及。
在溫醫大附一院公號評論區有患者留言,這兩年與李醫生接觸很多,二次手術,多次複診。去之前的擔心經他門診(溝通後)放寬心,也常常被他的耐心和仁心感動。他雖(是)主治醫師但比主任醫師還難約,患者初次看病大多通過加號找他,因此,同樓層他是最早來也是最遲走的醫生。有患者留言,李醫生每次都加班加點,把病人看完才下班。
誰也沒想到,這樣一名深受患者和同事認可的好醫生,以如此令人扼腕的方式離世!
7月20日10時34分,浙江省醫師協會、浙江省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在官方公眾號浙江醫師發布文章《強烈譴責傷醫行為 維護和諧醫患關係》。
文章稱,暴力傷害醫務人員,是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我們對此表示強烈的譴責,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傷醫行為!我們強烈呼籲,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共同維護醫院的正常醫療秩序,切實保障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我們強烈呼籲,對暴力傷醫及醫鬧行為零容忍,要採取一切有力措施,嚴懲侵害醫務人員合法權益的行為,堅決維護醫務人員的尊嚴,保證醫務人員安全執業,還醫院一個安全和諧的環境!
7月20日15時56分,中國醫師協會發布關於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傷醫事件的聲明。聲明稱,我們認為這是一起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在此,我們重申:
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傷醫行為。
堅定不移地捍衛醫務人員尊嚴。
強烈呼籲有關單位採取有力措施保障醫務人員生命安全。
強烈呼籲社會各界齊心協力營造和諧有序的良好醫療環境。
中國醫師協會在傷醫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經浙江省醫師協會向溫醫大附一院表示對該事件的關注以及對全體醫務人員的關心,同時積極啟動醫師維權救助程序,對李晟醫師家屬提供援助。
傷醫事件,傷害的不止是醫務人員本身,更是嚴重打擊醫療從業者的職業信心。一旦醫護人員產生心理上的芥蒂和不安,就會影響他們的自信心、精神面貌以及對患者的照護質量。
如此令人心痛的事件發生後,我們需要再次思考:醫護人員的人身和生命安全到底該怎麼保障?如何杜絕下一次悲劇的發生?
為醫者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
構建互信的生命屏障
任何委屈都不是訴諸暴力的理由,任何情緒也不是傷害醫生的理由。
雖然人類在對抗疾病上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很多疾病面前,醫學仍是無能為力的。要客觀科學看待醫學的局限性,不能在治癒無望或治療效果不佳時就無端遷怒於醫生,甚至是失去理智來實施報復。
對於晝夜奔波的醫護人員來說,安全感,是他們首要的需求。深圳市兒童醫院院長麻曉鵬曾說,醫院領導要為醫務人員撐起一把傘,為他們遮風擋雨,讓他們有安全感。
該院制定了《醫務人員因工作原因受人身傷害處理流程》,在許多容易發生傷醫事件的地方增加了攝像頭,對於院暴易發科室加強安保,給診室都裝了報警按鈕,以及和當地警方保持良好的互動。
2024年7月20日,曾在2020年遇襲的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陶勇在微博上悼念李晟醫生。陶勇在文中譴責暴力傷醫行為,並提出醫院應設立安檢。
陶勇寫道:我本人是傷醫事件的親歷者,曾發起醫院設立安檢的倡議,2020年6月5日,北京市人大表決通過《北京市醫院安全秩序管理規定》,北京市二級醫院落地實行安檢。只有在一個安全的環境,醫生才能踏實看病,患者才能放心治療。至今我仍堅定認為,推廣這項模式,應是廣泛共識。
安檢措施,能增強醫護人員的安全感,但真正讓我走出深淵,重新投入醫療工作,是因為我感受到了愛。現場有四位見義勇為的勇士,和歹徒搏鬥,給我爭取了寶貴的活命時間;之後,無數網友以私信、鮮花、捐款等方式表達他們的關愛。這些彙集起來的愛,就像棉被一樣,緊緊包裹住了冰凍的我。
改善醫療環境是一個社會問題,社會問題需要社會力量解決。每個人都可以站在上帝視角指責,不如躬身做一點改變,愛己及人,這個世界就會更好。
作為僥倖在醫鬧事件中生存下來的「幸運兒」,深知只有為醫者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才能讓前赴後繼穿上白大褂的這群人,全心投入到治病救人中,構建互信的生命屏障。每一個願意選擇醫學作為職業的人,都是有情懷的,這份善良的初衷和堅定的選擇,應該得到全社會的保護。
近年來,公安部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兩次向全國推廣的「北京經驗」。2021年7月,《北京市醫院安全秩序管理規定》實施一年後,執法檢查組曾回訪,從醫務人員按下一鍵報警按鈕後,醫院安保人員、警務室警務人員到達現場,僅需50秒。
「醫院裡的保安沒有執法權,有警察在之後,就沒什麼人敢鬧了。」2012年的一起殺醫事件倖存者,北京航天總醫院醫生趙立眾曾對健康界說,警察入駐醫院、建立警務室後,醫鬧現象減少了很多,近幾年的醫院安全秩序的法制建設大大增強,各項措施改善很大。
將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工作
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
對醫療暴力零容忍是社會共識。2013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公安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加強醫院安全防範系統建設指導意見》,要求:
