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發布戰國竹簡「破譯」新成果 五種八篇均前所未見

影視原著 1517℃

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此次共收錄竹簡五種八篇,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11月20日,《(拾)》成果發布會首次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新址召開。

這批兩千多年歷史的戰國竹簡自2008年入藏清華以來,「破譯」成果已經整理出第十輯,每一輯中均含有重要發現。

清華大學發布戰國竹簡「破譯」新成果 五種八篇均前所未見 - 陸劇吧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拾)書影

記者了解到,明年(2021年)清華大學110年校慶展覽之際,一批清華簡高級複製品將會出現在清華校史館中。

戰國竹簡入藏清華 「破譯」十餘年成果豐碩

2008年7月,由清華校友捐贈的近2500枚珍貴的戰國竹簡入藏清華園,它們就是後來被人們熟知的「清華簡」。

當時,經專家鑒定,這批清華簡年齡已達2300多歲,其長度從10厘米到47.9厘米不等,平均厚度僅為1毫米。為了更好地保護竹簡,它們被浸泡在蒸餾水之中,有字的一側朝下背向光線。

經鑒定,竹簡上的文字為戰國時期的楚國文字,現已失傳。其內容多為經、史一類涉及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內容的典籍,大多在已經發現的先秦竹簡中從未見過,具有極高學術價值。

當年8月,在進行竹簡的搶救性清理保護工作的同時,清華大學決定成立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承擔清華簡的保護、整理與研究工作。

2018年,清華簡入藏清華大學十年,期間研究成果陸續發布,豐富了古文字、上古音的體系建構,豐富了學界關於古文字、簡冊形制、古書流傳等方面的認識,推進了先秦史若干重大問題的研究,如秦人起源問題、楚國諸王居所、兩周之際鄭國歷史、戰國初年楚、越史事等。

截至2020年11月,在清華簡研究團隊的努力下,清華簡研究成果已經整理出第十輯,每一輯中均含有重要發現。

第十輯成果含五種八篇 均前所未見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共收錄竹簡五種八篇,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11月20日的發布會上,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介紹,這八篇分別為《四告》(四篇)、《四時》、《司歲》、《行稱》、《病方》。

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四告》。全篇有五十支竹簡,分別是周公旦、周公之子伯禽、周穆王滿、召伯虎的告辭,共有四篇。

「它們都是禱詞。大家熟悉的《左傳》里有一句「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先秦時期,祭祀和戰爭一樣,對於國家來說是重要的事情。因此,祭祀時的禱詞,也會作為重要文獻記錄下來。」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教授程浩解釋道。

「《四告》涉及周初的重要歷史人物,對西周歷史研究和書類文獻形成研究,相當有價值。」黃德寬表示。

其中,第一篇是周公向皋陶祝禱的告辭;第二篇是伯禽初封於魯,祈求無有過失、長保魯邦的禱辭;第三篇是周穆王自悔耽於游田,祈求安靜其心的禱辭;第四篇則是因望鴟集於先公寢廟,召伯虎祈求禳去災禍、永嗣邦家的禱辭。

《四告》之外,《四時》、《司歲》與《行稱》三篇是數術類文獻;《病方》是方技類文獻。黃德寬指出,《四時》中涉及天文學很複雜的知識,包括星象的名稱、運行記載,都是全新的,有待天文史學家們進一步的研究;而《病方》載病方三種,前兩種屬酒劑,末一種為湯劑,是迄今所見抄成年代最早的方技類文獻。

清華簡整理進入攻堅階段,面臨「難啃的硬骨頭」

清華簡的整理,每一期都遇到很多難題。黃德寬指出,第十輯的整理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也比較多。就文字而言,一些很古老的字詞和用法是疑難問題;內容的涉及面也很廣,除了歷史內容以外,還包括天文、曆法、藥方……「我們在整理過程中有時感到無從下手。」

黃德寬稱,《四告》原計劃在2018年第八輯時進行發布,但當時感到不夠成熟,「還有不少問題沒有解決,就往後放一放。」這一來,又歷時三年,到今日才發布。但儘管如此,對很多疑難字詞,大家的理解仍存在差異。

在黃德寬看來,每一片清華簡要徹底解釋好,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而且還有很多問題不是當前就能解決的,要靠長期的研究。

記者獲悉,目前清華簡研究整理團隊逐漸形成了老中青結合的學術梯隊,整理工作得到學界讚譽,也受到海外漢學界重視。

「越到後面都是硬骨頭,很難啃。」發布會上,黃德寬表示,清華簡整理進入攻堅階段,團隊將克服困難,保證每年一冊的出版進度,早日將這批重要材料向社會與學界公布。

對於社會上不少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希望能一睹清華簡的願望,黃德寬回應稱,「很遺憾,清華簡本身很脆弱,它的保護需要獨特的環境,作為國家重要文物,我們不能把清華簡暴露在不適宜的環境中供觀賞,所以原物的展覽無法實現。」

記者了解到,為彌補這一遺憾,明年(2021年)清華大學110年校慶展覽之際,一批和清華簡原件同等大小、逼真的高級複製品將會出現在清華校史館中,同時清華簡所有的研究報告原件也將一同展出。

新京報記者 馮琪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張彥君

標籤: 影視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