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中國3》回來了,騰訊視頻「一日之食」出發了

電視劇快訊 1682℃

作者|謝明宏

編輯|李春暉

挑戰一個月早餐不重樣!為了證明自己城市早餐的豐富程度,經常可以在短視頻看到類似的打卡活動。但地域性的名小吃總共就那麼幾種,有時還挺為博主們的「下一頓」著急的。

《早餐中國3》回來了,騰訊視頻「一日之食」出發了 - 陸劇吧

如果把取材範圍擴大到全國,北京人喝豆汁、天津人吃鍋巴菜、陝西人吃油條麻花、河南人吃胡辣湯、貴州人吃米粉、重慶人吃小面、廣西人嗦螺螄粉……別說一個月,就是一百天也都還綽綽有餘吧。

這不,在打卡之路上先人一步的《早餐中國》第三季,在10月19日開播後,距離完成「百集美食紀錄片」、拍出100種中華早餐的目標更近了。中華早餐文化的博大精深,對美食紀錄片的視聽語言和媒介傳播提出了更高要求。《早餐中國》在百集化的內容嘗試里,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

《早餐中國3》回來了,騰訊視頻「一日之食」出發了 - 陸劇吧

它的單集片長控制在10分鐘以內,適應了互聯網即時性、碎片化的傳播要求;以美食店家為主角的微觀敘事,擺脫了傳統美食紀錄片宏大敘事的累贅;新穎的視聽樣態和打卡風尚,引領了受眾定位的年輕化裂變。

在「微紀錄片」領域,騰訊視頻《早餐中國》的探索無疑是最極致的,它的敘事結構、傳播方式、受眾定位都打破了傳統紀錄片的束縛。唯有差異化的內容優勢才能生存,這是弱肉強食的美食紀錄片賽道的「達爾文主義」。

紀錄片迭代:從精英文化到平民視角

什麼是宏觀敘事?就是乾隆下江南的時候說這道菜好吃。什麼是微觀敘事?大概就是鄰居的七舅老爺的小侄孫說好吃。在美食紀錄片網生化之前,它們大多選擇了宏觀敘事,成為精英文化的棲息港灣。

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代表,宏觀敘事的紀錄片大多以鄉土為地理空間,以淡淡的鄉愁作為情感底色。這種鏡頭語言,類似於弗拉哈迪式「遙遠的過去和遙遠的地域」的浪漫思考,也是90年代紀錄片「深山老林派」的延續。

鄉土風貌,成為精英文化對正在消逝的「農耕文明」的精神回望。「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是一種生於斯、死於斯的禮俗社會。」按照費孝通先生的斷語,便不難理解這些美食紀錄片流露的故園情懷和精英視角。

而當我們把視角移之於《早餐中國》《宵夜江湖》《沸騰吧火鍋》等紀錄片,則會發現在城鎮之間的「一店、一攤、一街」還存在著另一個「平民空間」。他們不關心詩意的棲居,卻活出了最真實的煙火氣。

《早餐中國3》回來了,騰訊視頻「一日之食」出發了 - 陸劇吧

絡繹不絕的食客、老闆的單曲循環、市井生活的剪影,完成了美食紀錄片的生活回歸。「苦中作樂」的店家,展示的是另一種樂觀堅韌的精神底色。以《早餐中國》片尾的單曲循環為例,觀眾可以從歌里快速get老闆們的性格和處世態度。

做牛筋面的劉雙,在江邊唱《世界第一等》抒發豪情;經歷了汶川地震的楊昌志,用《我想有個家》表達對天倫之樂的快慰;尹新安為街坊鄰里堅守豆汁店,《朋友別哭》是他對人情最暖的眷戀。

《早餐中國3》回來了,騰訊視頻「一日之食」出發了 - 陸劇吧

小店老闆第一人稱的敘述口吻,減少了信息傳播的間離感,使紀錄片有了更強的情感渲染力。做豬湯的李春生和妻子的互相扶持、做小粑的龍臘梅三姐妹的相處之道、做渣肉蒸飯的胡立萍和兒子的趣味對談,從夫妻情深到姐妹相守無一不是平凡而感動的場景。

《早餐中國3》回來了,騰訊視頻「一日之食」出發了 - 陸劇吧

「紀錄片的功能是什麼」,一直是創作領域的重要分歧。紀實主義者認為紀錄片是一面生存之境,但格里爾遜認為紀錄片應該像「鎚子」成為改造社會的工具。

而將旁觀(鏡子)與介入(鎚子)有機融合的《早餐中國》,取得了平民化的勝利。

「一日之食」,美食豪俠列傳

《史記·貨殖列傳》:「賣漿,小業也,而張氏千萬。」出售飲料的小本生意,卻被張氏做到家業蓬勃,可見是一位深得致富密碼的店家。如今,似乎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專屬的美食豪俠傳說。他們迥異的個性與起起伏伏的人生故事,為美食增添了特殊的吸引力。

騰訊視頻紀錄片自製的全新美食紀錄片IP「一日之食」中,也將視角投往美食人物的群像中。「一日之食」以「吃好一餐 美好一天」作為Slogan,由《早餐中國》、《開動吧!海鮮》、《向著宵夜的方向》、《沸騰吧火鍋》組成首發內容矩陣。通過有鮮明時間性、場景感的內容,刻畫出不同地域、年齡、職業、面貌的美食人物肖像。從美食故事到人的故事,最無法忽視的是他們在鏡頭下的情感流露。

《早餐中國》是老闆與食客的風雲際會,以早餐開啟形形色色的人生。

做蟹黃包的顧雲慶不想火,堅持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做米線的施傑兄妹性格反差,哥哥性格慢妹妹性子急,妹妹被誤認成姐姐還會生氣;做麻糕的夏亞寶看書學廚無師自通,驕傲地說:「我找不到師父的,嘿嘿!」

