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評丨理解社會對晚婚少育的焦慮 但應防止陷入畸形功利

娛樂頭條 4947℃

潮新聞客戶端 特約評論員 仇萌

潮評丨理解社會對晚婚少育的焦慮 但應防止陷入畸形功利 - 陸劇吧

圖源:視覺中國

春節臨近,遊子們翹首以盼歸鄉團聚。然而,期待背後,不少年輕人又為新一輪「催婚大潮」感到焦慮。近日,社交平台上有關「被催婚催育」的話題再度趨熱,不少網友表示,還沒回家就已經感受到催婚壓力。此前,一位中國社科院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養娃難可求助親戚朋友。此番言論再次引發「專家建言不靠譜」的批評。

如今,年輕人晚婚晚育現象普遍。誠然,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生育率降低、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這些變化對社會經濟發展、勞動力市場及家庭結構都帶來不少影響。對此,鼓勵年輕人結婚生育當然符合經濟邏輯,政府出台措施減輕婚育成本,更是得民心之舉。但是當家長過度催促子女成婚而忽視情感的培養時,當社會急於追求提高生育率而忽略年輕人的價值追求和實際壓力時,原本促進社會發展、成就家庭幸福的結婚生育就有可能扭曲成反動力,對個人、家庭和整個社會產生負面效果。

比如,有地方急於提升生育率,倉促發布生育補貼,但是事到臨頭,當地民眾發現政府只是畫了個「大餅」,配套政策遠未到位,民眾根本享受不到實際補貼。又如,有些基層單位、社區、村鎮,替社會解憂「心切」,在青年回鄉過年之際急於「拉郎配」,過度介入公民個體選擇空間。這些現象,損害了政府公信力,也侵犯了個體合法權益,值得警惕。

催婚現象之下,還可能產生新的社會問題。一些年輕人或是被迫縮減選擇對象、培養感情的時間與空間,倉促閃婚,導致婚姻基礎不牢。閃婚後,又面臨「催育」大山。或是任由父母包辦婚姻,讓渡自主選擇人生幸福的權利。為躲避催婚熱潮,不少年輕人臨近假期便找借口不回家。更有甚者,以租對象、共享男友、找托等方式,來應付親戚的詢問與催促,甚至因此產生糾紛矛盾。

理解社會對於人口老齡化現狀弱化經濟發展動力的焦慮,但是也應該防止在催婚催育一事上陷入畸形功利。畢竟,人是發展的目的而非工具,發展最終是為了人而非為了發展本身。當婚戀被高度簡化成必須儘快完成的任務,當幸福被一道道程序禁錮,在人生跑道上被迫加速,我們不禁需要反思:過度的催婚催育是否合適?

當今社會,年輕一代與長輩之間在不少方面本就存在觀念差別。現在,切莫讓催婚催育成為一道新的「敏感話題」,助長代際隔閡。當代青年往往對婚姻生活有更高質量的追求,開明的時代也為他們打拚創業提供了許多機會,使得他們更加敢於規劃職業生涯。很多時候,晚婚晚育並不是年輕人的有意逆反,而是他們定好盤子、理清路子後的慎重選擇,是用責任與理性增強社會發展後勁的一種路徑。對此,社會也要多一些理解。

「智者不入愛河」是年輕人常用的網路熱梗之一,這既是他們對自身的調侃,也是其愛情觀的趣味表達。允許智者晚入愛河,是國家對年輕人養成健康婚育觀的鼓勵,也是社會對多元生活方式的包容。相信當代年輕人在適時地駐足、反思和等待後,能更理性地選擇何時墜入愛河,讓愛情成為助推人生成長的力量,更讓健康的婚育觀進一步保障社會發展。

「轉載請註明出處」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