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文體明星想給台北的初印象,大抵相似乎?
文 | 海上客
奧運冠軍馬龍、楊倩昨天(11月27日)中午抵達台北。他們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福建師範大學、北京體育大學等7所高校共40名師生代表的一部分。
馬龍(左3)、楊倩(左4)抵達台北
應馬英九基金會邀請,一行人開啟了九天八夜的參訪活動。
在此前的文章劉德華在台唱響《中國人》,馬英九邀請大陸7校40人訪台中,海叔曾寫道,「從去年與今年部分受邀學校的變化可見,馬英九方面比較注意各次訪問大陸時所到之處,盡量安排到馬英九當年所到之處的高校能有人訪台」。
也正因此,馬龍以北京體育大學學生身份、楊倩以清華大學學生身份訪台。
1
無論從一行人抵達台北時接機的場面——現場球迷高喊馬龍的名字,還有人高呼「馬龍,再來一球」,還是從馬英九基金會歡迎晚宴上的情況看,馬龍的人氣是真的高。
在此不得不說——
一筆寫不出兩個馬!
儘管台灣地區習慣用繁體字,而大陸早已推廣使用簡化字,且簡化字已經成了國家通用規範漢字,不過海叔仍然要說,簡化字的「馬」,無非繁體字草書楷化而成。換句話說,手寫的話,特別是行書、草書來寫,馬英九、馬龍兩人寫出來的「馬」字基本上該是一樣的。
2023年回鄉祭祖的「湖南伢子」馬英九
馬英九自稱「湖南伢子」。按照祖籍算,他是湖南人。不過,他又是出生在香港,又在少時就去了台灣。也正因此,長期以來,他是既沒有回過香港,也沒有回過夢裡故鄉湖南!
2021年他曾在金門的一家廣東風味餐廳吃「廣東粥」當午餐。其間還提及自己出生在香港。
香港在被英國殖民統治以前,當然算作廣東省的一部分,具體來說還是算作廣州府的呢!當然,在香港回歸祖國懷抱以後,以特別行政區來說,與廣東省是兩個行政區。不過,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實際上又讓香港與廣東省有了許多交流。
至於台灣,是馬英九此生主要學習、工作、生活的地方。從年輕時參與保釣,到之後在台灣地區領導人之位實現兩岸更多交流,到不再擔任台灣地區領導人以後又為「九二共識」鼓與呼,馬英九當然有他對中華民族的一定貢獻。
10月30日,在葡萄牙卡斯凱什進行的國際奧協頒獎典禮上,中國乒乓球名將馬龍站在台上,微笑著向觀眾致意,作為四屆奧運會的傳奇人物,他被授予傑出運動生涯獎 圖:新華社
至於馬龍——
海叔仔細查了查,他大概與馬英九先生沒有特別近的親緣關係。畢竟他1988年出生於遼寧鞍山。遼寧與湖南,距離挺遙遠的。
但無論如何,馬英九這位當年的「小馬哥」與馬龍這位如今的「小馬哥」,兩位帥哥在台北見面。總感覺,有可能會攀攀家譜,敘敘各自的家族變遷。
都是中國人,這樣的走親訪友茶敘、餐敘方式,才不見外啊!
2
有報道提到,馬龍抵達台北以後,在接受採訪環節表示:之前可能都是從電視上或者課本上了解到台灣,所以這次也想實地去看一看,自己對台灣的美食也已經期待很久,這次不光是以一個運動員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是以一個大學生的身份跟大家交流,這樣可能大家感覺更親切一些。
這本身代表了大陸不少青年人的想法。
在大陸年輕人心底,台灣自然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沒有什麼好多討論的。與此同時,只要島內人自認是同胞,我們也自然而然視為一家親。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既然都是中國人,什麼都好說!
比如台胞到大陸來,無論學習、工作,還是其他什麼情況,大陸方面都儘可能安排得好好的。
那麼,大陸同胞在台灣呢?是否也能得享同樣的待遇?
6月8日,「濃濃端午情,兩岸一家親」活動于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安徽省合肥市包公園內舉行,在合肥生活的台胞和小朋友們一起包粽子、品民俗,共敘同根情 圖:人民網
回想在馬英九擔任台灣地區領導人的那些年,兩岸交流有趨於密切的時刻。當時,也有大陸朋友到台灣,逛夜市、嘗小吃,也有大陸方面更多採購台灣地區農產品的情況。
其實,有台灣地區媒體人分析得很透徹——
大陸方面,廣東徐聞等地簡直「菠蘿的海」,為什麼還要購買台灣鳳梨?菠蘿、鳳梨,難道有很大區別嗎?
為什麼大陸要買?
還不是想要惠及同胞?
可自從民進黨重新跳入台灣當局的辦公室,從蔡英文,到賴清德,這些人想幹什麼?
以近日賴清德的嘴臉來看,無非漸進式地、務實地想要把「台獨」做成了!
怎麼可能呢?
中央政府強有力的管控力,恐怕賴清德之流還沒領教夠!
他更不知道大陸14億人民心往一處想,不可能讓台灣再次離開中國!
賴清德之流罔顧全中國人民的民意,想要偷梁換柱搞他那賊子的一套,自然避免不了失敗!
3
管他們會被歷史的長河最終丟棄在什麼角落!
如今我們看到,大陸的文體明星得以不斷到台灣,且受到台灣朋友的歡迎。
6月12日下午,胡歌抵達台北機場
猶記得6月12日,電視劇《繁花》中「寶總」的飾演者胡歌抵達台北,也是一路簇擁。當時有台灣朋友說,胡歌怎麼開口有點兒台灣腔?
實際上,哪是什麼台灣腔?無非胡歌是阿拉上海人,「滬普」曉得伐啦?
無非胡歌的「滬普」比他爺娘前輩更趨於普通話發聲,更少一些上海話發聲。這倒有點兒略微接近台灣腔。畢竟,台灣所謂的「國語」,其實是上世紀30年代在全國推廣之語音演化而來,與目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標準大差不差,卻略有區別。
海叔更要說,如今的國通語中絕大部分內容,也是從上世紀30年代在全國推廣之語音而來,只不過「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話再說回來,在大陸於上世紀30年代全國推廣幾乎統一的語音之際,當時的台灣地區正被日本軍國主義殖民統治,根本沒有當代意義上所謂的「台灣腔」。只有到了國民黨當局退踞台灣地區以後,台灣地區大多數人的中國話才越說越遛——也就是說,老蔣起碼不搞「台獨」。
如今,當馬龍抵達台北後,我們不妨聽聽他的北方語音。難道無法交流嗎?顯然在交流上沒有障礙!
另外,海叔要說,好像馬龍抵達台北時穿的一身西服與胡歌6月份台北行撞衫了。這說明大陸文體明星想給台北的初印象,大抵相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