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奪冠》:用光影圖繪中國女排精神
因疫情而延期上映的《奪冠》終於在九月末重回銀幕。這部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以及女排隊員們出演的電影,在開拍消息傳出時就被寄予厚望。片中,激勵了中國幾代人的女排精神會被如何呈現?國產體育類型片能否異軍突起,為當下中國電影市場以及電影類型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這些都是擺在《奪冠》面前的問題。影片在種種苛刻的審視下,交出了一份比較讓人滿意的答卷。
視聽構建:帶觀眾重返女排賽場
對體育電影迷而言,《奪冠》大概率不會讓人失望,因為片中比賽段落的節奏處理與觀眾的審美期待幾乎精準契合,並在漫長的時空跨越中維繫著飽滿的情感。對節奏的優秀把控是電影工業精良水準的顯現,來源於劇作對情感抑揚的有效安排,也來自於視聽上錯落有序的剪輯。1980年女排與江蘇男排為世界盃預熱的對抗賽,可以看作影片對這套法則的“預熱”。然後,重點呈現了1981年日本女排世界盃和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中巴對決”,復沓的起落對觀眾的牽引力逐步增大。從處於劣勢到艱難逆轉取勝,一波三折的賽況鼓動著攝影機的能量與觀眾積攢的情緒同步共振。而且,在女排隊員擊球的剎那形成令人屏息的時空遲滯,讓觀者壓抑緊繃的神經隨著制勝一球獲得全然釋放。
歷史輝煌的瞬間在影像的加持下重新凝練成永恆的感動,這是體育電影的魅力,也是《奪冠》中每一次比賽都讓人熱血沸騰的奧秘。但結構若只是單純地重複,觀眾的觀影熱情勢必會被耗損,因此導演在拍攝手法上對不同賽事做了不同處理。這些處理既貼合當年的賽況,又巧妙融入了特定的時代情緒。例如,在日本女排世界盃一役,賽前由紀錄片呈現了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嶄新面貌。這與女排訓練的狠勁兒,一同把人帶回到那個充滿希望和鬥志的年代。經歷過“十年沒球打”的壓抑,看到過國家的貧瘠和落後,中國女排對“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渴求,中國人“讓世界看到自己”的盼望,都傾注在日語喧嘩的異國賽場上。
這場大阪賽事的風格稱不上凌厲,鏡頭的彈性和長度主要渲染磨人的焦灼。場外是對黑白電視機前注視的千萬人群的多次特寫,場上是宋世雄解說中對日本隊是“打不死”的反覆強調。完整且多角度地呈現漫長的最後一回合,是為最終的勝利做鋪墊。導演竭盡全力調動鏡頭牽住觀眾的心,再用臨場般的視角還原現場,向銀幕內外的觀眾同時射出了直擊心靈的一箭。
之後,中巴淘汰賽的對決便與二十多年前的一戰風格迥異,情懷似乎不再是重點,也不再背負宏大的國家命題,而更加凸顯個體。影片採取了更為細碎的剪輯、更快的速度,以及更強、更密集的力量展現。大數據分析下的科學戰略部署大放異彩,比分在銀幕兩旁實時更新,配合著十幾架攝影機模擬全方位的臨場拍攝,即使已經看過比賽的觀眾也能從中體會到直播般的刺激。由此,導演成功為中國女排量身定做了一套視聽語言。
主題升華:女排精神的與時俱進
皮相的美固然抓人,核心的精神呈現又完成得如何呢?影片並未直接表述女排精神是什麼,但可以肯定它所傳達的女排精神不是靜止的陳規,而是和時代一同經歷變遷與革新。導演既希望把握時代潮流下女排代際的更迭和排球理念的轉化,也希望留住那份國族情感的傳承和堅持,但問題還是出在“我們”與“我”之間參差不齊的介面上。
在中國女排出戰日本女排世界盃的前半段,愛國主義符號牢牢包裹住視聽影像的呈現——高懸在訓練場上的國旗,電視中用英語抒發愛國之情的台詞,賽場上教練激勵鬥志的話語,以及女排姑娘得勝歸來後,院牆上漆著的“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標語,都鮮明地顯示出本段的主題:為了我們百廢待興的國家,不服輸地團結拼搏。在國家迎來大變革大轉機的關口,贏得一場國際比賽的重要性,超越了體育賽事單純的競技意義。女排全隊為集體而戰,不需要標註個體姓名也可使人為之振奮,但影片唯獨突出了其中一人的名字,而她所要實現的價值重點在“我”(擺脫替補身份上場打比賽,破海曼的摸高記錄),而非“我們”。因此,由“無名”隊友合力托起的國民精神與渴望被看見的個人勝利追求之間相互消磨,造成無法兼容的主題撕裂。
影片後半段,中國女排經歷多次失利後,郎平被任命為教練,並對女排訓練系統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此時,女排精神中代表國家的大寫的“我們”開始褪去,而代表個體的“我”和無數個小我之間自發融合,繼而浮上水面。這一段的主題核心,來自郎平上任後對新一代女排隊員的拋問“你們愛排球嗎”。過去,為了國家尊嚴更追求比賽的勝利,因此女排個人的情感往往是隱形的,對排球的熱愛問題不作涉及。但正如郎平一針見血所指出的,“只有內心強大了,才不在乎輸贏”,如今國家強大了,不再以輸贏論英雄,在此境遇下看似失去主語的女排精神需要尋找新的意義。因此,要回歸競技體育的根本,叩問奧林匹克精神的含義,探尋每個個體心中的“為什麼”。用觀念的改變抓住時代的脈搏,並以此為共同體中的個體發聲,教練和運動員是“我”,是“我們”,亦是大寫的中國人,這樣的設置正是《奪冠》的可貴之處。
大數據分析帶來了戰略戰術的升級,卻掩蓋了女排自身拼搏奮進的努力。非熱愛不能堅持的體育競技,對運動員肉體和意志的消磨似乎連同歷史包袱一起,都留給了上一代人。如今,新生代面對的是無法融入群體的挫折和人生理想的缺失,女排成績的滑落似乎僅僅表現為意志的墮落,而教練運籌帷幄的大將光芒、鏗鏘有力的金句分享,讓觀眾無法清晰看到隊員們的心靈圖景。即使在決勝時刻,多次閃回穿插隊員的交心談話,亦不能表現出堅實的“團魂”。新女排隊員自身的醒悟,讓步於上一輩的回憶和感懷。當問題被巧妙地轉化為勵志口號,影片更進一步的主題升華只能戛然而止。
概言之,《奪冠》的優缺點都十分明顯。但無論如何,它仍是影院復工至今最值得欣賞的影片之一。某些名字可能會在銀幕淡去,數不盡的金句或許聽過就忘,但郎平改革的舉措會被記住,女排精神的苦與樂會被記住。將宏大命題凝縮至個體掙扎,又不忘折射時代變遷,《奪冠》讓人看到了中國體育電影明朗的希望。(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電影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