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音樂系列——《模仿遊戲》

電影快訊 1595℃


電影音樂系列——《模仿遊戲》 - 陸劇吧







有時候,正是人們認為的無用之人,成就了無人所成之事。」



01


電影音樂系列——《模仿遊戲》 - 陸劇吧


《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是由莫騰·泰杜姆執導,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凱拉·奈特莉等主演的傳記電影。影片改編自安德魯·霍奇斯編著的《艾倫·圖靈傳》,從「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的傳奇人生出發,著重講述了圖靈協助盟軍破譯德國密碼系統「英格瑪」,從而扭轉二戰戰局的故事。

該片獲得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以及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配樂等7項提名。由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為影片作曲。


電影音樂系列——《模仿遊戲》 - 陸劇吧


故事發生在二戰時期的英國,當時的政府與盟軍無法破譯德國用於指揮戰爭的密碼系統「英格瑪」,便召集了一批包括艾倫·圖靈在內的數學家、邏輯學家進行破譯工作,歷經重重挫折製造出一台機器,成功破譯了密碼,提前結束戰爭,拯救了千萬人的生命。戰後,圖靈卻因自己的性取向被判有罪,接受殘忍的激素「治療」,於41歲在家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電影音樂系列——《模仿遊戲》 - 陸劇吧


影片採用三線敘事的手法,選取主人公校園中的經歷(童年)、破解密碼(少年)與被警察審訊(青年)的三個人生階段,剖析了這位天才傳奇又令人惋惜的生命歷程。圖靈本身令人深嘆的故事,與作曲家迪斯普拉特富有感染力的配樂有機結合讓影片極具張力。電影與主題音樂的名稱是「模仿遊戲」,這出自圖靈發表的一篇論文題目,主題與本片內容高度契合,是關於「機器人能像人類一樣思考,只是方式不同」的探討。

作曲家從整部影片的高度和具體情景出發創作了音樂。片頭音樂於00:58出現,畫面中圖靈在接受審訊,配合電報聲與主人公的獨白,音樂在鍵盤類偏亮音色的固定音型下進行,由圓號引出主題旋律並逐漸進入弦樂,故事自此展開。

主題音樂在片中數次出現,並多以音畫同步的形式呈現。影片全部出現三次,均採用固定音型的手法由弦樂、木管樂器引入,畫面分別對應戰爭開始、圖靈設計解密機器和戰後警察對他的調查。


2

隨著破譯工作陷入瓶頸,圖靈發布字謎遊戲招募破譯人才,畫面中是戰時動蕩不安的生活寫照,弦樂同步響起描繪戰爭的悲壯,人們在惡劣的環境中填寫字謎以求得到新的工作機會。44:37開始的段落與前面的弦樂都是對主題音樂的變奏發展,圖靈與瓊(Joan)在單獨研究資料時,瓊改變了他想要獨自摸索的心態,並探討出了「數字化計算機」的概念。


電影音樂系列——《模仿遊戲》 - 陸劇吧

電影中部穿插講述圖靈童年時期的故事,音樂段落表現出抒情、寧靜的感覺,兩個聰明的少年在課上用只有對方懂的密碼交流,相約假期後再見。長笛和弦樂在這裡漂浮著,圖靈滿懷期待地用密碼寫下「我愛你」,衝進人群中等著克里斯托弗的出現,可最終長笛的長音劃破了圖靈的期待,他沒有等到想見的人,克里斯托弗因病去世了。


電影音樂系列——《模仿遊戲》 - 陸劇吧

故事回到戰爭時期,圖靈與同事們已經搭建好了機器,可它只是在無休止地運算。眾人休息時,一位軍隊聯絡員的話引起了大家注意,音樂由弦樂的鋪墊走向固定音型逐漸緊張起來,從她口中圖靈獲得了靈感,大家恍然大悟,激動地飛奔回辦公室解密,鼓點越發緊湊,畫面的轉換也變得快速凌厲。終於,密碼得以破解,主題音樂響起將情緒推到高潮,讓這振奮人心的一刻更具感染力。


電影音樂系列——《模仿遊戲》 - 陸劇吧


影片末尾主題音樂再現,畫面中是戰爭結束後燒毀材料的夜晚,字幕里訴說著圖靈後來的結局。那場似乎燃不盡的大火與飛揚的紙屑灰燼,都在紀念主人公們最美好的時光,紀念一個英雄與時代的終結,紀念「克里斯托弗」與愛。


電影音樂系列——《模仿遊戲》 - 陸劇吧


從整部影片來說,主題音樂和聲具有浪漫音樂的特質,持續音型聲部對全片音樂起到了統一的作用。而主題音樂的多次出現,讓相應場景多了更加升華的表現意義,其他有一定起伏的音樂也都採用鍵盤類特色的固定音型引入,配器上營造出的音樂進行感、管弦樂色彩樂器的完美結合,讓音樂在電影中極具表現力。

如今,圖靈珍愛的那台機器安靜地站在曼城的科學工業博物館裡。這是一個向他致敬的故事,也是向局外人,向孤獨者,向那些曾經感到與眾不同、被排斥、遭受偏見的人致敬的故事。



- 配音 -

樊一博

- 文字 -

李澤召、 金睿捷

- 策劃 -

王波、王豐、周宛鹿、李澤召、薛澤旭

- 編輯 -

張嫻、潘嫻、郭周帆、徐君宜、張玉、羅麗敏

- 排版 -

林勝潔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