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森恐怖的幽靈船,薄紗、絲綢與12塊大幅投影幕布,結合高科技手段的巧妙運用,逼真表現出大海上波濤洶湧、狂風肆虐的場面,搭配大氣磅礴的音樂,散發出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作為國家大劇院製作的首部瓦格納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前兩輪上演的時候就以經典的故事情節和鮮明的瓦格納風格的音樂,尤其是堪比3d魔幻史詩大片的舞美效果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月10日至14日,這部經典的瓦格納歌劇將在國家大劇院三度上演。目前該劇正在緊鑼密鼓的排練中。3月28日,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國家大劇院位於地下三層的繪景間,直擊這部舞台呈現堪比科幻大片的歌劇巨作的排練現場。
舞台布景寫實 同時換景需要70人左右才能完成
《漂泊的荷蘭人》講述的是海上的故事。船,成為這部歌劇中最不可或缺又引人矚目的道具。正式演出中的兩艘巨型帆船,挪威船長達蘭德之船長達12.8米,高達5.1米,寬為7.5米,而大名鼎鼎的荷蘭人鬼船的尺寸則更為巨大,長達13.6米,寬將近9米,頗具震撼效果。走進繪景間,最為矚目的也是一艘巨型帆船。「這部戲的風格是比較寫實的,所以劇中的兩艘大船的形象都非常寫實。」 本劇舞台監督李根實介紹說。在繪景間內看到的挪威船是舞台上的真實造景,而實際規模更大的荷蘭人之船因高度限制,在排練中使用的則是替代模型。
當天的排練,復排導演斯蒂芬·格勞格雷選擇為大家展示了《漂泊的荷蘭人》第一幕中的精彩片段,托馬斯·卡則里、迪米特里·烏利亞諾夫、王沖等中外歌唱家引吭高歌,在搖晃的大船上演繹了挪威船長達蘭德在海上遭遇荷蘭人「鬼船」的情節。
「瓦格納這部戲的第一幕中,角色比較簡單,只有三個角色,卻扛起了40多分鐘的戲。一部分觀眾會覺得情節有些慢。為了讓觀眾獲得戲劇、音樂以及感官上的平衡,導演團隊在寫實的基礎上盡量把道具放大,再加上投影畫面里的海浪,給觀眾一種視覺上的壓迫感。」李根實介紹說,「海浪來自於真實的海浪素材,但是又比真實的海浪大了很多,導演團隊把視覺設計的非常滿,讓觀眾有足夠的視覺震撼,這樣可以抵消戲劇上的平淡感。」
瓦格納的歌劇作品一向被認為篇幅大、演出難、藝術成就高,從演出者到欣賞者都面臨挑戰。《漂泊的荷蘭人》舞美設計與舞台呈現涉及人員之多、場景之宏大、換景之複雜,在前兩輪演出中備受關注。由於布景的尺寸非常大,舞台切換的過程的技術難度也非常大。「為了將船順利的推到舞台前面,需要燈光、投影、機械吊杆等一系列動作編排才能實現。」李根實說,「首輪演出的時候,我們遵循瓦格納歌劇的習慣,沒有設置中場休息,三幕從頭演到尾,在第一幕結束之後,在間奏音樂里,我們要換景換到第二幕,第二幕結束也同樣如此。舞台的切換對我們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首演之後,國家大劇院收到一些觀眾的反饋,並做了調整,此後的演出都安排了中場休息,這也讓幕後換景能夠喘口氣。不過,這部劇的幕後換景是舞台機械和舞台裝置互相配合,同時換景需要60-70個人才能完成,這在國家大劇院的作品中,體量算是比較大的。
排練還原海上場景 手動搖船呈現真實效果
為了呈現真實的海上視覺效果,導演和舞美設計將兩艘船都設計成了可搖晃的裝置。北京青年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演員在船上表演時,遇到有風浪的情節,船的後面有一排裝置師傅負責搖船,台上的演員也隨著船體的搖擺呈現出風浪來臨時的反應。「演出過程中,裝置師傅們會根據劇情和音樂的變化搖船,隨著音樂和劇情的變化,搖船的幅度也發生變化。」 李根實說,「搖船的幅度分為五個級別,一級是很緩慢,微風。突然來一個大浪大概是四級,後面會有專門的人提示,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據李根實介紹,演出的時候,船的前面兩側有藍色的綢子,也是由技術人員手工抖動,「再配合海浪的投影效果與燈光,在觀眾席看起來的效果將非常真實。」
在寬闊的繪景間內排練,便於還原舞台上大船的搖晃效果,從而讓演員們提前適應這種高難度的表演場景。除了三個主演以外,還有啞劇和雜技演員,他們扮演水手。當船長達蘭德說,「暴風雨來了,趕緊把帆升起來趕緊拋錨,我們要躲避一下。」水手們就在後面緊張的做戲劇表演,拉繩子、爬桅杆、把帆收起來。李根實介紹說,「為了演員們的安全,必須在上舞台之前就讓他們足夠的適應。而且劇組也特地找了專業的雜技演員,因為他們有爬高的專業技能,以保證安全。」
導演在給演員說戲
全劇最後「重中之重」的沉船場景也採取了非常巧妙的設計,「沉船之前,船上的液壓裝置會讓船頭先翹起來,展現船進水之後真實的物理效果。之後再用整個主舞台載著船頭下降,這樣的雙重效果將會在視覺上加大船體的錯位感,營造出震撼的視覺效果。」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田婉婷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娜
編輯/喬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