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再看《十二怒漢》, 那份對於生命的敬畏, 讓人振聾發聵

電影快訊 1783℃
十年後再看《十二怒漢》, 那份對於生命的敬畏, 讓人振聾發聵 - 陸劇吧

前些日子,律所里新來的實習生讓雙哥推薦一部經典的法律題材電影。

雙哥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十二怒漢》。

大約正好在十年前,第一次看完這部電影,印象最深的就是電影里表達的那份對於生命的敬畏。

「Life is in their hands,Death is on their minds」

這是電影《十二怒漢》的海報宣傳語。

類似古文中的,「生殺予奪,皆系一念」。

古代,刑罰之權只掌握於極少數人手中,但隨著法治的發展,陪審團制度的產生,讓普通民眾也參與到刑事犯罪的審理中。

在陪審團制度中,犯罪嫌疑人是否構成犯罪,由陪審團決定,然後法官再根據法律適用對應的刑罰。

因此,涉及人命案件時,陪審團對犯罪嫌疑人是否構成犯罪的認定,很可能會決定這個人是否會被判處死刑,或者終身監禁,陪審團的一個決定將影響另一個人的一生。

我們每個人都曾幻想過成為伸張正義的俠客,但當自己真正擁有這種權力時,又是否會謹慎的使用它呢?

《十二怒漢》告訴我們,很難。同時,它也告訴了我們,應當如何去做。

十年後再看《十二怒漢》, 那份對於生命的敬畏, 讓人振聾發聵 - 陸劇吧

《十二怒漢》第一版出自美國,之後被多個國家翻拍。受到如此擁戴,不僅因為它極高的藝術水平,更在於它傳遞的價值觀念——在審判一個人是否有罪時,我們該秉持怎樣的態度。

電影開幕,一場刑事審判已進入尾聲。法官對十二名陪審員說,本案中已有一人身亡,另一個人的生死掌握在你們手上。這句台詞,道出了這部電影的核心觀點,決定一個人的生死不僅是一項權力,也是一種責任。同時也告訴我們,電影是關於一起刑事殺人案件。

僅一句台詞就完成了交代前情和點題,足見導演功力。

十年後再看《十二怒漢》, 那份對於生命的敬畏, 讓人振聾發聵 - 陸劇吧

隨後,陪審團進入會議室並立刻進行投票表決。投票結果,僅有一人投票認為無罪。於是旁人問道,你為什麼認為這個嫌疑人無罪。他說,我並不知道他有沒有罪,但是我們的決定將影響他的生死,我認為我們應該經過謹慎的討論再做決定,不能如此輕率。

於是,其他人勉為其難的開始討論案情。

這是一起殺人案,一名貧民窟的少年被指控殺害他的父親,對面和樓下的鄰居是證人,還有一把兇器,該少年沒有不在場證明。

當所有人都認為證據確鑿,不用再浪費時間討論案情了,有的人急著看球賽,有的人急著辦事。但投無罪的人不這麼認為,他堅持對每一個證據進行分析。最終,陪審團發現,每一個證據都存在疑點。

殺人兇器是一把款式精美的摺疊刀,少年曾在某家商店買過一把這樣的刀,老闆在警察審問時說他的店裡這樣的刀只有一把。刀上其實並沒有任何指紋,但人們認為這把刀可以作為少年殺人的證據。

然而,認為無罪的陪審員曾在少年居住的街區買到過同款的摺疊刀。因此這種刀具並非極其少見,僅靠這把刀定罪,不足為憑。

同時,兩個證人的證詞串聯起來後,也自相矛盾。對面的鄰居說案發時一輛電車經過,她透過車窗看到了案發經過。但她是一個近視,當時也沒有帶眼鏡,在一片黑暗中,不可能看清殺人者的模樣。樓下的老人說案發時,他聽到樓上的少年說我要殺了你,然後有人倒地。但殺人時是有電車經過的,噪音非常之大,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不可能聽清楚樓上的對話。

因此,陪審團基於對證據的合理懷疑,認為證據不足,少年無罪。

那麼這時,人們會問,到底是誰殺了人?

