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公益無縫地融入了用戶的各種生活場景中。」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副總裁、公益平台部負責人趙國臣認為這是他做公益最大經驗。
自2007年成立以來,騰訊公益平台從月捐、樂捐等產品切入,逐漸理解並深入公益界的社會系統,廣泛連接用戶、公益機構、企業、政府等各方,共創數字公益的系統解決方案。
今年9月,「99公益日」在歷經十年變革更迭後,升級為「久久公益節」,超過120個騰訊產品和業務將公益元素融進其中,共有7.1億人次參與。
新京公益專訪了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副總裁趙國臣,以下是對話。
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副總裁趙國臣。受訪者供圖
讓用戶從公益中感受到價值
新京公益:你是如何走上公益之路的?請結合你個人經歷談一談對公益的理解。
趙國臣:小時候,母親說,要多把手心向下,而非手心向上。我後來慢慢理解了,手心向下指的是給予別人東西,手心向上則是接別人的東西。這句話對我從小到大影響都很大,母親希望我能夠變得優秀的同時多幫助別人。
我很長一段時間都認為,公益就是手心向下的給予。直到2005年,我在騰訊新聞參與策劃「大河之旅--環保中國2005黃河萬里行」。我們聯合100多家媒體,在一個月內從黃河源頭走到入海口。大家看到黃河上游的水很清澈,越到下游越渾濁。我們拿瓶子取了9個水樣,分別代表著黃河途經的9個省份,放在了騰訊在深圳的大廈里。你搖一下會發現水從清變濁,它背後體現著當地水土流失,生活、工業污染等問題。
我們想讓更多人注意到,母親河是怎麼變成這樣的,繼而為保護母親河號召更多人,籌集更多的資源來改變現狀。我那時候意識到,公益不僅在於給予,也在倡導更多人參與進來。
新京公益:你之前多年從事體育、新聞相關工作,這些背景和經驗給你做公益帶來什麼啟發?
趙國臣:從事體育和新聞工作,都是希望滿足讀者對於內容、知識的需求;滿足了這些需求之後,才能收到更多用戶的贊同。所以我們在做體育和新聞的時候,會提供盡量多的選擇,讓不同的讀者能尋找到自己喜歡的內容。
當我從騰訊體育來到騰訊公益之後,開始思考「為什麼要做公益」這個問題。我發現這個問題也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的公益都是非常個人化——有人選擇支持環保、助力老齡事業,有人身體力行地去支教、資助孩子;有人做公益是為了社會進步,也有人做公益是希望能「積福消業」。
作為互聯網公益平台,騰訊公益需要做的,就是把平台搭建好,讓大家在平台上有盡量多的、做好事的選擇;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讓每個參與公益的人,都能尋找和感受到做公益帶來的價值,讓個人得到更全面的成長和發展。
只有當用戶在做公益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公益項目帶給社會和個人的價值之後,用戶也才能成為一個更理性的捐贈者,真正成為一個長期支持和參與公益的人。
新京公益:現在的「互聯網公益」「指尖公益」,與以往的傳統公益有什麼區別?
趙國臣:以往的公益是「少對多」的模式,幾家企業可能就能支撐一個基金會一年的運營,這種捐款來源單一且體量大;現在的「互聯網公益」是「多對少」的模式,捐款人數相較之前增加了許多,動動手指就能做公益,每一份微小的善意都能通過互聯網平台凝聚到一起,形成巨大的能量。
這些年我們可以看到,「互聯網公益」的發展非常迅速,從騰訊公益平台累計籌款的客觀數據來看,我們籌到第一個100億元用了13年,第二個100億元用了近2年,第三個100億元只用了1年8個月。
眾人拾柴火焰高,但平台上的公益組織也要做好心理準備,更多人的參與也代表著更多人的關注和監督,意味著公益組織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付出更多的精力,來完善自身能力建設、在日常持續開展運營活動及公益倡導,以此獲得更多用戶的長期支持,從而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
互聯網讓公益融入日常生活
新京公益:你認為怎樣才能讓每個人感受到公益帶來的價值?
趙國臣:這是騰訊公益平台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之一。我認為,「可及性」和「低門檻」是兩個大的方向——讓公益隨手可及、每個人都能參與公益,這才是互聯網公益平台的意義所在,而不是簡單地號召用戶去關注公益、研究用戶在什麼場景下願意捐更多的錢。
我理想中的騰訊公益,其實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平台,大家看不見它,但時時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我很喜歡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文化書院院長陳越光說的一句話:「公益是社會的鹽,必然在溢出中推動改變,必然在溶化中體現價值。就像鹽可以調味各種食物,改變了食物的味道,但食物中看不到一粒一粒的鹽,它已溶化在其中。」
新京公益:為了更多用戶感知到公益,騰訊公益做了哪些有意義的探索?
