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終將老去,撐起中國動作片半壁江山的七小福難敵歲月

電影快訊 1819℃

電影尚未興起之前,戲曲是人們最有滋味的娛樂消遣。

在《演員請就位》中,以導師身份圈粉無數的陳凱歌,每被人提及,總繞不過那部譽滿天下的《霸王別姬》。

9歲的小豆子被母親送去關家戲班,開始日復一日的苦學之路,方有後來的艷驚四座。

一代人終將老去,撐起中國動作片半壁江山的七小福難敵歲月 - 陸劇吧

1962年,9歲的陳港生被母親送去元家班學戲,即日立下契約:

「投入于占元門下為徒,學習梨園生計,言明十年為滿……無故禁止回家,中途不準退學。倘有天災病症,各安天命。私自逃走,兩家尋找,頑劣不服,打死毋論。」

這段是電影《七小福》的開端,陳港生是成龍本名,故事改編於元家班七小福的真實往事。

一代人終將老去,撐起中國動作片半壁江山的七小福難敵歲月 - 陸劇吧

「七小福」三字聽起來或許陌生,說起其成員那是赫赫有名:成龍、洪金寶、元彪、元華……幾人系出同門,如前文所說「投入于占元門下為徒」。

不止台前的這幾位熠熠生輝,幕後的七小福們也成績斐然。

香港金像獎設立至今,一共發出了20個最佳武術指導獎盃,其中有12個落在七小福手裡;台灣金馬獎的最佳動作指導至今已有8屆,光七小福就拿了6次。

說他們撐起了中國動作片的半壁江山,絕不為過。

鐵衣霜露重,戰馬歲年深。

一代人終將老去,撐起中國動作片半壁江山的七小福難敵歲月 - 陸劇吧

歲月悠悠,2017年七小福重聚于成龍電影周,曾經意氣風發的少年子弟白了兩鬢。

在他們追憶往昔的模糊淚眼中,我們依稀窺得幾人的傳奇人生。

五十年代末,因戰亂南遷香港的京劇武行頭于占元,開辦了一所「中國戲曲研究學院」。

名字取得唬人,其實規模一般,條件簡陋。

這裡是成龍、洪金寶踏入武行的起點。

學戲曲是個苦行當。

天不亮得起床練功,一直練到睡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不聽話藤條就抽在身上,一抽一條血印子。

學翻筋斗的時候,人在前面翻,藤條緊跟著在後,耳邊一陣風,翻過去要鬆口氣,翻不過去就是一鞭子。

洪金寶被師傅打的受不了,學了一個星期想回家。

洪金寶小時候

梨園規矩,哪是想回就能回的。

回不去就逃。

有一次洪金寶逃到一座大廈天台躲起來,只有元華知道他在哪裡,每天吃飯的時候,元華會帶一些飯菜給他。

終於被師傅發現,斥責元華知情不報,打了他七十藤條,一身血印。

元華一句埋怨也沒有。

自那之後,洪金寶再也不跟元華打架了。

打的這麼凶,日後弟子回憶起來都是感激。

「功夫是要逼出來的,不是要弟子用心練功,他們就會練。」

知乎上,有人問趙胤胤:我26歲了,學鋼琴晚嗎?