《宵夜江湖》是店主與夜歸者的互相慰藉,不管多晚總有美食犒勞轆轆飢腸。

武漢的霍元甲燒烤婆婆,和客人們笑罵交織越懟越親,共譜夜市協奏曲;廈門友生小吃的廈生叔,年輕時白天做生意,晚上玩樂隊;南寧中山路「夜市市長」九叔,用嚴厲的管理風格維護夜市的經營環境。

《沸騰吧火鍋》用熾烈的熱情聚焦鍋邊人,五湖四海離合悲歡沸騰人間。

雲南的紫開勛為母親準備鮮甜的雞樅火鍋,慶祝來之不易的聚首;貴州老廖的酸湯魚店,是他騎行團隊的據點,天南海北的朋友圍著酸湯火鍋快意人生;東北的衛秀坤從未打算更換熬煮了20年酸菜白肉的鐵鍋,每天都在爐底燃新火。

《開動吧!海鮮》也將在明年與觀眾見面,從家常小菜到海鮮大宴,伴海而生的故事想必另有洞天。

《早餐中國3》回來了,騰訊視頻「一日之食」出發了 - 陸劇吧

除了美食的製作者被深度關注,食客的反饋也是「一日之食」IP的鮮明特色。接地氣的創作風格,無論是拍攝過程中的普通百姓的採訪和記錄,還是後期的彈幕交流,都是受眾本位的創新之處。

《沸騰吧火鍋》里吃雲南野生菌的食客調侃:「等下有問題直接去二附院打針。」《早餐中國》第三季第一季喝豬湯的高中同學,被導演調侃要不要向對方表個白。單身在鏡頭前借食物語言大方徵婚「(希望對象)像這碗豬湯一樣內外兼修」。

《早餐中國3》回來了,騰訊視頻「一日之食」出發了 - 陸劇吧

這種以人物面相為結構的紀錄片,或將成為未來創作的一種新趨勢:著眼於微觀敘事和平民視角,反映社會發展的毫釐變化。

立體內容矩陣,時間場景全覆蓋

吳宗祜在《老北京的粥鋪與炸貨屋子》里寫到:「同治、光緒以來,北京的早點鋪一直分做兩個路子。一個是粥鋪,一個是炸貨屋子,它們都有各自的一套經營方式。」民間飲食很早就開始了細緻的分工,但美食紀錄片的垂直分類卻要晚得多。

從籠統的全國性美食,到分而呈之的地域性、空間性、時間性分類美食,觀眾的眼球也是膾不厭細,越看越精微了。「一日之食」系列美食紀錄片的巧思,正是以場景感、時間性、故事性為切口,刻畫出了不同生活場景下的美食人物肖像,傳遞「一碗人間煙火」里的人情味。

《早餐中國》《向著宵夜的方向》是典型的「時間導向」。早餐和夜宵,本身對應著不同的時間維度,以及不同時間下的各異的生活狀態。「一日之食」始於早餐,食客用清晨第一餐獲取開啟一天的能量,而夜宵則是在進入私人時間之後,放肆享有食物的慰藉,用美食畫上今天的句點,等待下一個「一日之食」的重啟。通過這樣的時間線性覆蓋,「一日之食」也滿足了看客的差異需求。

《早餐中國3》回來了,騰訊視頻「一日之食」出發了 - 陸劇吧

《開動吧!海鮮》《沸騰吧火鍋》則是明顯的「垂直美食」,類型鮮明且有穩定的場景性。《開動吧!海鮮》以海鮮為引,從地理空間上囊括中國四大海域,記錄30+種海洋生物及食用方法;《沸騰吧火鍋》則跨越城市的規模差異,實現從一線城市到鄉村田野的火鍋之旅。

《早餐中國3》回來了,騰訊視頻「一日之食」出發了 - 陸劇吧

雲南的野生菌火鍋、粵式海鮮打邊爐、北京刷羊肉火鍋,這些分門別類的食物看起來是放置在城市名稱下,但它們並不僅僅表現食物和城市的從屬關係,而是一種空間化的符號表達。每種特色菜,都是每個城市小鎮鄉村的最佳能指。

而在時間性和空間性之外,「一日之食」IP還有一種隱蔽的維度——飲食文化與身份表達帶來的陪伴感。在《早餐中國》等紀錄片的社會關係中,最核心的是老闆與顧客。兩者互相扶助,依偎取暖的社會關係,與勞動群體的身份表達密不可分。

《早餐中國3》回來了,騰訊視頻「一日之食」出發了 - 陸劇吧

從《風味人間》起,騰訊視頻就開始了以《風味人間》《風味實驗室》《風味原產地》為主的「風味」IP布局,樹立了鮮明的美食內容矩陣。此次全新推出的IP「一日之食」,更是對垂類美食紀錄片的整合運營和概念升級。

《早餐中國3》回來了,騰訊視頻「一日之食」出發了 - 陸劇吧

在「一日之食」的內容矩陣之下,微紀錄的形態迎合了年輕用戶的接受習慣和審美方式,全場景的覆蓋凸顯紀錄片的精品化與專業化。鮮明的IP標籤,動情的價值內延,長效的內容生命周期,或將為這系列滿滿煙火氣的紀錄片共通孵化更多元的商業優勢。

尤其是在當下紀錄片產業鏈快速完善的升級期,騰訊視頻以IP為挈領的矩陣化運營,或許正是美食紀錄片奔向成熟工業化的有效嘗試。吃飯講究套餐,各類型內容都有聚合發展趨勢,打出「組合拳」的騰訊視頻無疑開啟了行業創新的引擎。

標籤: 電視劇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