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 | 《傳家》書摘之:中國菜中的豬肉

電影快訊 1353℃


薦讀 | 《傳家》書摘之:中國菜中的豬肉 - 陸劇吧

台灣豬只分成黑毛與白毛兩種,黑毛豬的口感與甜度都明顯的高於白毛豬,價格當然也比較貴。

豬跟雞一樣,可以從頭吃到尾,沒有一處浪費。而且豬肉的每一個部位,都有不一樣的燒法,都可燒成名菜。豬頭肉中有最珍貴的龍筋(豬的視神經),我在張昭泰先生家吃的是芹菜龍筋,芹菜脆嫩,龍筋Q嫩,以沙茶燴炒,口感非常別緻。龍筋因為量少,取得不易,且口感特殊,大都處理為前菜。

耳朵的部分,最有名的是雲南的大薄片,蘸料是麻油加辣椒與醋香菜等。一般的處理大多是鹵豬耳朵切絲,要鹵得軟而Q香,切時的刀工也很重要。豬頰肉則常在米粉湯店看到,蘸點醬油吃。

薦讀 | 《傳家》書摘之:中國菜中的豬肉 - 陸劇吧


豬身的部分,肩胛肉即市場說的胛心肉,上肩肉即梅花肉,肥肉較少;下肩肉是一般稱的前腿肉;肩胛排即中排;胸排為肩小排;帶骨蹄膀也就是德式豬腳用的部分。背脊部分則有帶骨裡脊,即大排;裡脊肉為大裡脊;裡脊小排;裡脊肉位於豬的腰椎邊上,油脂較少;覆蓋在裡脊肉前面的是僧帽肌,又稱離緣肉,口感很軟,適合給老人家吃,也稱為二層肉。腹肋部分有腹肋肉,即五花肉,分成附皮骨三層肉與去骨的三層肉,肥瘦比例約為四比六;腹肋小排;肋軟骨。後腿部分則分成後腿肉;後腿;後腿蹄膀;後腿外腱肉。此外豬只中最昂貴的肉,是腰部的小裡脊又稱腰子肉,一隻豬只有兩條;嘴頸部分的肉為特級赤肉又稱為松阪豬肉,一隻豬只有六兩。早年台灣豬肉的腰部小裡脊與特級赤肉多半為外銷。

好吃的豬肉菜肴,一定是混合了瘦肉與肥肉,以文火慢慢地煮,有名的如東坡肉、梅乾菜燒肉、杭州燜肉、醬豬肉、焢肉,都是湯汁燒得帶點濃稠,香味撲鼻,入口即化,拌飯最好吃。


薦讀 | 《傳家》書摘之:中國菜中的豬肉 - 陸劇吧


有一道豬肉的宴席稱為燒方席,以前跟餐廳訂,其價位僅次於魚翅鮑魚席,其中有道「炸響鈴」是豬肉以炭火烤熟,豬皮香香酥酥的,片下來再回鍋炸脆,配餅與肉夾著一起吃。川菜館子的吃法是以吃皮為主,肉則切片,以豆瓣醬與蒜苔加上香糟同炒,即著名的「回鍋肉」。若不回鍋只片下肉片,蘸紅油蒜泥,即是「蒜泥白肉」。「炸響鈴」因為豬皮取得不易,後來演變為用薄如蟬翼的杭州富陽泗鄉豆腐皮代替,包裹上好的裡脊肉(肉需剁成細末,加入蛋黃攪拌),入油鍋酥炸而成;鬆脆鮮香,配甜麵醬、蔥白段、花椒鹽蘸著吃。此菜在宴席上桌後,仍有滋滋聲響,咬下去也有脆響聲。

薦讀 | 《傳家》書摘之:中國菜中的豬肉 - 陸劇吧

我阿姨有一道「燒大方」,是以上好的三層五花肉紅燒而成。五花肉有一層薄薄的皮、一層淡淡的油、一層瘦肉,再一層油,再一層瘦肉。因為這肉大塊又切得方正,我們從小稱為燒大方。如果隆重一點,還會在其周邊排一圈紅燒婆參再排一圈青江菜。「紅燒蹄膀」也是阿姨的拿手菜,她有個專門的鍋子,剛好扣住整個蹄膀,加少少的水,慢慢的火煨出來。「蔥燒排骨」也是一排排燒得酥爛。阿姨燒這些肉,除了萬和豆瓣醬油與冰糖蔥姜外,也不見她放別的什麼加味料,奇怪的是,由她手裡做出來,就是漂亮又好吃我想選擇豬肉一定是個重點。

阿姨跟東門市場的每個豬肉攤子都很熟,她總打破砂鍋問到底地向肉販詢問豬只的來源及豬吃些什麼。她的鼻子靈,買的時候就判斷有沒有腥味,用手按按測試彈性,顏色則選鮮紅明亮的;還把豬肉對著光線照,看肥瘦的結構比例。此外也會看狀況給肉按摩或是敲打一下。煮時如果太油,她會丟入一片瘦肉去吸取過多的油分。她說大塊肉與排骨,燒得好的,整塊上桌,是不需要動用刀子分割,輕輕用筷子拔,就可以拆開的,這就可以想像她處理到的酥軟程度。她炸大塊豬排,則需要用刀背拍打得薄一點,炸起來才好吃。

薦讀 | 《傳家》書摘之:中國菜中的豬肉 - 陸劇吧

快炒豬肉也很普遍,川菜有一道特別的「甜燒白」或名「夾沙肉」,是炒五花肉的上品。做法是先將五花肉煮熟後抹醬再炒,冷凍後切片,覆上糯米飯蒸,蒸到軟爛,抹上花生粉反扣入碗,既是一道菜也可以是一道點心。


