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鱒魚》一樣游的法國喜劇樂團:「從巴黎到上海,這是一場絕妙的冒險」

娛樂頭條 8962℃

像《鱒魚》一樣游的法國喜劇樂團:「從巴黎到上海,這是一場絕妙的冒險」 - 陸劇吧

來滬獻演第39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法國喜劇樂團五人在黃浦江畔乘興而歌。

「我們就像鱒魚一樣,從巴黎游到上海,根據環境隨心而動,這是一場絕妙的冒險。」法國喜劇樂團accordzéâm團長兼小提琴手拉斐爾·梅耶(raphaël maillet)和成員漫步在上海黃浦江畔時,這樣概括樂團的首次上海之行。

日前,上海宛平劇院里上演了一場其樂融融的音樂喜劇《鱒魚》。accordzéâm樂團以舒伯特的浪漫名作《鱒魚》的旋律為主題,融合流行、搖滾、鄉村爵士、即興創作等多種變奏,串聯起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樂曲。現場氣氛熱烈,樂手們帶著觀眾,把音樂會變成派對現場。

演出後第二天,樂手們相約在陸家嘴天橋見。樂團手風琴手艾瑞克·阿拉德(eric allard-jacquin)看到近在咫尺的東方明珠,立刻擺出「中國功夫」的動作拍照留念。樂團的幾位成員都是第一次來到中國,這裡對他們來說是「新世界」。「以前我對中國的想像來自電影和短視頻,但有了這次演出,中國與上海變得真實和生動,我們想要了解中國文化的真正內核。」拉斐爾·梅耶頭戴小禮帽,身著深色西裝,他背著的小提琴盒上掛著一支演出當晚樂迷贈送的向日葵花,以及一個用中文寫著「音樂好、人民樂」的紀念布袋。「上海是個非常有文化深度的城市,這裡的文化和法國文化截然不同,令人印象深刻。」

應記者邀請,樂團一行人登上藝倉美術館的天台,見江景遼闊,黃浦江的一彎流水連接著陸家嘴、外灘建築群、十六鋪碼頭和世博花園……藝術家們觸景生情,紛紛打開琴盒,奏樂吟唱,應和春和景明。《鱒魚》的變奏曲響起,手風琴與吉他鋪出基調,小提琴平添一種法式風情,鈴鼓和尤克里里代替架子鼓和低音大提琴,更有室外演奏的輕鬆與即興。樂聲與歌聲合二為一,在這些藝術家看來,身體是另類的樂器,或者說樂器成為了身體的一部分。

《鱒魚》最初由德國詩人舒巴特創作於18世紀,又因19世紀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配曲而聞名世界,如今,這首浪漫主義古典之作又以更當代的方式在上海奏唱,「鱒魚」的生命在不斷延續。這群樂手告訴記者,他們巡演每到一處,會把當地的音樂融合到作品中,使得這條當代「鱒魚」的環球之旅越來越壯大。

「《鱒魚》由一個主題和許多變奏構成,主題被不斷演奏,但每次主題都會以變奏的方式再現,這是舒伯特的原意。我們加入了很多新變奏,是基於不同國家寫就的。這就是這部作品強大的地方。」拉斐爾·梅耶解釋道。這部作品最初創作於20年前,他們在法國、俄羅斯、阿爾及利亞以及南美洲各國演出的經歷不斷豐富著《鱒魚》,演出呈現的不僅是音樂風格的變化,還有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

如今行至中國,這群音樂人被民樂《茉莉花》深深吸引,中國音樂也成為了演出的一部分。「我以為自己很了解中國音樂,來到上海,我才意識到並非如此。」吉他手喬納森·馬爾努里(jonathan malnoury)談及,他在演出中增加了中文台詞,還專門學習了笛子與葫蘆絲,舞台上婉轉空靈的笛聲一出,觀眾們眼前一亮,好像在那「鱒魚的溪流」旁出現了一片「卧虎藏龍」的蒼翠竹林。現場的高聲歡呼足以證明,法國音樂家對中國樂器與音樂的演繹走進了中國觀眾的心。

當晚70分鐘的演出,音樂類型百變,觀眾的熱切回應持續全場。演出結尾,幕布重新拉開,accordzéâm樂團與中國學生合唱團合演《鱒魚》,好似大小鱒魚合游於春日溪流中。「這是一次很感人的演出,孩子們的演繹十分專業。我們在後台交流了很久,希望他們的音樂感受力能生根發芽,不斷生長。」拉斐爾笑著補充道:「最重要的就是經歷現有的一切啊,現實的時時刻刻都可能變成充滿想像力的作品。」     

  作者:孫彥揚 柳青

文:本報實習生 孫彥揚 記者 柳青圖:孫彥揚編輯:施薇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