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9月15日電(記者徐揚、王炳坤、趙洪南)這是一個關於回家的故事——
主人公是70多年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小夥子們,他們長眠在異國他鄉。
祖國沒有忘記,人民沒有忘記。2014年以來,我國連續8年迎回825位在韓志願軍烈士的遺骸,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今年9月16日,第九批在韓志願軍烈士的遺骸也將回到祖國的懷抱。
2014年3月28日,搭載437具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的專機降落在瀋陽桃仙國際機場,禮兵護送覆蓋著國旗的437具志願軍烈士遺骸棺槨進至棺槨擺放區。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英魂歸故里,牽動億萬國人的心。人們迫切地想知道:他們是誰?他們的家在哪裡?
讓無名者「有名」,讓英雄找到親人。一場跨越時空的「尋親」由此開始……
等著你——思念是一種深深的情感
「17歲去參軍,20歲就犧牲了,只剩下一張照片,什麼東西都沒有留下……」82歲的吳奎俤一說起哥哥吳雄奎,就情不自禁地看向窗外。
吳雄奎,中國人民志願軍23軍73師218團3營7連戰士,1953年7月6日犧牲在朝鮮戰場。
從此,吳家少了一口男丁,留下了一張用手帕包裹著的泛黃照片。照片上,吳雄奎軍姿筆挺,面容青澀,瘦小的身軀外套著一件寬大的軍裝,身後是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
烈士吳雄奎生前照片。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想念時,身在福建省閩侯縣農村老家的吳奎俤就會拿出照片看看,跟哥哥說一會兒話:「哥呀,老家的橄欖熟了一年又一年,你還能找到回家的路嗎?」
70多年過去了,多少親人還在盼著遠赴戰場的小夥子回家。
老家在河南新蔡的展志忠於1948年2月參軍,1953年犧牲在朝鮮半島。那一年,他33歲,任志願軍第73師218團副班長。
「母親從來不提我父親的事,我知道,她一提心裡就會難受。」展志忠的大兒子展超明說。
父親離家的時候,展超明還是個懵懂孩童,如今79歲的他已拄著拐杖,滿頭白髮。
展志忠犧牲後,母親獨自一人將展超明兄弟二人帶大。2005年,母親帶著未了的心愿離世。臨終前,她喃喃地留下一句話:「什麼時候能找到你爸,讓他入土為安!」
從2014年至2021年,中國已連續8年迎回在韓志願軍烈士的遺骸,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這讓吳奎俤、展超明們的期盼有了希望。
找到你——血脈能創造奇蹟
「朝鮮戰場上犧牲的志願軍戰士有十幾萬,回國的幾百個,幾百個中又讓你找到了,是幸運中的幸運!」吳雄奎的侄子吳玉成回憶起當時的尋親經歷,仍不禁這樣感慨。
從韓國歸來的825位志願軍烈士均為無名英雄,如何讓無名者「有名」,讓英雄與親屬「相認」?這不僅是廣大烈屬和健在老兵的迫切願望,也牽掛著全國人民的心。
2019年起,退役軍人事務部等部門啟動幫助烈士尋找親人活動,最直接的依據就是從烈士遺物中發現的個人印章,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辨。各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查找信息,發動群眾提供線索,聯繫烈士的親屬。
為確保結果科學、準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的科研團隊破解一系列難題,採用DNA檢測的技術手段,使得烈士遺骸DNA與親人比對一致。
2020年,隨第七批烈士遺骸回國的遺物中,就有9枚烈士印章,其中包括刻有「吳雄奎」三個字的印章。2021年,通過DNA比對,吳雄奎烈士終於在跨越了半個多世紀後與家人「相見」。
「哥,你總算回來了,咱們家也團圓了。」吳奎俤再次拿出那張不知看了多少回的黑白照片說,「終於找到你,我們一顆心放下了,你也可以安息了!」
2021年9月3日,第八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舉行安葬儀式。來自河南新蔡的展保成作為親屬代表來到烈士英名牆前,撫摸著爺爺展志忠的名字,許久許久。
這年夏天,烈士展志忠與親人的DNA比對成功。「這麼多年來,我們一大家子人都盼著爺爺魂歸故里。」53歲的展保成手捧白布包裹的家鄉泥土,慢慢打開,撒在英名牆前,跪下,給爺爺磕頭。
3月5日,展志忠的孫子展保成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英名牆前祭祀自己的爺爺展志忠烈士。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那一刻,幾十年的思念化作淚水,模糊了雙眼。「爺爺終於找到了,奶奶的心愿也了卻了。」展保成哭著說。
目前,已有吳雄奎、展志忠、陳曾吉、方洪有、侯永信、冉緒碧、許玉忠、周少武、林水實、梁佰有10位烈士成功「找到」了親人。
守護你——最可愛的人
「如今,一批又一批志願軍英烈回到祖國的大地上安息,有的戰友還找到了親人,這對我們活著的人來說,是莫大的安慰。」92歲抗美援朝老兵程茂友說。
對於72年前的那場戰爭,中國人民從未忘記。2020年,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國家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並向志願軍老兵頒發紀念章。坐落在遼寧省丹東市英華山上的抗美援朝紀念館經翻修改造後,也以嶄新的面貌呈現給世人,參觀者絡繹不絕。
找尋英雄,緬懷先烈,銘記歷史,勇毅前行。
志願軍戰士陳曾吉犧牲時年僅20歲。陳曾吉烈士遺骸2014年歸國後,其身份和親屬關係,在3年前得以確認。
如今,每逢清明節或者7月1日陳曾吉烈士的犧牲日,陳曾吉烈士的侄女陳美善都會從鄭州出發,來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祭掃。獻上一捧黃菊、倒上一杯來自家鄉的米酒,陳美善總會在烈士英名牆上的陳曾吉名字前坐上半天。
「這麼多年,終於把大伯盼回了家,我要替我父親我奶奶他們,好好看看他、陪陪他,讓他不再孤單。」陳美善說。
近兩年,《長津湖》《狙擊手》等抗美援朝題材電影火爆大銀幕,許多青少年走進影院,「穿越時空」去看看最可愛的人,去了解動人的故事。
英雄歸國,帶回的不只是他們的遺骨,還有他們不滅的精神。因電影《長津湖》而閱讀了多本抗美援朝相關歷史書籍的大學生劉明浩說:「每一個中國人都可以從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勇氣和力量。」
每逢佳節,吳玉成家中都會為大伯吳雄奎擺上一副碗筷。吳玉成12歲的兒子吳炎熹說:「從小就聽我爸爸講,家裡有位英雄。我不會忘記他,我永遠記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