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接棒《哪吒》, 國漫崛起能否乘勝追擊?

電影快訊 1367℃

三年前的7月,在一場主題為「國產動畫如何突圍」的論壇上,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曾經預言:「國產動畫電影在後年可能會又開始爆發,到2019年的時候,我們有可能會達到一個歷史上新的高峰。」

三年後的7月,《哪吒之魔童降世》以破竹之勢一舉奪得年度票房冠軍,位列中國影史票房第二,成為國產動畫電影里程碑式的存在。國漫歷史新高峰,果然來了!

眼下,借著《哪吒》的東風,光線彩條屋影業宣布其「中國神話系列」第二部史詩大作《姜子牙》正式定檔2020年大年初一。這部早就藏在《哪吒》彩蛋里的動畫電影,還能否延續魔童的魔性,乘勝追擊,續寫國漫又一個神話?

《姜子牙》接棒《哪吒》, 國漫崛起能否乘勝追擊? - 陸劇吧

四年崛起並非一帆風順

早在2015年,《大聖歸來》橫空出世,以黑馬之姿贏得鋪天蓋地的自來水,收穫9.56億票房。給低迷已久的國產動畫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同時也喚醒了國產動畫粉絲心中的熱情,高喊「國漫崛起」。

2016年的《大魚海棠》,畫風再次大受好評,並在技術層面實現了一次質的飛躍,但劇本的薄弱,使得影片口碑兩極化嚴重,票房也未能達到映前預期。此後兩年,《大護法》和《大世界》加入「大」字輩,兩部作品均用動畫的形式描繪、投射社會現實,尺度甚至超過了真人電影。但這也造成了兩部電影較高的觀影門檻,致使影片亦未能引發大的市場反響。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作為國漫頂級IP「畫江湖」系列首部動畫大電影,《風語咒》本被寄予厚望,但在《我不是葯神》和《西虹市首富》的雙重擠壓下,其最終票房僅勉強過億。

到了2019年,年初的《白蛇:緣起》再次逆襲,讓沉寂了一段時間的國漫再次看到了「崛起」的希望,而暑期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則成為檔期內唯一爆款,徹底點燃了國漫迷心中的熱血。可惜緊隨其後的《羅小黑戰記》,卻未能延續魔童的聲威,儘管口碑不錯,但票房不盡理想,截至目前僅收2.91億票房。

最近四年來,雖然平均每年都會有1-2部頗有討論度的國產動畫電影,但是能達到甚至超過《大聖歸來》的,僅有《哪吒》而已。只是,《哪吒》的制勝因素除了過硬的品質,也得益於檔期內競爭對手的相對薄弱。

而《姜子牙》所在的明年春節檔,卻是高手如林,包括《唐人街探案3》(陳思誠作品)、《中國女排》(陳可辛作品)、《緊急救援》(林超賢作品)以及《囧媽》(徐崢作品)等。《姜子牙》能否創造奇蹟,我們拭目以待。

誠如王長田所說:「國產動畫的真正崛起,需要每年都誕生五到十部《大聖歸來》《大魚海棠》這樣的作品。」但在國漫崛起的路上,不能只談運氣,關鍵還是要看品質,以及強有力的持續性輸出。

國漫創作困局亟待突圍

回顧對比這四年里的國產動畫電影,首先能夠發現,製作水準已經不是衡量華語動畫優劣的標準,而是文本。就連豆瓣8.3的《大聖歸來》,也因劇情相對薄弱遭到詬病,之後的《大魚海棠》和《風語咒》,更是敗在了沒能講好一個成熟圓潤的故事。

與此同時,我們能夠總結出國產動畫電影的創作現狀及困局:

①主題過於單一,局限於打破偏見或者個人覺醒。《大聖歸來》中大聖經歷重創後萎靡不振,到被江流兒的勇敢激勵衝破封印,完成了一次自我覺醒和成長。《哪吒》與《羅小黑戰記》,則不約而同的表達了打破偏見的主題。

②借鑒模仿痕迹過重。《大魚海棠》里的中國風雖為人稱道,但在視聽語言上模仿了日本動畫的表現形式,《昨日青空》更是被質疑有高仿新海誠(《你的名字。》)之嫌。《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白蛇:緣起》《哪吒》等在敘事上借用了好萊塢經典敘事模式,而這一方面的借鑒甚至能夠追溯到1999年上映的《寶蓮燈》。此外,人物造型上靠近好萊塢,有華納兄弟投資的《白蛇:緣起》就是較為明顯的例子。

③原創力不足,過分依賴高國民度IP。無論爆款《大聖歸來》《哪吒》,還是黑馬《白蛇:緣起》,都是依託於中國經典故事,對IP進行改編和人物的重新演繹。而一旦進行原創開發時,如《魁拔》《大世界》《大護法》等,則只能面臨有話題無票房的囧境。

不可否認,充分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對經典IP重新打造,的確具有情緒優勢,也能夠勾起觀眾的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對於當下的國產動畫市場,是最具可行性的創作方式。但是,長此以往,為了迎合市場,降低風險而選擇「捷徑」,或許在未來也將成為國漫崛起路上的一塊絆腳石。

乘勝追擊還是急功近利?

可以預見,《哪吒》之後,國產動畫電影市場必定會迎來新一波大爆發。

首當其衝就是國慶檔的《江南》,而在2020年,除了已經定檔的《姜子牙》,《大聖歸來》導演田曉鵬的新作《深海》,彩條屋「神話三部曲」的最後一部《鳳凰》,《魁拔》系列最終章《最後的魁拔》,《大護法2》等,也都有可能在大銀幕上與觀眾見面。

但在國漫熱情高漲的同時,必須要正視國產動畫電影市場的實況。比如,整個市場以歐美、日本動畫(漫)作品為主力,低幼向國產動畫佔據市主流的現實仍不可否認。

有數據顯示,2018年內地上映動畫電影共61部,包括34部國產動畫電影和27部進口動畫電影,總票房超41億元。而國產電影票房16.57億,且過億的僅有4部,其中面向低齡觀眾群體的《熊出沒·變形記》就佔了6.05億元。

由於動畫電影是技術含量最高的電影類型之一,其製作周期也比真人電影長,再加上國產動畫產業鏈不完善、人才缺失等問題,導致了整個動畫電影的產業化程度相對較低。這也是為什麼一部作品需要4-5年,甚至更長時間進行製作的原因所在。漫長的製作周期,加上高投入低回報的特性,致使市場資本有力而無心。

有爆款便跟,沒有就撤,成為「規律」。譬如,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後,相關產業投資金額達到了35.3億,增長超40%;2016年,國產動畫電影立項數達到180餘部,相比2015年增長了30%;但隨後的2017年和2018年,立項數分別為159部和131部,另外值得關注的是,這三年上映的作品數僅有39部、39部和34部。

此外,動畫電影在國內仍舊處於「單一產品」階段,未能實現規模化、系統化的衍生市場。除了票房,內容IP難以有效變現,進而獲得持續性的利潤增長,也是產業基礎薄弱的直觀表現。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無論是《大聖歸來》《哪吒》,還是《大魚海棠》《羅小黑戰記》,亦或未來的《鳳凰》《姜子牙》,無論成功與失敗,都是國產動畫持續發展的必經階段,沒有捷徑,更不得投機。

國漫崛起,道阻且長,市場要有耐心,觀眾亦需有信心,而創作者不能忘了初心。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