趙胤胤答:有點難,爹媽已經打不過你了。

話是玩笑話,道理是硬道理。

捱得住,才吃得著。

學戲之人,家境多貧寒。

于占元未收取學生任何費用,又要負擔起所有學生的開支,最難的時候,要靠教堂救濟。

朋友看到于占元養這麼多孩子,連飯都吃不上,提議選幾個去夜總會給外國人表演。

于占元選出七個,編排了一出《七小福》。

怎料表演非常成功,一夜爆紅,于占元藉此組建了「七小福。」

其實七小福並非只有七位成員,只是每次師傅會選擇表現最佳的七個徒弟出台表演。

最初的七小福是元龍(洪金寶)、元樓(成龍)、元彪、元奎、元華、元武、元泰。

中國戲劇學院打出名堂。

他們的表演由夜總會走到荔園,再踏上大會堂的大舞台。

終於大家能吃得飽穿得暖了,得更賣力氣幹活了。

無論舞台在哪裡,于占元都要求演出完美。

一出台第一件事是要眼望觀眾,第二眼是要望師傅。

徒弟最怕師傅拍手掌。

戲台下拍掌的都是觀眾,為演員叫好;于占元拍掌就糟了,是喝倒彩。

這回輪到成龍,連累全堂挨打。

成龍頭大眼小,一個大鼻子。

于占元覺得他長相適合扮大花臉,花臉分文武兩種,成龍兩種都有學。

倒也為後來在電影中武戲出色,文戲也不遜打下基礎。

那日演包公,舞台上的中心人物。

表演前成龍在後台睡了一個香香的覺,脫下鬍鬚掛在緞帶上。

出場時,他忘了掛回去,一條鬍鬚拖的老長。

師傅看了怒不可恕,表演結束了就抽他們,別人抽多少下,成龍加倍,打得人刻骨銘心。

幾十年後,同門們沒一個忘記。

時光荏苒,到了七十年代,戲曲觀眾大量流失,京劇式微。

于占元花了十多年心血創辦的學校,在1971年正式結束。

1973年,68歲的于占元帶著徒弟們去美國謀求生路,結果失敗了,深受打擊。

有些弟子選擇回國。

臨走那天,剛硬要強的于占元哭了起來,向大家說對不起。

一生的執著在現實面前敗下陣來;一手帶大如親生子女的徒弟們也終將散去,各奔前程。

不知望著徒弟們離去,他有沒有想起曾教授的一支曲兒:

「人言洛陽花似錦,偏奴前來不是春,低頭出了洪桐縣境,老伯不走為何情?」

七十年代,香港動作電影開始蓬勃。

很多戲班出身的演員轉職電影,當武師或替身。

于占元的一班徒弟,憑所訓練出的一身紮實京劇武藝,以及打不死的精神,闖進影視圈。

先來者洪金寶,14歲從龍虎武師做起,1982年憑藉《提防小手》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在那時風格嚴肅的動作片大潮中,洪金寶另闢蹊徑,走起市井氣息的喜劇動作路線。

