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了,他來了,他帶著「目的」走來了。
繼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本月初訪華後,另一位美國重要人物「國務卿布林肯」近日也傳來了下周二(23日)決定訪華之旅的消息。
不過有理哥敢斷定,布林肯選擇這個時候緊急訪華,可謂是「來者不善」。
要知道,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和美國國務院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康達以及白宮國安委員會負責兩岸事務的高級主任貝莎蘭前腳才剛走。
先來說說耶倫的訪華之旅。
這可是拜登政府上台後,美國最高級別的官員訪華,然而,耶倫的這次訪問並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成果,反倒是引起了不滿和反感。原因在於,耶倫訪華期間,不僅向中國提出了一系列無理的要求,還試圖分化中國的政府和人民。
儘管,耶倫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緩解中美之間的經貿摩擦,同時尋求中國繼續購買美國國債的支持。
就目前來看,美國現在正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需要靠印鈔和借債來維持經濟運轉,而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之一,也是美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
所以說,耶倫希望能夠說服中國放鬆對美國產品和服務的限制,以及增加對美國國債的購買。
但耶倫並沒有拿出任何的誠意和尊重。她在訪華期間,不僅頻繁指責中國操縱匯率、進行不公平貿易、侵犯人權、威脅地區安全,甚至她還要求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保護知識產權、減少碳排放、加強金融監管等等。
毫無疑問,這些要求都是美國為了維護自己的霸權和利益而提出的,並沒有考慮到中國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
而且,這些要求都是在「美國不斷打壓中國,在高科技上強制全球切斷中國所有高階半導體的供應鏈與設備,把無數的中國高校和企業列入供應黑名單,還不斷地要求外企搬離中國,將工廠遷往其他國家」的背景下提出的。
這簡直就是「既要錢又要命」的卑鄙做法。
更可氣的是,耶倫還試圖分化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
她在訪華的這幾天,有一次晚宴,她在餐桌上特意強調:「中美雖然有分歧,但是美國對中國人民一貫友好。」
顯而易見,她這是妄圖把中國分化為政府與人民,與此同時又鼓吹中國人民要支持美國打壓中國立場,要求中國人民站出來反對政府。
多麼惡毒的伎倆!
這種做法不僅是對中國政府的不尊重和嚴重挑釁,也是對中國人民的侮辱和誤導。
她完全忽視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政府代表著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而中國人民也堅決支持政府捍衛國家主權、利益和尊嚴」。
耶倫訪華「空手而歸」後,拜登派出接著訪華的兩位高級官員。其中一位是美國國務院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康達,另一位則是白宮國安委員會負責兩岸事務的高級主任貝莎蘭,兩人級別都不低。
美國這是要對外釋放出什麼信號呢?
有理哥分析,可能有三個考慮。
第一,美國想要與中國保持合作。因為耶倫訪華參與了至少4天的高層經濟會談,但「幾乎沒有取得任何成果」,這必然讓拜登政府感到著急。
畢竟還有半年多點點就是美國四年一度的美國總統大選了,拜登需要為自己的政績再添一筆。
倘若能夠在經貿領域和中國達成新的合作,一方面可以緩解美國當前的經濟問題,另一方面還可以為拜登自己贏得一部分的支持率。
第二,從外交層面來看,此番美國高官訪華可能是提前為接下來布林肯即將訪問中國的行程鋪路。
美國國務院發布的公告稱,康達和貝莎蘭二人訪問中國期間將與中方官員會面,這極有可能就是為中美下一階段的高層互動進行提前安排。
而且根據過往的經驗來看,上次康達等人訪問完中國之後,布林肯也是緊接著就啟程訪華了,這次自然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三,從近期的國際背景來看,美日菲首腦幾天前剛剛在華盛頓進行了一場號稱「歷史性」的三邊峰會,話里話外無一不是在討論中國,尤其是就南海、台海乃至東海事務對中國指手畫腳,引起了中方的強烈不滿。
基於此,美國如今又派出高級官員訪華,大有緩和與中國之間緊張關係的意圖。
一直以來,美國在處理對華關係時都慣用此類雙標伎倆,一邊在實際行動上拉攏盟友對華進行圍堵,一邊又在外交層面尋求與中國「友好」接觸,以避免誤判。
但既然是為了避免誤判,老美最應該做的就是尊重中國的安全關切,在事關中方核心利益的關鍵問題上謹言慎行,用實際行動來修復中美兩國互信,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
最後,我們來探討探討即將開啟訪華之旅的布林肯。
鑒於美國戰略重心已然移至中東,因此不難預見,即將訪華的布林肯大概率不會只是為改善美中關係而來,恐怕還要談談俄烏衝突和中東衝突,畢竟與美國利益密切相關。
站在美國利益角度來看,布林肯自然是希望中國公開反對俄羅斯,最好是在經貿往來上也切斷和俄羅斯之間的聯繫。當然,這只是「以打促談」的把戲,畢竟中俄之間的貿易是正常的貿易關係,符合國際貿易規定,美國無權來干涉。
更重要的是,中東衝突已在失控邊緣,而6月將迎來瑞士和平峰會,11月將迎來美國大選的高潮,所以說,有充分的理由判斷,拜登團隊基於競選連任,希望中國做一個和事佬,勸一勸伊朗,不要讓局勢升級。同時,也提前為6月的瑞士和平峰會造勢。
要有理哥說,布林肯此次的訪華之旅,如果還是玩兒假惺惺的一套,不出預料同樣「一無所獲」。
人與人交往,尚且講究一個真誠,何況是國與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