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英雄的故事將不斷被講述

娛樂頭條 4452℃

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英雄的故事將不斷被講述 - 陸劇吧

作為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片世界首映後,6月18日,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將正式在全國藝聯上映。16日下午,電影藝術研討活動在文藝會堂舉行。研討會進行的同時,上海歌舞團正在北京保利劇院為觀眾帶來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第618場演出。

「今年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電影的上映,既是向奉獻青春和熱血的先烈致敬,也表達了舞劇電影主創團隊以創新賦能,拓展紅色『電波』ip影響力的誠意。」上海歌舞團團長王延說。「電波」精神永不消逝,這是上海這座「光榮之城」的紅色印記。

從電影到舞劇,再到舞劇電影

5月27日上海解放75周年之際,作為「光榮之城」2024上海紅色文化季中「文藝影視」板塊唯一一部市級重點電影項目,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曾在上海美琪大戲院舉行「致敬場」觀摩活動。6月15日晚,「電波」劇組又走上金爵盛典的紅毯。以舞蹈演員的身份參加上海國際電影節,主演朱潔靜難忘那一刻的激動心情,「穿著精挑細選的禮服,蹬著不太合適的高跟鞋,我們跟那麼多影視明星走在一起。」

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英雄的故事將不斷被講述 - 陸劇吧

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

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的誕生,可以說是從電影到舞台,又回歸電影的過程。「電波」的故事發生在上海。1948年12月30日凌晨,不幸被捕的我黨地下情報工作者李白以一句「同志們,永別了!」的電文,敲下用生命捍衛理想信念的大無畏精神。1949年5月7日,李白被國民黨特務秘密殺害於上海浦東,時年39歲。20天後,上海宣告解放。

李白烈士的事迹曾被多次改編成文藝作品,其中,1958年由孫道臨主演的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成為影響力極其廣泛的中國影史佳作。2018年,上海歌舞團創排同名舞劇,先後演出600多場,成為上海知名的紅色文化ip。鄭大聖執導同名舞劇,「電波」的故事再度煥新表達。

在朱潔靜看來,從舞劇到大銀幕,是一次從無到有的嘗試。「最初知道要把舞劇拍成電影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可能嗎?』今天坐在這裡,是因為我們把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她說,以舞蹈演員的身份拍電影,導演的要求是生活化,「摘菜、聽收音機,拍攝過程中我感受到『生活』很難。上海給了藝術創作很大的包容度、創造力和可能性,我們站在上海城市的角度,做了一種非常棒的藝術的試探和碰撞。」

研討會上,導演鄭大聖並沒有多作發言,更多時候,他選擇托著腮,仔細聆聽專家、學者、觀眾對這部舞劇電影的評價。「我們就是以自以為可能的方式悶頭在拍,希望聽聽大家的指正。」他說。

在導演的創意下,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在保留舞台表演的主體呈現外,取景車墩影視基地、進駐led虛擬攝影棚、選取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劇場實景、排練廳環境等,並全面應用杜比全景聲、4k超高清、moco(動作捕捉攝影機)、伸縮炮、led虛擬攝影等技術等,從而將故事穿插於「實」與「虛」之間,創新地加以鋪陳。

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英雄的故事將不斷被講述 - 陸劇吧

劇照

「這部舞劇電影是近些年來上海主旋律電影的扛鼎之作、創新之作。」在上海影評學會會長、上海大學電影學院教授劉海波看來,影片之所以感人,要歸功於革命先輩的感人事迹,歸功於1958年第一代電影人的電影首創,也歸功於上海歌舞團藝術家們的舞劇改編,「它既是藝術的接力棒,又是紅色精神的接力棒。舞劇電影打破了虛和實的界限,台上和台下的界限,演員和角色的界限,過去和現在的界限,實現了大量細節的捕捉與強調。」

中國影評學會副會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建強已經看了兩遍電影。兩次觀影,他看到了舞劇電影的浪漫、洒脫,也看到了青春的活力,看到了紅色的記憶,看到了弄堂的味道、家庭的氛圍。「電影對這部紅色經典進行了全新詮釋,色彩絢麗奪目,加上美輪美奐的獨舞、雙人舞,把光影藝術和舞美藝術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充分釋放出中華傳統美學的能量,也使舞劇的潛質和潛能得到充分的開掘。舞劇電影用超常的實踐,豐富了新時代中國電影的生態,提升了中國電影的想像力、創造力。」

上海題材的中國價值

這或許是討論最熱烈的一個研討會。現場,學者專家們頻繁地「搶話筒」,發言踴躍,鈴鐺聲不停響起——這是為了提醒大家發言時不要超時。或許,這可以反映出這群專業的電影觀眾對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的認可。

「我研究了一輩子電影,大概看了一萬兩千部電影。這部電影目前為止很難定義,它跟之前的舞劇電影很不一樣,是全新的電影樣式和風格。」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中國影協原秘書長饒曙光認為,在aigc的背景下,電影正在重新誕生,「在這樣一個與高科技搶跑的時代,中國導演應該有一種文化自覺和美學自覺,創作出更多有創新力和表意力的作品。在世界電影這個賽道上,要有信心跑在前面,推動中國電影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從大國走向強國。」

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影協原主席任仲倫認為,當下探討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或許要放在一個更重要的尺度上,去思考「上海題材」的中國意義和中國價值。近年來,「上海題材」屢創佳績,文學作品有作家孫甘露的《千里江山圖》,影視作品有徐崢、馬伊琍等主演的《愛情神話》,王家衛執導的《繁花》;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又為「上海題材」添了一份力量。「這幾年上海題材接二連三地突破,產生全國影響力。《電波》把舞劇和電影的成功融合起來,雙重的魅力得到雙重的融合,獲得雙重的成功。」

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英雄的故事將不斷被講述 - 陸劇吧

劇照

與會專家認為,舞劇電影上映後,應該進一步向高校、青少年等群體拓展,擴大這一紅色ip的影響力。中國文聯副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奚美娟回憶,她曾接拍過一部同一題材的電視連續劇,在其中飾演一位母親,「經典作品值得一代代藝術家去重新詮釋和演繹,同時,當代年輕人對經典重現的接受度,也是值得探討的課題。」「建議推動《電波》走入高校,成為思政課的一部分,一個相對應的影像教材。後電影產品的開發也值得關注,應該把後續的效應放大。」上海評協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學院院長厲震林建議。

「這部舞劇電影是一個多重文本,今天不是結束,也不是尾聲。」在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作協副主席孫甘露看來,「從紅色主題、上海的歷史,不同藝術樣式的轉換等各層面來看,它都不是一個單一層面的敘事。它的價值在於不斷地講述、重塑,把這段歷史不停地傳遞下去,這本身就是一個示範。」對於主創團隊及更多後繼者來說,「永不消逝的電波」這個關於英雄的故事,還將不斷被講述。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