殭屍片、五福星系列起,六、七年內很多電影由他包攬,口碑、票房雙豐收。

從來沒有一個動作演員,那麼胖身手卻十分靈活,做起表情來生動有趣。

不開工時,洪金寶就往人多的地方跑,火車站、機場……一坐一天,觀察每個人的小動作。

得益於學戲時眼耳鼻舌的訓練,他將所觀察融於表演,活靈活現。

在電影圈立足後,身為大師兄的洪金寶將師弟們帶進圈,拍電影的動作、反應、表情逐一教導。

元字輩的人上陣全是真功夫,要面子不要命。

洪金寶和他的武師,拍戲時被踢兩腳很尋常,斷上幾根肋骨也不稀奇。

接下來成龍來了,把這股狠勁發揚光大。

那還是1973年,李小龍突然離世,消息震撼香港影壇。

為失去一顆巨星而心痛的電影人,不斷尋找李小龍的影子。

此時,在電影圈碰運氣的成龍正等待一個脫穎而出的機會。

他一路爬上主角之位,演了不少復仇心切的少年俠客,可惜這些電影都不成功,一度淪為票房毒藥。

直至《蛇形刁手》,演藝生涯才出現轉機。

監製吳思遠對主角的定位是有喜劇感,身手好,長得有觀眾緣。

符合要求的成龍牢牢抓住這次機會,在拍攝期間但凡有空檔,他便參與討論劇本、斟酌對白、招式設計。

那些逗人捧腹大笑的鬼臉都是成龍自己想出來的。

電影一上映,頗受歡迎。

緊接著一部《醉拳》也大獲成功。

成龍找對風格,朝著幽默喜劇路線奔走下去。

為了在強手林立的影視圈殺出一條生路,成龍拼了。

往後拍電影,片場外就是救護車。

一會拉走個腿斷的,一會拉走個胳膊斷的。

史泰龍都用替身,成龍不用,能演、搞笑、又肯拼,好萊塢的大門為他打開。

1994年《紅番區》於美國上映創下高票房紀錄,2007年《尖峰時刻3》創下近1.4億美元票房記錄。

幾位師兄在片場裡面拍戲時,才14歲的元彪就在片場外彈跳床、練功,吸引武術指導的注意。

本來元彪一心向幕後發展,「寧做一流武師,不做九流明星」。

洪金寶和嘉禾老闆何冠昌認為他有演戲的潛質,要栽培他。

這就有了元彪第一部電影《雜家小子》,他做慣了替身,每次對打都下意識迴避鏡頭。

洪金寶告訴他,你現在是主角,讓他有意習慣過來。

果然不負眾望,電影推出後,這小子紅了。

與洪金寶、成龍不同,元彪長相斯文,小生模樣。

公司則為他度身打造電影,他憑著敏捷的身手,活潑小子形象迅速打入日本市場。

當時嘉禾籌備一部跟日本合作的電影《孔雀王子》,元彪成為主角的當然人選,票房成績很漂亮,奠定了元彪在日本動作巨星的地位。

隨後日本投資的電影《落陽》,指定由元彪飾演杜月笙,宣傳做得十分隆重,日本首相田中等大人物都出席了。

洪金寶、成龍、元彪是整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最紅的功夫片明星。

這三人乾脆強強聯手,合作拍了不少電影,第一部《奇謀妙計五福星》(洪金寶導演)就開創了豪華明星陣容的群戲先河。

三兄弟設計招式,很多靈感都來自小時候一起玩鬧的片段。

自然而默契的表現將他們推向另一個高峰,票房好的讓人眉開眼笑。

有人年少成名,有人則大器晚成。

譬如包租公元華,包租婆元秋。

元華是以李小龍替身入行的。

李小龍在電影中翻騰的動作,都是由號稱筋斗王的元華完成。

早年的替身生活,辛酸血淚。

一次拍動作戲,工作人員跟他說要從距離海面二十尺的直升機往下跳。

到了現場,完全是另一回事。

距離大約有100尺,他心中尚拿不定主意,被人從後面推下,大力落入水中,微血管爆裂,臉腫了,鼻腔滲血,唾液也是血絲。

最令他畢生難忘的,是一次武指計算錯誤,一支竹枝刺中他背部,片場所有人都以為他完了。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漸漸他從幕後走到幕前,起初在洪金寶、成龍電影中以反派形象示人。

年紀大後,做不來高難度動作,元華琢磨起演技。

終於在2005年,憑《功夫》中包租公一角獲得多個演藝事業獎項。

元秋的事業發展相對簡單很多。

學院解散後,七小福各奔前程,男徒弟搏命闖影壇。

女徒弟中,有人留在夜總會繼續表演,有人投身影壇幕後。

元秋一出道就是女主角,只是光影無常,她沒有紅起來,仍要在替身戲中求生存。

不久嫁人息影,直到二十多年後偶然遇上包租婆這個角色。

說起來像命中注定。

那天她和師妹元菊相約去搓麻將,正巧有部電影需要人,元菊拉她一起去試試。

別人試戲的時候,元秋在一旁讀報紙,讀完覺得無聊,漫不經心抽了一根煙。

這是這個表情,讓她被一眼相中。

她點著的不是煙,是機遇。

不論氣質還是生活狀態,元秋都像極了周星馳心中的房東太太。

《功夫》里這個兇悍中帶著幾分騷氣的包租婆,元秋演來駕輕就熟。

「我在學校曾演出風騷角色,舉手投足之間,例如眉毛向上一挑,全都來自京劇訓練。」

由此可見,今日所有的用心付出,都有可能為日後指出一條光明的路。

說完台前,再聊幕後。

武打明星在幕前的一招一式,往往令觀眾拍手叫好,幕後的動作指導,居功至偉。

當武師的都沒什麼學問,元奎這個「奎」字,他們不會念,乾脆叫他「完蛋」,直到現在都叫他阿蛋。

元奎年幼時,筋斗翻的不好,被師傅派去管理戲服,在荔園後台睡了六七年。

孤獨令人思考。

他想,做替身他身手不如元華、元彪,於是目標定於武術指導。

師傅常教導他們要勤奮,所以人家做一成,他就做五成,自然打開了局面。

楊紫瓊的第一部動作電影是元奎指導,他脾氣好,不像其他武師那麼暴躁,又為楊紫瓊設計出一套合適且漂亮的動作,給初入打女行列的楊紫瓊很大信心。

雖然是動作戲導演,元奎對劇本的要求卻很高。

「沒有劇情設計出動作,只會空洞無物。」

從前劉鎮偉編寫武打戲十分輕鬆,只須寫「打,大打,再打」,遇到阿蛋就完蛋了。

元奎就何謂「大打、再打」同他細細聊了很久。

聊出一部《91神鵰俠侶》,其中有一場戲:郭富城飾演的銀狐被梅艷芳的飛刀插入眼睛。

元奎想拍一個從郭富城視角看過去的主觀鏡頭,他苦思良久,找人製作一個與現場比例1:13的布景。

飛刀後面是梅艷芳的照片,照片里她擺出發刀的姿勢,攝影機在下方,中間隔著玻璃,玻璃上滴了一滴油。

魚絲吊起刀子垂直掉下去,碰到那滴油影像便散開了。

那畫面活像梅艷芳發出的飛刀,真的刺中銀狐的眼珠。

在電腦特技還未興起時,這個設計可謂經典。

1994年,元奎憑《方世玉》榮獲第十三屆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與他一起分享殊榮的是他師弟兼好拍檔元德。

