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概念
項目的主要目標在於推廣和促進碳吸收建築的落成,以減緩甚至降低日益升高的全球氣溫。面對逐漸惡化的全球變暖問題,所有企業都有責任敦促並參與到當地政府所制定的減少碳排放的激勵計劃中,尤其是工業和交通運輸相關的產業。陶朱隱園住宅公寓取名自中國春秋時期的陶朱公(范蠡),以傳承其利己、利鄰、利天下的理念。
建築師以生態設計的手法,試圖打造一棟在能源上自給自足的公寓樓。這些能源包括了電能、熱能、以及大樓循環吸收的能源。陶朱隱園的造型源自DNA(脫氧核糖核酸)的雙螺旋結構,寓意生命之源、生機勃勃、成雙成對。每個雙螺旋結構都對應由兩套公寓組成的一個完整樓層。在大樓從底部到頂部的20層雙螺旋結構中,該住宅公寓樓共計扭轉了90°,彰顯了該項目希望最終實現的平衡理念。
住宅公寓樓的每一層都會按順時針方向旋轉4.5°,這也使得大樓在各個角度呈現出不同的外貌造型,包括V形、X形、橢圓形和錐形。建築師希望通過這一特定的90°扭曲造型實現4個主要目標:
- 整合大樓南北兩側的錐體區域,以遵守台北市政府所制定的城市風貌規範。
- 在容積率允許的條件下最大化露天的空中花園,使露台的綠植種植面積遠超規定的10%。
- 為內部的住戶提供儘可能廣闊的觀景視角,尤其是台北101塔和中心商業區的觀景條件。
- 利用扭轉造型所形成的特殊標準層給住戶提供必要的視覺遮擋和私密性需求。
反全球變暖+低碳生態系統
為更好地體現大樓與自然共生的理念,該項目種植的喬灌木將超過23,000棵,綠植覆蓋率更是高達246%,從而實現每年130噸的碳吸收量。這一數字也是當地激勵計劃標準的5倍。得益於大量喬灌木植被的種植,陶朱隱園在一年四季都會呈現出不同的自然色彩,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垂直森林。為更好地確保大樓的碳吸收量,該項目在推進階段還諮詢了眾多的植物學專家,來確定最終的喬灌木種植表。這些位於陽台之上的喬灌木綠植在提供氧氣和濕氣的同時,還可以很好地吸收周圍的環境噪音。垂直森林的實現也讓整棟大樓呈現出冬暖夏涼的狀態。
這棟住宅公寓還安裝了自然通風的煙囪管道,以過濾大樓中央核心筒區域內的空氣。此外,建築師還整合了雨水循環利用系統、LED照明的無線監控及控制系統、光纖連接網路、光導系統和太陽能/風能,以實現節能減排的核心目標。
陶朱隱園是創新科學、生物氣候被動系統和主動技術在建築領域的一次完美融合。公寓樓的標誌性陽台更是大樓綠色有機生態系統的縮影,在提供充足自然光照的情況下,也給住戶帶去了足夠的植被綠植:
- 每戶165平方米的空中花園;
- 270度全景觀賞視野;
- 每層14棵大樹的種植保有量;
- 6600平方米的地面藝術公園。
地面藝術公園種植了超過100棵的喬木植被,搭配高樹籬的設計,儼然成為了都市環境中的一片密林。建築師甚至還將建造部分交紅線向後進行了收縮,騰出了5至6.5米配有景觀公園的人行道公共空間。
一座凈化空氣的都市森林
陶朱隱園試圖通過設計人與自然之間恰當的共生關係,來限定居民的生態足跡,從而建立一個真正低能耗的垂直景觀帶。大樓的居民可以通過垂直都市農場,享受一種符合自然和氣候條件的全新生活方式,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共生的願景。
為更好地應對當下的空氣污染問題,陶朱隱園通過自然通風煙囪管道的設置,對大樓中央核心筒區域內的空氣進行了過濾。建築師在大樓的底座安裝了特製的設備,可通過加熱空氣的方式來抽取地面的空氣,待其通過一系列的過濾器後才會向頂部釋放乾淨的空氣。這一底部的特製設備是由太陽能供能的。
高強度抗震和無柱結構