電影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世事有時就是如此,不團圓的結局才是真實的結局。

我們常說,不放過一個壞人,也不冤枉一個好人。也許隨著社會的發展,這願望終有一日可以實現。但事實上,面對極端複雜的案件,想百分之百確定罪犯,並不是那麼容易。

我們往往要面臨這樣的選擇——是不放過一個壞人,還是不冤枉一個好人?

出現犯罪,人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抓住兇手,我們無法接受一宗犯罪最後沒有個了斷。

因此,一旦出現了嫌疑很高的人,人們就不假思索的覺得他是罪犯。

越是駭人聽聞、令人憤慨的案件,往往越是如此。

因為人皆有惻隱之心,對被害者越是同情,對兇手就越是憤怒。這種情緒極需一個出口,即使沒有那麼確定誰是真兇,人們也會想趕緊處罰,還被害者一個公道。

但如果錯了呢?世界上有那麼多的巧合,又有那麼多心機深重的陰謀家,如果這個被千夫所指的嫌疑人其實是被冤枉、被嫁禍的呢?

這時,我們會細細思索其中的可疑之處嗎?

還是僅僅憑情緒主導,只憑藉片面的證據就在內心對他人處以死刑?

《十二怒漢》告訴我們,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後者。

那麼這時會有人問,萬一找不多更多的證據怎麼辦?萬一這個人就是兇手怎麼辦?

這正是為什麼我說,我們需要選擇究竟是不放過壞人還是不冤枉好人。

這個問題一直飽受爭議,在近代法治建立後終於達成一致——疑罪從無。

既是說,在刑事案件中,如果證據不能達到確鑿無疑,那麼就不能判定這個人有罪。

毫無疑問,這是強調不能冤枉一個好人。

為什麼這樣選擇?這部電影說出了兩大原因:

一、謹慎的判斷是對生命的敬畏。

當你的決定將影響另一個人一生命運時,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秉持最謹慎的態度,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法律懲治犯罪,其原因也是對生命的敬畏。

因此,在判斷是否有罪的過程中,我們要懷著對生命的敬畏之心來做決定。就像電影里說的,「如果被審判的人是你呢」。正因為每個人都希望受到公平的審判,因此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罪才需要謹慎小心,而不是僅因一時激憤便給人處以死刑。

二、排除偏見

電影中的少年從小在貧民窟長大,陪審團中的一位老人說,我見過很多這樣的小孩,他們總是滿嘴謊言,不值得相信。這是一種顯而易見的社會偏見,當你看電影時,你會覺得老人的想法很荒謬。

但仔細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也一樣嗎?總是通過標籤和印象來判斷他人。當這種判斷會影響一個人一生時,也依舊如故。因為在你心中,早已認定事實就是如此。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放過一個壞人」是一句很理想的話語。

雖然難以接受,但不得不承認,世界上有著許許多多無法偵破的案件,如果我們一定要不放過一個壞人,往往就會釀成冤假錯案。

而讓無辜者蒙受不白之冤,是法治最大的失敗。

現今,全球已進入網路時代,在每一起大型司法案件中,我們每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著類似陪審團的角色。

我們對案件的判斷會形成輿論,輿論會變成民意,最終一定程度上影響司法,我們的言論也可能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這時,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謹慎地行使這種權利。

深思熟慮之後再發表言論,而不是將一時激憤自認為是伸張正義。

因為,你的錯誤判斷可能關乎另一個人的命運。

保持對生命的敬畏,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

十年後再看《十二怒漢》,那份對於生命的敬畏,依然讓人振聾發聵!

撰文:Lawyer_C

運營:羅易

讓冰冷的法條溫暖生活,從生活的視角服務大眾;

雙哥說法,說的不僅是法律,講的更多是生活!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