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過n次庫里南之後,問界m9將價格定在了46.98—56.98萬元。
沒有驚喜,價格落在了大家的預期之內。
在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董事長余承東口中,問界m9是「1000萬以內最好的suv」。
余承東表示:「問界m9是智能化時代的里程碑式產品,我們把最好的華為智能汽車黑科技全部帶上車,在用戶想得到的、想不到的方方面面,都帶來了領先一代的卓越體驗,重新定義了智能汽車標準,是當之無愧的豪華科技旗艦suv!」
發布會兩個小時後,戰果發布:截至12月26日19點,問界m9的大定已經突破10000輛。
2小時吸金50億 , 華為的號召力,恐怖如斯。
根據最新消息,媒體報道,aito問界2024年的全年銷量目標為60萬輛。
對於一個剛剛崛起的品牌,這個銷量目標不可謂不驚人。
從第一代問界m5問世到至今,一個成立兩年的品牌,要在第三年做到60萬輛,這在汽車工業史上,也是里程碑事件了。
01
「競品是40萬以上所有產品」
問界m9對標理想l9嗎?
「這車不對標l9,l9不夠看的,內飾太簡陋了。」一位業內人士直言。
在上述人士看來,問界m9是所有40萬以上汽車的競品。
「如果問界m9的月銷量達到1萬輛,就是唱響bba的葬歌。」
這是發布會過程中,筆者與業內人士的交流。
現實的情況是,一款50萬左右的車,僅2個小時的戰果,就達到了10000台。
從產品力和性價比來講,問界m9確實能夠佔據bba目前的生態位。
從尺寸來看,m9 是一款大型 suv,長寬高為 5230*1999*1800 mm,軸距為 3110mm。
這款車與賓士頂級suv車型gls近似,尺寸上就是真頂級豪車,此外,再疊加各種配置,以及智能化技術,其產品力完全可以對打賓士gls。
賓士gls
但在售價上,問界m9卻只有賓士gls的一半,與賓士glc、寶馬x5、x3處在同一價格區間。
品牌層面,華為在中國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順利延伸到汽車行業,成為能和賓士掰手腕的品牌。
用上述業內人士的話說,「花50萬元買華為汽車,可以得到100萬賓士汽車的享受,品牌還一點都不輸。」
如此一來,bba想要維持原有的銷量,降價或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手段。當然,如果bba降價,豐田大眾這類品牌恐怕會更加難受。
可以說,問界m9的發布,攪動了整個國內市場。
02
理想l9還是如臨大敵
最低售價比理想l9高出1萬元。
對此,業內人士直言,理想壓力似乎減輕了不少。
事實或許與想像不同。
據社交媒體消息,問界m9上市當晚,北京地區大定訂單就超過600張。浙江省訂單更為誇張,2個小時的訂單達到1000個。
這個訂單量是什麼概念?問界m9在北京一晚的訂單量,相當於理想l9在北京1.5個月銷售。
理想方面,對此也有預期,早早拿出了應對方案。
根據網上的小道消息,針對m9的產品特點,理想都有一套話術應對。
例如,針對m9採用的「途靈底盤」黑科技,理想有自研的xcu。在應對話術中,途靈只不是過是一個包裝詞,不是創新技術,硬體容易配備,軟體和演算法迭代是需要用戶數據不斷積累的,問界用的是華為的技術,且空簧和cdc的控制器是第三方採購的,演算法就是黑盒子,不能自主迭代。
「途靈底盤」需要適配問界、智界等多品牌,都是新產品首次搭載,實際體驗尚未驗證。
但是l9已經交付了14萬台,結合用戶體驗已經升級到魔毯2.0,未來還會升級到3.0。問界給用戶「畫餅」的時候,理想l9已經帶著用戶走遍全球。
問界m9增程版純電續航和綜合續航不及理想l9;問界m9強制純電模式可用電量為90%,日常可用純電續航比l9少36km。
智能化方面,理想的應對話術中提到,理想ad max的aeb能力強於華為,具備三輪車的識別能力。
高速noa接管率不及理想,理想可以做到500-600公里接管一次,華為小鵬300公里需要接管一次。
華為智駕的lcc不具備紅綠燈通行能力,華為的代客泊車能力不及理想等。
智能座艙方面,應對話術上提出,實用性較差,不符合家庭使用場景等。
問界m9對理想l9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
事實上,華為的巨大成功,也為比亞迪向上突破帶來了壓力。
業內人士認為,在價格戰的大趨勢下,比亞迪母品牌熱銷車型已經退守到25萬元以內。25萬元以上市場,比亞迪主要靠騰勢、仰望、方程豹三個新品牌在開拓市場銷量。
由於比亞迪高端化仍處在開拓期,三個新品牌的熱銷車型並非主流suv或轎車產品,而是劍走偏鋒的車型,騰勢d9是mpv,方程豹豹5和仰望u8都是越野車,正經的suv、轎車還沒有爆款出現。
雖然比亞迪還會持續不斷地出牌,但壓力確實存在。比亞迪和華為問界消費者的人群畫像有相似之處,體制內客戶佔比較大。在華為問界、智界出現後,華為與比亞迪對體制內高端消費者的爭奪,將不可避免。
從新問界m7上市後,銷量一路高歌猛進,與比亞迪唐dm-i的萎靡銷量,形成鮮明對比。由此也可看出,後續問界、智界汽車,將會是比亞迪面對的最強力競爭對手。
最後
在業內人士看來,華為沒有給m9定出一個偏低的售價來換銷量,這才是最可怕的。這說明華為還有後手,他們更加看重鴻蒙智行後續的發展。
面對未來華為持續強大的輸出,外資品牌、合資品牌,甚至國內自主品牌,還能頂住幾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