陶朱隱園采鋼結構所使用的的主要柱體與日本晴空塔所使用的為同種強度鋼材。大樓主體的桁架結構彷彿人體的兩條手臂,而兩側的巨型結構柱則是手握的滑雪桿。特殊的Vierendeel Truss結構設計,使得大樓的重量可以完美地傳遞到地底的基樁,實現了功能和美學的統一。
大樓的高韌性和高抗震性特徵確保了陶朱隱園的堅固性。 實際上,該項目還整合了核電站級別的抗震要求,所設計的地面加速度峰值為400加侖。地下室的地板來自由EPS Inc.公司(防震系統)。這一地板可抵抗最高震級為7級的地震,且在震後不會受到破壞,更不會發生延性斷裂。這一抗震等級甚至超過了內政部《抗震設計規範》中規定的2500年地震返回期限內的最大考慮範圍。
大樓特殊的90°扭轉造型還在一定程度上參考了傳統的太極理念。每層旋轉4.5°的大樓結構,使得內部住戶可以享有270°的全景觀賞視野。陶朱隱園特殊的結構設計,讓每戶住宅單元內都是無柱的開放空間。這樣一來,住戶就可以盡情地欣賞室外露台的植被景觀。
此外,項目在施工階段還通過原始泥漿牆的回填和重複使用減少了收縮浪費。建築師更是在地下室周圍使用了隔震接頭,並在中央核心筒周圍設計了雙層玻璃表皮系統,以創造一個自然通風和光導的室內環境。
都市垂直森林
為確保每戶陽台和屋頂花園的植被壽命和耐受度,該項目在植株篩選階段還採用了光照分析和熱分析兩種手段,通過風雨試驗來模擬台灣的颱風和大雨情況,以確保所選植株的耐性和抗性。
來自日本的Zhang Fong-Chun博士還對該項目所挑選的喬木和灌木進行了嚴格的把關,以確保這些植株可以在都市環境中保持一個良好的健康狀態。Zhang Fong-Chun博士還強調了微氣象要素對植株充分發揮其功能的重要性。陶朱隱園的大樓結構還事先給陽台綠植的營造預留了負荷和種植深度的空間。與種植相關的管道分配和排水系統,以及不鏽鋼花箱都最終完美地嵌入到了大樓的整體結構中。
會呼吸的生態建築
陶朱隱園的建造致力於給住戶營造一個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
健康:
- 室內裝飾使用了大量的生物基及可回收材料,展現了環境友好和尊重循環經濟的理念。
- 地面層的隔震連接和窗戶設計,使得清新的空氣可以到達地下四層各層的停車空間,打造了一個透氣的地下停車場。 此外,隔震縫和地下室的雙壁設計,也確保了地下空間的自然通風和自然採光的品質,從而提供了一個更為舒適的地下停車體驗。
可持續性:
- 中央核心筒區域的雙層玻璃幕牆,在形成自然通風的同時,還通過降低室內溫度的方式減少了空調使用的能源消耗。
- 雙層板的樓板設計使得住戶可以自由安排各自的廚房、浴室和卧室空間,並免除了因管道維護或室內裝修而引起的噪音干擾。
- 利用地下室四周現有的泥漿牆來減少基礎土方量的開挖需求。
- 太陽能和風能系統的大規模使用已將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到35噸。
- 通過再生電梯、高效空調、LED照明和節水沖洗系統的整合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
- 在地下一層通過可逆熱泵系統的設置給游泳池供暖。
- 通過雨水回收系統的設置來解決花園洒水器的供水需求。
總的來說,陶朱隱園可謂是人與自然共生的完美體現。而一棟可實現碳排放吸收的垂直都市森林無疑是都市未來發展的方向。陶朱隱園是對全球變暖的一次實踐性回應,體現了人們對綠化植被的關心與呵護,以及對可持續發展未來的誠摯之心。該項目希望藉此去引發公眾對氣候變暖和碳排放吸收的關注與思考,共同譜寫台灣和世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