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球出發》: 它能成為「重工業綜藝」的發端之作嗎?

電影快訊 1998℃
《從地球出發》: 它能成為「重工業綜藝」的發端之作嗎? - 陸劇吧

今年年初,《流浪地球》正式開啟中國「科幻元年」,國產電影也由此撞開了「重工業美學」的大門。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正高度激發著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欲和想像力,使得他們在內容傳播的視覺表徵編碼方式上,不斷展開全新的勇氣探索。

12月20日起每周五晚21:10,由國家廣電總局權威指導,江蘇衛視、愛奇藝、位元組跳動聯合出品的國內首檔大型科幻科普綜藝節目《從地球出發》,將代表中國科幻的續航雄心,迎難而上再出發。12月11日節目組已經在北京完成了前三期節目的棚拍錄製,李響、張榕容、李永樂、蒙克來、張楊等作為節目主持人和嘉賓參與了現場錄製,而節目科幻劇的部分也已經完成了前三期的後期製作,整裝待發。

從《一站到底》到《最強大腦》,從《超級戰隊》到《超凡魔術師》再到荔枝跨年,知識屬性和工業美學早已成為江蘇衛視鮮明有別於其他平台的獨特基因,《從地球出發》會從這裡啟程,我們並不意外。但大概令所有人都備感好奇的是:江蘇衛視為何非要啃一顆如此難搞的「科幻堅果」?節目開播在即,它會成為「重工業綜藝」的發端之作嗎?

《從地球出發》: 它能成為「重工業綜藝」的發端之作嗎? - 陸劇吧

鼓舞科幻創作的初心,從來都是感性的

不久前,在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一場名為《產業力量加速科幻走向大眾》論壇上,科幻界的大咖們表示,中國人有強烈的科幻情節,且對相關影視作品的接受度很高,以往都是外國大片來解決這種需求,但伴隨《流浪地球》的爆紅,科幻產業有了中國影視力量的積極加入,蓬勃發展不可阻擋。

科幻離我們很遙遠嗎?事實上,那個看似腦洞大開的世界,和我們的現實生活有著很多的關聯。今年7月25日,一顆名為「2019OK」的小行星和地球擦肩而過,稍有偏差,其破壞力可能堪比上千顆原子彈爆炸。虛驚一場之後,很多人開始審視宇宙的浩瀚與人類的渺小——科幻大片里經常出現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場景,竟顯得如此真切。

和傳統的科幻大片相比,《從地球出發》多了一份將「科幻」落腳到「科學」的熱切,它在帶領觀眾徜徉於瑰麗視效空間的同時,寓教於樂普及科學知識,激發感悟,播種理想。

主編劇張雲霄說,在參與了這檔節目之後,他經歷了很多個糾結難熬的夜晚,每次快要退縮的時候,他想到的就是自己八歲的兒子,「很多像他一樣的小朋友沉迷於各種科幻讀物,卻找不到太多優秀的科幻節目,尤其是我們中國人自己製作的科幻節目,這就成了我做這件事最強大的動力」。

擔任節目科幻顧問的《科幻世界》主編楊國梁表示:「科幻是科學和文學的結晶,它對於我們推廣科學知識、普及科學精神,尤其是提高廣大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意義巨大。我們總是說,在腳踏實地面對現實的時候,有那麼一瞬間會抬起頭來仰望星空,我認為科幻就是有這樣一種獨特的魅力。」

《從地球出發》: 它能成為「重工業綜藝」的發端之作嗎? - 陸劇吧

藝術還是科學?他們在「爭辯」中走向「認可」

在文娛產品中,科幻大片有著濃烈的高視效、理工男、重工業氣質,它追求震撼的視聽享受,也在天馬行空的宏偉想像中講究一定的科學邏輯。可以想像的是,即將和觀眾見面的《從地球出發》,既有綜藝氣質,又具科幻美學,還有電影質感。

採訪中,總製片人張燁鏑認為:「江蘇衛視敢於挑戰這樣一檔具有開創性的節目,特別有勇氣,更體現了平台的創新力,節目把幾個原本互不相關的團隊以科幻的名義聚攏到了一起,然後有效兼容。」

難點集中在哪兒?張雲霄介紹道,「如果是連續劇,那麼設定一個世界觀就可以支撐,但現在每期都是講述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劇,每一個都得既有故事性、還有科普性。」

楊國梁則表示,「科幻題材的文學作品,看重的是人物情感和世界觀的構架,但是當變成電視綜藝節目,它就牽扯了電視這種專業的媒體形態,我們必須考慮表達時長、呈現效果,這些我們一開始是沒底的,需要經驗豐富的綜藝團隊和劇作團隊給予我們反饋。」

圍繞「藝術還是科學」的爭論,他們經常死磕不止,劇本數易其稿。在走向相互認可的過程中,他們靠的不是彼此妥協,而是一定要求取出兼顧多方訴求的合理之道。有一次在南京機場,節目組一群人在設計外星人呈現方案時,一邊熱烈討論,一邊在電腦上敲字記錄,研究到一半到了值機時間,他們意外發現飛機晚點3個多小時,這把一群人給樂壞了,於是就著靈感把故事線捋完了。他們說,那是他們經歷的最開心的一次飛機延誤。

創新製作方式,展開電視「重工業」的不懈探索

在省級衛視中,江蘇衛視是第一個將內容生產帶入「工業美學時代」的平台。從《最強大腦》《超凡魔術師》《超級戰隊》中那震撼眼球的超強道具,到連續多年來用黑科技刷爆朋友圈、比肩國際水準的荔枝跨年,江蘇衛視不斷用技術和創意刷新大眾對於電視的想像力。

和效果震撼的電影相比,電視表現似乎天生存在短板和劣勢。然而,近年來不斷更迭的各項硬體技術,比如更寬大的屏幕、更高清的畫質、更立體的音效,加上國產特效技術的飛速發展,今天的電視人已經有了足夠的自信和基礎來探索電視「重工業美學」的可能性。

負責後期特效的諾華視創總經理米春林表示:「如果按照電影的製作流程,整個項目有可能需要三四年的時間,短的也要一兩年。這次,我們將啟用有別於傳統製作方式的虛擬化手段,既可以滿足製作需要,又能節約時間,目前這項技術在好萊塢也屬於剛起步。」

作為一檔追求「技術流」的原創節目,《從地球出發》的設計量十分龐大。張燁鏑介紹道:「設計人員在整個創作的初期就要和編劇團隊進行深入碰撞,完成大量的早期概念設計,以及製作未來拍攝的一些技術解決方案和後期實踐方案。每個重要物件的設計,都要符合編劇團隊和科幻顧問對於這個場景的構化跟描述,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概念圖和配色手稿。我們不僅要設計出來,還要反覆論證它們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因為當節目正式播出的時候,很多觀眾都會用很審慎的眼光去看節目一幀一幀的畫面。」

對於加盟這檔節目的演員而言,挑戰同樣巨大。在演員張儷看來:「科幻作品有很大的想像空間,我們很多時候都在進行無實物表演。雖然很難,但我覺得對於演員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檔簡單的綜藝,更是一種能量的傳播,我們非常希望觀眾可以很具象地感受到我們的表達,我要把我所有的表演能量都用在這檔節目的作品裡。」

儘管《流浪地球》已經打開了中國科幻的大門,但國產科幻的「進擊之旅」也不過才剛剛開始。《從地球出發》勇敢跟上探索的腳步,並即將接受觀眾的審視。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