薦讀 | 《傳家》書摘之:中國菜中的豬肉 - 陸劇吧

台灣的擔仔麵與滷肉飯海內外馳名,重點就是肉臊的製作。擔仔麵的肉臊通常是用五花肉與胛心肉配上蒜頭、紅蔥、蝦米、乾貝、五香粉與冰糖燉制而成。滷肉飯的肉,則採用胛心肉,配料和擔仔麵的相近。江浙料理著名的獅子頭,則是用五花肉與胛心肉依個人喜好混合調製。我看楊管北家大廚燒獅子頭,不用機器絞肉,而是將肉切成小丁,敲拍使其有黏度,混以少量蛋白、薑汁,還有麵包屑做成大肉團;炸過後放入鋪有雞爪與蛤蜊的砂鍋,慢慢燉煮,有時也放入蠶豆同煮。我的做法清淡一點,絞肉里摻一點碎洋蔥,配上大白菜煮,最上層則用全片的大白菜將肉團包住;有時也會加點蟹粉同煮,清淡而鮮美。我也很喜歡紅糟炸肉,用的是三層肉,與紅糟、蒜頭等腌過,裹點番薯粉油炸。記得蔡辰男先生請客上這道看似簡單的菜時,平日注重健康飲食的長輩,抵擋不住美味當前,一下子吃個精光,還要求續盤呢,可見其實也有其採買獨到的功夫。

肉丸是孩子們的最愛,絞肉的瘦肉與肥肉比例在七比三與八比二之間。如果買機器絞肉,回家最好再用刀剁得黏一些,再拌攪太白粉或番薯粉,捏成丸子後摔打出空氣,入滾水以小火製成。

小時候我們家請過一位廚子到家裡燒菜,媽媽說他的「餚肉」是用腱子肉,做得肥處不膩、瘦處不柴,切成小正方塊,胭脂色、凝脂透明,搭配鎮江醋與極細的薑絲,是一道亮眼的前菜。「風光無限數金焦,更愛京江肉食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餚。」這首不可考的詩中的水晶餚就是對餚肉最恰當的形容。


薦讀 | 《傳家》書摘之:中國菜中的豬肉 - 陸劇吧

餚就是硝,亦即芒硝,有致癌物質,一斤餚肉只能用零點六五克的硝。肉要洗凈晾乾,戳很多小洞,將硝、鹽、花椒混合塗於肉身,且需用力揉搓,最後以棉布包裹,入缸,墊上板子,以大石頭實壓三五天潷出水來(潷出的水要存起來當老鹵)。肉取出沖洗乾淨後,在水中浸泡半天,再刮除表面的硝末。然後再以棉布包裹入鍋,同樣壓上石頭,加回滷水煮半天,取出後再用石頭壓緊,待冷後即可切塊入盤。這道人間極品,手續繁複,且要靠化學物質製作,看看就好,不要多吃。


薦讀 | 《傳家》書摘之:中國菜中的豬肉 - 陸劇吧

內臟則有豬心;豬肝;豬腎(通稱腰子);豬肚;豬連又名條子肉;小腸又名粉腸;大腸;豬血又名豬晃子或液體肉;直腸又名大腸頭;子宮又稱生腸,也有人稱脆腸。

豬肝湯配點麻油與薑絲,是台灣人很常見的街邊小吃,也可以煮豬肝面。此外,女性生產後常吃腰子補腎,切成腰花狀,以麻油、薑絲炒腰花或煮湯,都很滋補。福州有一道腰花的菜很特別,是和海蜇皮、老油條一起爆炒,非常爽口。豬血湯與豬血糕在台灣很風行。台灣小吃的米粉湯中,常見其他內臟跟高湯同煮,煮久煮爛,蘸醬油與薑絲一起吃最好吃。麻辣火鍋中也常見這些食材同煮。

豬的其他部分稱為副產品,有豬油;大片中油;中油;前後腳爪;豬尾;下肉(即頸部下);腹脅尾赤肉;腳筋(又名虎掌);粗排(又名龍骨);大骨分前肢與肩胛骨兩種;後肢骨與骨盤骨等。

「鹵豬腳」要選年齡輕一點,且骨頭較小瘦肉較多的前腳,鹵後冷切,不油膩卻也Q軟。「豬尾煲杜仲」,是調理腰骨的葯膳。美其名曰「虎掌」的腳筋,以往南貨店賣的是干筋,現在則連超市及傳統市場都買得到發好的蹄筋,顏色透明淡黃,與海參搭配即是江浙名菜「虎掌燴烏參」;如搭配白蘿蔔紅燒即為蹄筋蘿蔔,熱滾滾地吃,很過癮的。豬蹄凍是以豬蹄與豬皮煮爛再冷凍,因為有大量的膠質,可以成型。圖中的蹄凍看起來像個生日蛋糕,是用模子脫出來的。

薦讀 | 《傳家》書摘之:中國菜中的豬肉 - 陸劇吧

豬皮富含「明膠」,可以萃取膠原蛋白,每隻豬大約有四點五公斤豬皮,可萃取約兩百公克膠原蛋白,而每百克豬皮中含蛋白質百分之二十六點四,為豬肉的二點五倍,脂肪則只有二點二七克,為豬肉的一半。膠原蛋白具有增加皮膚貯水保濕的功能,現在成為美容聖品,據說賣價不凡,價值連城。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