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 | 天天
編輯 | 南楓
有多久,沒酣暢淋漓追一部抗戰劇了?
老生常談的內容,就算是如今的國產劇,也難有同題材作品,敵得過《我的團長我的團》和《士兵突擊》兩部白月光的威力。
硬漢的鐵血柔情,無論什麼時代都能緊緊牽動觀眾的情緒。
當主旋律噴涌而來,就連電影市場都開始用抗戰題材來「爭寵」,影史票房第一就這麼來的。
顯然,如今這類題材依舊是影視劇的香餑餑,事實上,也是電視受眾的最愛。
央視與日俱增的收視率就已經說明了一切。
《跨過鴨綠江》《大決戰》《破曉東方》等等作品,那都是跨年巨制選手。
只不過今年央媽來了一手《繁花》炸場,後《大江大河3》登場,火爆程度難以想像。
另一邊衛視想要闖出一片天,就必須要搬出能與之對抗的作品——
沒錯,抗戰劇終於來了!
《偵察英雄》上星北京與浙江量大衛視,播出2天放出4集,直接稱霸衛視榜單,就是這麼狠。
看似平平的陣容,看似衛視拿不起的牌,卻成了王炸,不知道打了多少資本的臉咯。
儘管鄭曉龍有不少爆款作品,可不同的題材之間也是有壁壘的,但,點開《偵察英雄》的正片,我還是有被吸引到。
先說武戲。
抗戰題材,最少不了的當然是戰鬥場景,這也是不少導演最喜歡炫技的部分。
在我看來,作為一部冗長的電視劇作品,戰場上的畫面其實中規中矩拍就行。
在鄭曉龍鏡頭裡,武戲反而給了我很大的驚喜。
在戰術上講得非常詳細,簡簡單單炸坦克的戲,還真「炸」出了點門道。
前後伏擊,單人任務與炮班的火力交錯,我還真是第一次見到戰術完全搬到打仗中的場景。
對戰場景,不僅激烈,而且非常真實。
沒有花里胡哨的鏡頭就是狂轟濫炸,戰場上人命關天,爭取一秒就多一分勝利的可能。
再說文戲。
上次看到如此飽滿鮮活的男主,還是追《亮劍》的時候。
作為偵察科科長,梁辰是真的做到了「穩」,只有穩,才能在敵人襲來時第一時間做出反應,才能真的配得上「偵察兵」三個字。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梁辰與從警衛連調過來,一直想跑的齊祿的對話。
齊祿不是貪生怕死,他也曾與小日本不要命地廝殺,他的家人全都死在了侵略者的炮火中。
接下來梁辰對他說的話,讓我瞬間燃起來了——
「為了活命打仗,為了口糧打仗,為了報仇打仗,只能算是小勇小謀。」
「但是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為了中朝人民最終的和平而戰,那才會有大智大勇。」
為何長津湖戰役被一次次搬上熒幕,大家讚頌的志願軍精神內核究竟是什麼?
侵略戰爭,我們在國家絕望的時候必須做出反擊。
中朝奮戰,我們向鄰國伸出援手,同時也為所謂「看不見摸不著」的未來而戰,命運共同體的大格局從那個時候就已經被我們國人扛起來了。
真沒想過羅晉能把抗戰劇大男主演得如此出彩。
在我看來,這類題材必須要足夠「糙」,才能給觀眾代入感,但,不得不說的是羅晉還真與偵察科科長適配度極高。
四個字——
粗中帶細。
在羅晉身上,觀眾能看到他身經百戰的經驗,見慣生死的淡然,同時還有對新兵蛋子的關懷,他的眼神中有老兵的神韻。
而且在我看來,羅晉才應該是內娛中生代男演員的正常狀態。
在這部戲裡,或許臉抹得黑了點,嘴唇上了點顏色,但,原生態的皮膚狀態還是比較扛打的。
畢竟抗戰劇獨有的濾鏡,這種高清懟臉鏡頭已經吊打一眾流量明星了。
在主旋律扎堆的情況下,不硬凹硬漢人設,既有軍人爆棚的力量感,又將大男主光環展現得恰到好處,怪不得能與鄭曉龍二搭。
不過,整部劇最讓我意外的其實是黃澄澄。
他演的,只是個小配角卻細節滿滿,每個表情都活靈活現,肢體語言既可愛又搞笑。
黃澄澄賦予了這個人物靈魂,以至於後面齊祿露出肚皮上的疤痕時,觀眾也並不覺得突兀。
他將人物的狡黠拿捏得極其到位,其實就他這張臉裝嫩已經不合適了,但,將年紀小的天真莽撞倒是演得非常加分。
包括與羅晉對戲,黃澄澄的各種表現就像真的活在戲裡一樣。
聽到對方要講自己的不好,前一秒還笑嘻嘻的齊祿臉瞬間垮了下來,手順勢就要抽走,結果被對方反握住了。
就這麼一個停頓,讓氣氛變得更加有趣。
當然,一部劇肯定會有女性角色。
好久不見的馬思純一露面,我差點驚掉了下巴。
在抗戰劇里,觀眾最怕的就是女性角色拖後腿或者包袱太重,這姐是直接把自己的形象包袱給撕碎了。
烏漆嘛黑的臉,不僅沒有一點妝,甚至還要把嘴唇給畫沒色,手與臉簡直是兩個色號。
壯實到虎背熊腰,要說這種身形是吃粗糧長大,跟敵人肉搏個來回,那觀眾想不相信都難吧。
不得不說的是,馬思純這麼能豁得出去,也是底子扛得住。
即使身形壯,可特寫給到臉,五官依舊非常立體。
結語
作為一部抗戰劇,其實能將故事講明白,把戰爭激烈與殘酷融合在一起,將人物形象拍得真實生動就足夠了。
不需要太多花里胡哨的裝飾,志願軍的精神才是這類題材的重中之重,而《偵察英雄》確實也讓我看到了,實力導演的水平。
沒有假大空的台詞,只有層層遞進的情緒下人物發出的吶喊。
烘托氛圍的慢特效極少,可當戰士英勇赴死,觀眾還是忍不住會潸然淚下。
這,才是抗戰題材的意義,把人物寫清楚,把精神拍出來,足矣。
-end-
南楓娛樂圈
有品質的娛樂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