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林正英之前的殭屍片, 王晶他爸在50年代也拍過一部

電影快訊 1909℃

作為上世紀80年代紅極一時的商業類型片,香港殭屍片在整個華人地區擁有無數忠實擁躉。

盤點林正英之前的殭屍片, 王晶他爸在50年代也拍過一部 - 陸劇吧

眾所周知,全球的活死人屆電影分為兩大類型——西洋產喪屍,中華有殭屍。前者死著活,後者活著死,一個態度消極肆虐成災,一個蹦蹦跳跳有點可愛。

盤點林正英之前的殭屍片, 王晶他爸在50年代也拍過一部 - 陸劇吧

而這個可愛得有些討喜的角色,就是起源自中國電影的——殭屍。

盤點林正英之前的殭屍片, 王晶他爸在50年代也拍過一部 - 陸劇吧

關於殭屍的傳說,最早源於黃帝時期。傳說中最早的殭屍即為黃帝的女兒旱女魈。為了幫助父親成就大業,旱女魈便給蚩尤的軍隊下了詛咒。可當黃帝的大業完成之後,旱女魈由於殺生太多,無法升上神界,最終由於怨氣過重而變成殭屍。

當然,以上只是存於《山海經》中的傳說故事。其後,關於殭屍的記載雖也時有出現,但都過於零稀,要說對殭屍真正有詳細記錄的著作,當屬道家的《大千錄》,其中的「四肢僵硬,頭不低,眼不斜,腿不分,屍體不腐爛」,和港片中的殭屍形象十分吻合。而在《大千錄》之後,袁枚的《子不語》和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也是受眾人推崇的「殭屍著作」,二者甚至被人稱為「殭屍百科全書」。

和西方的喪屍文化一樣,我國的殭屍文化也是源遠流長,甚至經過了漫長發展——

1939 年馬徐維邦的《古屋行屍記》,講述古宅鬧殭屍;1940 年吳村的《李阿毛與殭屍》里,就出現了清朝殭屍的身影;

1941年梅阡的《女殭屍》創造了女性殭屍形象,不過是通過藥物和實驗復活的,更像西方的喪屍;

1954 年楊工良的《萬里行屍》,描寫革命黨以行屍掩飾身份對抗軍閥;導演楊工良於自三十年代開始執導過百電影,包括《啼笑姻緣》、《審死官》、《怪俠一枝梅》等。

1957年,向來涉獵題材廣泛的王晶之父王天林,彼時已經在商業片和文藝片都遊刃有餘,於是便拍了一部《湘西趕屍記》試試水,本片講述了一個反毒品交易的故事,片中人物以趕屍為名,掩飾販毒勾當,後被來真相被揭露,引發了一場人屍大戰。

1959 年,攝影出身的香港導演周詩祿拍了一部《殭屍復仇》。 片尾降服殭屍的方法,學習的是西方吸血鬼製法術——以鐵釘貫心殺死殭屍,可見當時的殭屍片還沒有林正英電影的「民俗特色」,只得向西方電影取經。

1974 年邵氏公司為將自家影片國際化,和英國咸馬公司合作拍攝了殭屍片《七金屍》,首次結合了西方的吸血鬼和中國的「湘西趕屍」元素,西洋喪屍VS中華殭屍,概念可謂超前,提前做了一次類似「金剛大戰哥斯拉」的嘗試。《七金屍》雖然集艷情、恐怖、奇幻於一身,主演是姜大衛,但最後礙於質量一般而沒有火起來,更無法帶動跟拍潮流。

上世紀70年代,香港電影幾乎是功夫片、武俠片和喜劇片的天下,殭屍片的價值一直到了1980年的《鬼打鬼》才被真正開發出來。

《鬼打鬼》由洪金寶執導、黃鷹編劇,洪金寶、鍾發、林正英等人主演。影片可看性極強,娛樂元素豐富,讓殭屍片從「冷門」一下子變成「片種」。片中的殭屍會中國功夫、片尾請神對決的段落也非常有趣、洪金寶耍完猴拳再使紅纓槍……如今這種認真娛樂的港片真是越來越少了。

《鬼打鬼》在當年收穫567萬票房,位列當年第三。從此,香港電影多了一個類型:殭屍片。也有人總結:洪金寶此舉實則是香港功夫片的一次「借屍還魂」

1985年,洪金寶順勢監製了《殭屍先生》。影片依舊是以《鬼打鬼》《人嚇人》的模式如法炮製。故事無需什麼內涵,該打的時候就打,該笑的時候就笑,一切都為娛樂服務,也確實有著不錯的效果。

《殭屍先生》的橫空出世,一共捧出兩位超級明星,一位是民間封建迷信的傑出代表——林正英,另一位則是長相醜陋、蹦蹦跳跳的殭屍。他們在給無數80、90後觀眾帶來童年陰影,同時又奉上無數歡笑。

實際上,在影片結束的演員表裡可以看出,影片的主角是許冠英、李賽鳳、錢小豪,林正英位列第四,結果「九叔」的形象大紅大紫,從此,這位「一字眉、冷幽默、連畫符念咒都有款有型」的殭屍道長陪伴了內地幾代青少年的成長。

好了,殭屍片最重要的人物已經登場了,80-90年代的香港殭屍片還有哪些有趣的幕後故事?我們下期再聊。

(未完待續……)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