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鄧世昌》劇組走進軍博,從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娛樂頭條 7771℃

已到正午時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大廳一層依然人流如織。興緻盎然的孩子們圍著飛機、導彈等功勛武器瞧來看去,讚嘆不已,但穿過這片陳列走近一件鐵錨時,氣氛變得肅穆起來。它來自清朝北洋水師「鎮遠」艦,是一段沉痛的民族記憶留下的刻骨傷痕。

話劇《鄧世昌》劇組走進軍博,從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 陸劇吧

《鄧世昌》劇組走進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本報記者方非 攝

4月17日,距正式首演僅剩10天,國家大劇院原創話劇《鄧世昌》劇組從最後的緊張排練中抽身,走進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2024 年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30 周年,130年前,北洋水師遭遇慘敗,全軍覆沒,黃海海戰中,「致遠」艦沉沒,管帶鄧世昌壯烈犧牲,「鎮遠」艦的鐵錨則在戰後被劫往日本東京,陳列在上野公園以示炫耀。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日本才被迫將鐵錨歸還中國。

「這件鐵錨就像長鳴的警鐘。」《鄧世昌》主演王雷說。在劇中,他走過了鄧世昌少年立志、青年從軍、中年殉國的一生;在博物館裡,與真實的歷史彼此相對的一刻,王雷百感交集:「我輩青年一定要牢記血的教訓,要為國家的繁榮昌盛不斷努力奮鬥。」

《鄧世昌》劇組與牛貫傑對談。本報記者方非 攝

參觀的同時,國家大劇院「經典藝術講堂」欄目邀請《鄧世昌》劇組和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牛貫傑,於博物館中舉辦了一場名為「有公足壯海軍威」的公開講座活動。一邊是真切發生的史實,一邊是藝術想像的加工,牛貫傑與《鄧世昌》導演王筱頔以及演員們對談古今。戲劇有著讓史書記載中的人物「復活」的神奇力量,王雷、張頁川、關棟天3位演員現場展示了劇中鄧世昌、李鴻章、丁汝昌對峙交鋒的一段表演,將他們各自的立場鮮明道來。關棟天飾演的丁汝昌格外耐人尋味,他夾在鄧世昌、李鴻章之間躊躇難決,既賞識鄧世昌的報國之志,又難捨李鴻章的知遇之恩,但最終,他還是決定毅然出戰,用一句「這個窩囊氣,汝昌不受了」為隱忍許久的人生畫上了酣暢淋漓的句點。關棟天將丁汝昌的情緒拿捏得很到位,這個角色的「複雜」,正是刻畫精彩之所在。

話劇《鄧世昌》劇組走進軍博,從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 陸劇吧

話劇片段展示。本報記者方非 攝

在導演王筱頔看來,這是戲劇最大的魅力之一:「台上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在向你極力詮釋另一個人的生命,這種美感只有劇場里才能感受到。」王筱頔發現講座現場有不少小朋友,她鼓勵大家今後更多地走進劇場,步入藝術的世界,因為美的熏陶、藝術的浸潤可以長遠地伴隨人們的一生。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