《方世玉》人頭樁的場面,演員踩在群演的頭頂、肩膀上打鬥,其實很多人都這樣拍過,但只是輕輕一點。

這對師兄弟,乾脆讓李連杰和胡慧中站在人肩膀上打鬥,把時間延長,讓觀眾看得清清楚楚。

合作完美,後來李連杰踏進好萊塢發展,繼續請元奎擔任動作指導工作。

七小福讀書不比別人多,學習精神卻非常人能比。

元彬把幾十年的片場生涯形容為電影訓練班。

在那裡,他有機會接觸不同導演,不同類型的電影,讓他學會應付各式各樣的拍攝要求。

譬如徐克吧,他開創的武俠世界,確實讓人大開眼界。

但在片場,一般人受不了他,他天馬行空、控制欲極強,響噹噹的武指,來一個被氣走一個。

不過元彬這人拿得下面子,接得了挑戰。

他永遠以導演為先。

「首先必須做好功課才能滿足導演要求,他會覺得提出的要求無白費。」

只要是導演提出的要求,他就花時間認真研究,把不行做到行。

真的是將老派港人「打好這份工」的精神做到淋漓盡致。

拍《新龍門客棧》,足足用了四百匹馬,諾大一個隊伍,如何走位,哪邊先行,全靠元彬雙手搖旗幟指揮。

看得徐克心服口服,笑稱自己是紙上司令,元彬才是行軍布陣的大將軍。

徐克難得對付,杜琪峰也不好招呼。

元彬依然征服了他。

《大事件》著名的七分鐘長鏡頭,是元彬另一個經典手筆。

尤其到雙方火拚,他控制五百多發爆破的感應彈,看不到攝影機的畫面,全憑經驗和感覺。

完成後已頭昏腦漲、四肢發軟,聽到旁邊響起掌聲才放下心。

武指要做的不僅是設計動作、場面,還要保證演員安全。

元彬工作極其嚴謹,因為人家把命交到他手裡,一定要負責。

劉德華至今都感激他。

《至尊無上之永霸天下》有一場戲,劉德華被人用鋼管迎面痛擊,雙眼打瞎掉進水裡。

第一個走出來反對的是元彬,他認為這樣太危險,由實打改為特效。

劉德華覺得太窩心了,杜琪峰的電影,誰都不敢說不的。

杜琪峰對元彬信任到什麼地步:

「只要他說可以,我便會拍攝;若他稍微搖頭,我便知道那樣做必有問題。」

七小福這幫人,活脫脫寫了一部草根勵志史。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恩師教誨,他們記了一生。

《七小福》電影里,戲校即將拆除。

於師傅對著徒弟們說:

「小時候我在北京一條衚衕里學戲,學了十年。後來在中國大陸到處流浪,唱戲唱了十五年。到了香港,辦了這間學校,又耗了我十五年。一個人用四十年時間,做同一樣的事情,那得有很大的耐性。挨到山窮水盡,鞋底也磨穿了。天不知地知,你不知我知,不管成功失敗,總算對得起自己。」

現實生活中,于占元移居美國,後來仍設館傳授京劇。

弟子們如他一般,用幾十年時間打磨自己,交出一份異常漂亮的成績單,為香港電影開創了一番新天地。

人的因緣際會不同,道路總不相同。

成績最好的成龍,成為首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華人。

曾是洪金寶敢死隊之一的元武,2002年赴四川學變臉,離開電影重返舞台。

做替身多年的元輝現於廣州組織了一個武術舞台劇團。

最初七小福之一的元泰,早已在八十年代銷聲匿跡。

人生海海,時間有時仁慈有時殘酷。

儘力而為,怎麼都算對得起自己。

今日七小福變成七老福,聚在一起淚憶當年。

隨他們一起老去的,還有動作片的輝煌時代,或者說是整個香港電影的輝煌時代,一如當年京劇的日薄西山。

萬事萬物皆會衰敗,但沒有什麼會真正死亡,它們必定會在另一處,以另一種方式重生。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