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 馮小剛和他的「不安全」地帶

電影快訊 1128℃

文/杜娟

「回憶起來還是非常留念。」這是觀眾馮小剛對於電影《芳華》的感觸。而在他的前59年里,你根本看不到《芳華》的痕迹,他給大眾的形象跟它的調調相隔萬里之遠。在《芳華》的鏡頭裡,天然的不修飾的面孔,綁著腿套的大長腿,微微挺起的胸膛,細緻入微的人物語言,似回到大生產的歲月,看起來別有一番年代感。

《芳華》: 馮小剛和他的「不安全」地帶 - 陸劇吧

在馮小剛的時間軸里,文工團女兵們似千人一面,卻面面崢嶸,倔強女文青何小萍,高幹子弟赦淑雯的優越,林丁丁的傲嬌精明,都曾經佔據了光鮮的文工團;而歷盡複員、參戰,她們的人生又變成了老也寂寥的蒼白。

馮小剛曾經也是一名軍區部隊的文職,還獲得過提干,參與過不少部隊的文藝晚會。說起來與《芳華》的男主角也有幾分相似之處。在片中人物劉峰身上,我能看到導演用凌厲的眼光測量過去,洞若觀火。劉峰的卑微努力,如日初升,光耀隨後。歷經林丁丁的傷害,內心陣亡,劉的人生中無法言明的宿命如日薄西山的蒼涼。馮小剛的《芳華》穿梭於人與時代,時間與空間,盛開與落寞的交織轉變之中,在主線伏線匯合間,讓觀眾清晰的看到了歷史的分岔小徑,是當下難以尋找到的另類青春主題。

但是,如此清晰的描述這段歷史時期的變遷,以及導出支撐這種變遷的劇情,在當下確是一個冒險的嘗試。這再次印證了馮小剛的勇氣,一名具有票房號召力的商業片導演調轉了風向,他的職業生涯在近60歲的年紀反而越來越勇敢,第二次冒著文藝片的困境在商業市場廝殺!上一部文藝片是哪一部?毫無疑問是《我不是潘金蓮》。

《我不是潘金蓮》引發了三個熱潮:第一個是題材的敏感性,也就是把電影的資金投入了一個「不安全」地帶;第二個熱潮是馮小剛和首富父子的「排片之爭」,至於過程並不重要,四億票房的文藝片說明電影題材對觀眾的滲入性發生了變化;第三個就是2017年金雞獎的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獎、最佳男配角全部出自《我不是潘金蓮》。而第三個熱潮讓馮小剛的電影之心更加彌堅,他在金雞獎頒獎禮上說:「我想一直堅持拍現實主義的電影」。

除了馮小剛是一名軍隊文職兵以外,電影的編劇嚴歌苓也曾是一名紅色芭蕾舞文藝兵。兩個對文工團充滿情感的人,兩個有積累沉澱感的創作者一拍即合,誕生了史無前例的電影《芳華》。如果說他們曾經把青春上交給國家,這部電影無疑是把他們的青春記憶交給了觀眾。

當然,全國有勇氣有想法的導演非常多,不止馮小剛一個人。以六十歲的老咖資本再戰青春、再戰票房、再戰主旋律、再戰時代,這樣的人比較罕見。用對人物的關懷,再度審視歷史悲劇,這本身就是粉身碎骨的前行。特別要提的是,他以非官非民的態度,凝視歷史,圍繞著這段有爭議的過去,展現了命運的滄桑巨變,給觀眾帶來了感慨!

每個年代有每個年代的難處,我們對這個時代厭惡痛斥,沒想到一個更不好的年代悄無聲息在過去停留。對於那個「說壞話被正義化,甚至榮耀化」的年代,通過銀幕上回味,發現了更多新的認識。《芳華》無疑是給那些默默無聞文工兵的獻禮,他們用青春與時代唱和。沒有了青春,一切浪漫藝術信仰變成了生命遺留物,棄之可惜。

片中,劉峰、林丁丁和何小萍三人的關係從來沒有開始,卻好像歷經了無數時光。在感情的深淵中,他們穿上了新革命的制服,卻仍然在舊階層意識中掙扎,每個人在團里都曾被「核心」也曾被「邊緣」,原因在於一個更根本的生存矛盾。

《芳華》把文工小兵和前線戰士的兩極化生命體驗竄起來,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劉峰那隻手也許不是在炮火下葬送,而是死於那次「觸碰」事件。那次觸碰所引發了的種種惡果,是他情史和人生轉機的終章。對這個人物有點心塞,更多的是觸動。其實劇情在曲折的發展過程中,從他們身上也照見我的複雜情感。

不管如何,融合了青春、時代、人性的電影底層,彰顯了馮小剛對電影的駕馭能力。作為一個六十歲仍然不斷成長的導演,除了有鍥而不捨的藝術追求以外,還需要承認他對生活的感受力也非常人所能及。《芳華》是馮小剛作品的另一個高峰,證明了他天賦中對文學具有敏感力,同時也充分證明了他才是真正了解「不安全」和「安全」地帶的人。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