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這部寶藏紀錄片又更新了

娛樂頭條 8758℃

草船能借到十萬支箭嗎?

誰能做到百步穿楊?

司馬光砸缸是真的嗎?

鑿壁和囊螢的光真的能看書嗎?

……

兒時背誦歷史小典故時,你是否心中會產生疑問,到底是文學杜撰還是果真有其事。不妨看看央視推出的紀錄片《典故里的科學》,該片通過深入剖析各種典故背後的科學原理,為典故證真偽。第一季推出,就以獨特的視角吸引了很多大小朋友。

好奇心是孩子對世界產生探索欲的原動力和核心競爭力,也是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和創新能力的基礎。如果在欣賞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理解其中的科學智慧,一部優質的參與型紀錄片,的確比乾巴巴的知識灌輸印象深刻得多。

央視這部寶藏紀錄片又更新了 - 陸劇吧

《典故里的科學》第二季海報

近日,《典故里的科學》上新了第二季,在cctv-9開播。第二季選取了6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典故,這些典故還與孩子的教材息息相關,比如「曹沖稱象」就是二年級課本里出現的故事,「老馬識途」出現在八年級的文言文里。

央視這部寶藏紀錄片又更新了 - 陸劇吧

老馬識途

每集紀錄片開頭都是一段趣味動畫,再現了曹沖稱象、伏地聽聲、刀槍不入、身輕如燕、老馬識途、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這些經典典故,幫助孩子直觀了解。

央視這部寶藏紀錄片又更新了 - 陸劇吧

伏地聽聲

央視這部寶藏紀錄片又更新了 - 陸劇吧

身輕如燕

如果提到「刀槍不入」,除了軟蝟甲,金鐘罩、鐵布衫,你還能想到什麼?

在《三國演義》中,足智多謀、運籌帷幄的諸葛亮,曾在一種「刀槍不入」的護具面前吃過苦頭。諸葛亮出征南蠻時,首領孟獲請來了烏戈國的藤甲兵與蜀軍交戰。藤甲兵身著特製的藤甲衣,刀槍不入、遇水不沉,令蜀漢名將魏延都直呼「打不過」。那麼,《三國演義》中「刀槍不入」的藤甲衣真的存在嗎?

央視這部寶藏紀錄片又更新了 - 陸劇吧

其實,在貴州省安順市經開區幺鋪鎮阿歪寨村,如今仍然保留著濃厚的三國藤甲文化。

青藤的韌性究竟有多強呢?一根青藤,能夠輕鬆拉動一輛1.5噸重的觀光車,並且毫無斷裂的跡象。

看似纖細的青藤為何會擁有如此強的韌性呢?其中的秘密就在於它的內部結構。青藤由幾十根細絲圍繞一根主筋絞合而成,這與鋼纜的構造完全一致。外部細絲擰在一起時,可以將外力均勻分布到整根青藤,它們協同工作、相互支持,使藤條整體表現出超強的韌性。

央視這部寶藏紀錄片又更新了 - 陸劇吧

防禦力強的結構

片中,用可以瞬間讓疊加的8枚銅錢一分為二的龍泉寶劍向藤甲砍去,藤甲居然起到了防護作用,當然用劍刺的方式,還是造成了很深的重傷。直觀的科學實驗讓我們見識到了藤甲的傳奇威力和不足之處。

央視這部寶藏紀錄片又更新了 - 陸劇吧

銅錢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用以比喻小事不慎將釀成大禍。從科學角度來看,這個典故揭示了量的積累可以引起質的變化的原理。

白蟻在築巢過程中,會挖掘土壤,形成蟻穴。這些蟻穴在雨水沖刷和河水滲透的作用下,會逐漸擴大,進而影響堤壩的穩定性。一旦蟻穴達到一定程度,可能引發堤壩的崩潰。「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引發人思考的問題:螞蟻真的能讓堤壩坍塌嗎?

央視這部寶藏紀錄片又更新了 - 陸劇吧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首先,研究人員糾正了我們一個誤區,造成堤壩坍塌的螞蟻壓根就不是我們所認為的褐色螞蟻,而是白蟻。白蟻也不是白色的螞蟻,它和螞蟻甚至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物種。

白蟻在地球上有1.2億多年的居住史,遠超人類以及螞蟻。從進化的角度上看,螞蟻更接近蜜蜂,白蟻則與蟑螂是近親。甚至有時,螞蟻還會捕食白蟻。

為什麼毀堤這個鍋要螞蟻來背呢?原來是,螞蟻對光照的這種要求不要這麼高,它可以忍受光照,所以它的巢都做得比較淺,一般都是在50厘米以上。而白蟻怕光,巢做得比較深,早早地躲到了土壤裡面去。可見,螞蟻被人們誤解了幾千年。

