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中途島》: 爆米花導演恢復元氣|荔枝娛評

電影快訊 1992℃

文/耷子

《決戰中途島》: 爆米花導演恢復元氣|荔枝娛評 - 陸劇吧

擅長拍災難片的好萊塢導演羅蘭·艾默里奇,幾乎可以和《變形金剛》的導演邁克爾·貝合併同類項——他們都瘋狂迷戀毀滅場面,對文戲的駕馭能力都常常跌到陰溝蓋以下。從作品履歷看,艾默里奇甚至比邁貝更無聊一些,除了1996年的開山作《獨立日》外,他的電影通常都只有「大場面」這一個賣點,而邁貝至少還會用花式煽情建立獨特的審美邏輯。

不過,艾默里奇最新執導的戰爭片《決戰中途島》,卻在觀賞性上令人感到意外。影片對歷史細節的精密還原,幾乎讓邁貝18年前拍攝的《珍珠港》看起來那麼輕浮。

《決戰中途島》: 爆米花導演恢復元氣|荔枝娛評 - 陸劇吧

從故事上講,《決戰中途島》可算作《珍珠港》的續集——1941年,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將處於中立狀態的美國拉入了二戰的硝煙中,影片《珍珠港》在尾聲一筆帶過了美軍轟炸東京的場面。《決戰中途島》則將焦點對準了1942年的「復仇大戰」,美國在中途島對日本進行了一場代價慘烈卻又值得銘記的絕地反擊,徹底扭轉了二戰的局勢。

儘管兩部影片聚焦的歷史事件緊密相連,但敘事方式卻大相徑庭。《珍珠港》中俗不可耐的三角戀故事至今都抹不掉狗血,更像是一出以宏大戰爭為背景的偶像劇。《決戰中途島》卻放棄了以虛構人物關係來撬動歷史事件的表現方式,劇本非常貼近史實,沒有安排一絲多餘的浪漫情節,足以讓戰爭片迷找到密密匝匝的看點。

《決戰中途島》: 爆米花導演恢復元氣|荔枝娛評 - 陸劇吧

這部電影為俯衝轟炸機製造了天旋地轉的飛行場面,讓我們跟隨發動機螺旋槳撲向日本戰艦,強大出色的主觀鏡頭從空中、船隻和水下展現了這場戰爭的各個層面,我們或許永遠也不會把這些畫面誤認為是真實的東西,但艾默里奇對細節的捕捉能力是可怕的——從會說日語的情報官員埃德溫·萊頓進行密碼分析開始,影片的信息量變得像40年代的美國新聞片一樣充實,整場戰爭的起承轉合被清晰地勾勒出來。從戰爭片的表現效果來看,它沒有《敦刻爾克》的深刻,也沒有《黎巴嫩》的奇巧,但敘事層面卻一點也不失分。

艾默里奇不會拍文戲,在這裡可能歪打正著。與1976版《中途島》相比,這部電影除了「轟炸得分率」最高的飛行員迪克之外,基本都是以點到即止的群戲角色為主,這與那些深挖人性與反戰的經典戰爭片相比,似乎很難探觸到更為直擊人心的深度。但缺乏深度,並不意味著影片缺少應有的嚴肅和回味價值,艾默里奇未能專註於個體角色的刻畫,卻以頗具創造性的手段植入了眾多小而精彩的人物——比如在日軍轟炸機面前玩命拍攝的好萊塢大導演約翰·福特、從救生艇上倖存卻又被日軍處死的美國士兵、試圖與長官一起沉艦的日本年輕士兵、在水面上歡呼的調皮士兵等等,這些角色從不同維度讓影片逐漸豐潤起來。

當然,《決戰中途島》的短板也十分明顯,編劇在主要事件的取捨上出現了判斷失誤。影片給人的感覺是後半段才漸入佳境,前半段略顯冗長——艾默里奇不願意錯過任何一次展示戰爭場面的機會,在開場就拋出了日軍偷襲珍珠港的宏大場面。那些熟悉的穿越鏡頭、預期之內的人物狀態,讓人誤以為是《珍珠港》精剪了一段「前情提要」。也正是戰爭場面高潮來得過早,導致決戰中途島的關鍵時刻到來時,很難再把觀眾拋向更高的情緒點。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特效驅動的好萊塢大片迅速崛起,艾默里奇享受到了那批紅利,因為他了解數字技術如何解決虛擬影像的真實性問題,但二十多年過去後,觀眾對電腦製作的場面產生了無法消解的苛刻,艾默里奇也陷入了像《2012》和《獨立日2》這樣空洞的特效電影中,故事元素被大大削弱。《決戰中途島》是艾默里奇近幾年最重視劇本的一次,敘事能力貌似正在恢復中。在戰爭類型片在好萊塢市場退潮見底的情況下,艾默里奇能拍出這樣的電影相當了不起。當然,其背後製片人的勇氣也足夠媲美咳出血的飛行員迪克。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