醫院保安員數量應當遵循「就高不就低」原則,按照不低於在崗醫務人員總數的3%或20張病床1名保安或日均門診量的3‰的標準配備;
醫院要建立門衛制度,嚴格各出入口的管理,加強對進出人員、車輛的檢查,及時發現可疑情況,醫院內發生案事件後,要立即報警,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對實施違法犯罪的人員進行堵截,防止其逃跑;
醫院規模較大、周邊治安情況複雜的,可視情在醫院重點部位配備安檢設備,加大對攜帶管制刀具等危險物品進入醫療機構的查繳力度;
醫院門衛室、各科室、重點要害部位要安裝一鍵式報警裝置,並與醫院安全監控中心聯網,確保發生突發案事件時能及時通知保衛、保安人員,迅速處置。
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原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印發《關於依法懲處涉醫違法犯罪維護正常醫療秩序的意見》,明確將對醫院內毆打或故意殺害、傷害醫務人員等6類涉醫違法犯罪行為進行嚴懲。
2021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安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推進醫院安全秩序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下文簡稱《指導意見》),重申了「醫院保安員數量按照不低於在崗醫務人員總數的3%或者20張病床1名保安或日均門診量3‰的標準配備」「醫院門衛室、各科室、重點要害部位,要安裝一鍵式報警裝置」等要求。
《指導意見》要求,日均門診量5000人次以上或者床位1000張以上的大型醫院應當在主要出入口實施安檢;
建立高風險人員預警提醒機制,遇有揚言實施暴力、多次到醫院無理纏鬧、醉酒吸毒、有肇事肇禍風險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等高風險就診人員,及時提醒醫務人員,並應安排安保人員陪診,必要時報告公安機關,對當事人進行法制宣教、警示行為後果;
醫院主要負責人是本院安全秩序管理的第一責任人。
《指導意見》重點闡述了要一手抓嚴厲打擊涉醫違法犯罪活動,一手抓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長效機制建設,尤其是加強源頭治理,多元化解醫療糾紛,力爭把醫療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和初始階段;加大疏導穩控力度,嚴防發生個人極端案件。
構建和諧醫患關係需要全社會的參與。
於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法》,「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完善安全保衛措施,維護良好的醫療秩序,及時主動化解醫療糾紛,保障醫師執業安全」「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阻礙醫師依法執業,干擾醫師正常工作、生活」「禁止通過侮辱、誹謗、威脅、毆打等方式,侵犯醫師的人格尊嚴、人身安全」等法條被寫入,強化了刑法修正案(九)將「醫鬧」入刑的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法》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將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加強醫療衛生機構及周邊治安綜合治理,維護醫療衛生機構良好的執業環境,有效防範和依法打擊涉醫違法犯罪行為,保護醫患雙方合法權益。
預防暴力侵害
醫院怎麼做?
由健康界策划出品的《醫療場所暴力防範》一書的作者保羅·林斯利認為,在物理環境方面,醫院應提供相應的保障和措施。
首先,進入醫療建築的通道應得到控制和監督,並在可能的情況下設置單一的入口和出口。
候診室應盡量保持舒適,以避免引起等候者混亂、不安或憤怒的情緒。如有可能,可以設置吸煙區,並在適當情況下提供專用房間。
接待台和護士站等服務點應該用圍欄保護起來,防止患者騷擾醫務人員、向裡面扔東西或直接進入服務點。
空間不足或布局不佳會讓其使用者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從而增加醫療場所的暴力和侵害風險。醫療機構設施的設計應確保為醫務人員創造一個不擁擠的工作環境。
門診房間應確保私密性,同時保證醫務人員和患者與外界不會完全隔離。急診科需要將情緒激動的患者或家屬進行安全隔離,以便保護該患者、家屬、其他患者和醫務人員。
用於諮詢或服務的房間應設計兩個出口,併合理擺放辦公設施以防止醫務人員被困。門上應該安裝堅固的玻璃或塑料板,方便同事透過玻璃或塑料板來監督室內情況(這些隔板可以磨砂處理,以保證一定程度的隱私)。
還需限制患者進入醫務人員的諮詢室、治療室和其他工作區。按照消防規範,所有候診室的門都只應從內上鎖,外面的門只應從外上鎖,以防止未經授權的闖入行為。
醫療機構應為醫務人員提供獨立、安全、可上鎖的衛生間和其他便利設施。所有在受保護的區域工作的員工,不管是正式員工還是臨時僱員,都應配有鑰匙,以便值班時出入。
最後,在患者問診過程中,要盡量避免醫務人員受到外界的打擾,無論是有電話打進來,還是有其他人員闖入。如果這種行為多次發生,就會使患者感到煩躁不安。但是,在防止被打擾的同時,也要確保醫務人員與外界保持聯繫。
健康界出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若違規轉載,必追究法律責任!
整理 | 陽子
來源 |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國醫師協會、浙江醫師協會、陶勇微博、極目新聞、健康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