央視這部寶藏紀錄片又更新了 - 陸劇吧

白蟻巢穴的結構

白蟻究竟是怎麼破壞堤壩的呢?科學求證人帶大家去看了它的地下王國。白蟻的一個主巢可以容納幾十個副巢,各巢之間有蟻道相通,蟻道分布半徑可達數十米。蟻穴四通八達,相互貫通,有些甚至可以穿通堤壩的內外坡。 原來,小小的白蟻靠的是它們設計縝密、建造精良的蟻巢和蟻路來破壞堤壩下的土壤的。

央視這部寶藏紀錄片又更新了 - 陸劇吧

歷史上,古人試驗了無數種解決「蟻患」的辦法,最終證實了「塞穴法」的科學性。那麼現代人又是如何解決這個難題的呢?與古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人們把漿液通過蟻路灌到壩體裡面,不僅可以填充白蟻巢穴,還能加固壩體,一舉兩得。

相傳,一次,漢成帝與趙飛燕泛舟賞景,飛燕翩翩起舞,侍郎馮無方吹笙伴奏。不料,船行至湖中時,突然狂風驟起,險些將趙飛燕吹倒,馮無方飛身抓住了趙飛燕的雙腳將她托起,飛燕在托舉之下,繼續從容舞蹈!這便是「身輕如燕」的典故。

央視這部寶藏紀錄片又更新了 - 陸劇吧

身輕如燕的典故

那麼,從科學角度出發,這種操作的難度有多大?物理老師李永樂給出了答案:「假設雙臂彎曲成90度,站在手上的人有700n(約71.43公斤力)的重量,那麼手臂需要施加7000n(約714公斤力)的重量才能夠把她抬起來,然而人類的肌肉、骨骼是承受不了這麼大重量的。」

央視這部寶藏紀錄片又更新了 - 陸劇吧

這是一道物理題

如果體重再小一點呢?史書中,對於趙飛燕的身高體重並沒有明確記載。根據我國現代女性平均身高和對應健康體重,再參照漢代以瘦為美的審美標準,大致可以推測趙飛燕的身高在155cm左右,體重不足40公斤。

央視這部寶藏紀錄片又更新了 - 陸劇吧

趙飛燕的身高體重

既要擁有如此纖瘦的體型,還要掌握能夠在手掌上跳舞的強大平衡能力,恐怕非技藝高超的雜技演員莫屬了。

要給大象稱體重,總共分幾步?在東漢末年,曹操最小的兒子——曹沖,當時只有五六歲。他提出了利用浮舟來稱出大象的重量,也就是我們小時候都學過的「曹沖稱象」的故事。

如今來看,「曹沖稱象」運用了哪些科學原理呢?一是阿基米德原理(浸入靜止流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該物體所排開的流體重量),二是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同時產生、同時消失)。

央視這部寶藏紀錄片又更新了 - 陸劇吧

曹沖稱象

據史料記載,阿基米德原理大約於17世紀傳入中國,牛頓第三運動定律的提出時間也在17世紀末。顯然,曹沖不可能知曉這兩大力學原理。

2300多年前成書的《墨經》中記載,「荊之大,其沉淺也,說在具」。大意為:形體大,沉入水中的部分淺,道理在於平衡。這大概就是先人們對浮力原理的初步認知。曹沖自幼在宮廷中長大,天資聰慧、博覽群書,或許他就是受《墨經》啟發,習得此法。

除此之外,「伏地聽聲」「老馬識途」這些歷史典故是真是假?其中蘊含著哪些科學道理?紀錄片也逐一給出了答案。

《典故里的科學》在輸出知識的同時,也做到了「易懂」,最凸顯的好處是,讓孩子可以培養對一切提出問題和質疑的習慣,在提出問題的同時,也能夠用科學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式嘗試去答疑解惑。

該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出品,中央新影發現紀實傳媒承製,以「參與型紀錄片」為主導模式,用趣味動畫引出典故,提出疑問,科學求證人沉浸式調查、溯源、多角度求證、專家趣味解惑及實驗等,帶來極大觀賞性的同時,激發觀眾深入思索,也從中了解到古人的生活方式、科技發展和社會民情。

紀錄團隊用時3年,走遍全國40個地方尋訪求證,共計拜訪20多位歷史、物理、生物、動物學、聲學、舞蹈類等領域權威學者和名校名師、科普界達人,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專家靳寶,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專家黃乘明,知名科普專家、北京交通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陳征,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黃求應,首都師範大學舞蹈專業博士李石磊,以及「科普網紅」、北京人大附中知名教師李永樂等,只為更好溯源歷史,從各角度探究典故背後的科學真相。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