趙國臣:這些年,騰訊公益平台始終堅持「用戶為本」,通過數字技術將公益融入每個人生活中,不斷滿足用戶對公益的需求,讓用戶尋找到公益價值。
我來到騰訊公益的時候,騰訊已經做了很多年「99公益日」。今年「99公益日」正式升級為「久久公益節」,我們做了很多的創新探索。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年騰訊公益與微信兩大支柱產品——微信支付和視頻號開展的深度合作,探索了全新的公益形式:
9月5日「中華慈善日」當天,騰訊公益攜手微信支付上線了「搖一搖,做好事」活動,用戶在使用微信支付後,頁面會出現「搖一搖」入口,搖手機點擊投進頁面下方的小箱子,即可解鎖一筆由愛心企業與騰訊基金會提供的小額公益金,為鄉村兒童、困境學生、環衛工人等群體助力。一天內,超過1億人次參加了這項活動並為公益項目助力,總共為21個公益項目籌得數千萬元善款。
今年「久久公益節」前夕,騰訊公益聯合微信視頻號上線「分分贊」功能,號召公益組織在視頻號里生產好內容,所有符合規範的公益視頻,「愛心贊」會變成「紅花贊」,用戶每點一次「紅花贊」,就有機會獲得一份隨機配捐;點贊還可以助力公益項目被身邊更多人看到,帶動更多人一起做好事。近1萬名視頻號創作者,為1800個公益項目創作超過4萬條公益視頻,獲得超過3000萬個「紅花贊」,總計帶來超過7000萬元的愛心捐款。
也就是說,即使用戶不捐錢,也能為公益項目做貢獻了。這兩個項目和公益的成功融合,讓我們看到了未來拓展公益場景的更多可能。
新京報:為了讓公益融入更多的生活場景,騰訊公益還有什麼舉措?
趙國臣:為了讓公益真正實現觸手可及,今年「久久公益節」,超過120個騰訊產品和業務的公益場景上線,進一步降低門檻,創新了多種玩法。在大家能想到的騰訊產品和場景中,我們都融入了公益參與的方式,希望能讓各種新公益形式深入人心。
除了上面提到的「搖一搖,做好事」活動和「分分贊」活動,今年我們在遊戲場景里也有更多的公益嘗試——我們在騰訊旗下的70多款遊戲中都融入了公益的元素,把公益活動做成遊戲任務,讓用戶邊玩遊戲邊做公益。
比如在《穿越火線》遊戲中,今年「久久公益節」前夕,我們就探索和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合作,把「共同守護瀕危物種」作為任務內容:用戶連續7天做任務,可以解鎖遊戲道具和公益小紅花,全服小紅花目標達成,騰訊基金會將支持珍稀動物的保護;同時,玩家捐1元可額外獲得定製環保皮膚道具,最終捐款資金超過180萬元。
在遊戲中,用戶可以了解到,保護野生大熊貓這樣的瀕危動物,不僅是保護一個物種,而且是保護一整條生物鏈成百上千個生物。即使這次他不會為瀕危動物捐款,等到下一次看到合適的公益項目,或許他就會想起自己在遊戲中的經歷,進而做些什麼。
此外,騰訊新聞、qq瀏覽器、騰訊視頻等產品均推出創新玩法,讓公眾在看新聞、看視頻、參與互動等各種形式下,都能隨手做好事。社會力量也搭建了更豐富多元的行善場景,超過1000個名人明星和正能量kol參與活動;5000多家機構、2萬多家企業,共開展了2萬多場線下活動,通過各種創新形式進行公益倡導。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直思考整個騰訊公司能在公益中起到什麼作用。所以後續我們會和各個業務部聯絡,在所有用戶活躍的地方,加入公益的元素,把公益真正地融入用戶的各個場景中。
數字化助力公益行業長久健康發展
新京公益:對於很多做公益的人來說,都十分關心捐的錢花在哪了、效果如何,騰訊公益有沒有什麼好辦法?
趙國臣:信任和透明一直是騰訊公益堅守的生命線。從2017年首創財務披露環節、以透明為基礎構建99准入機制開始,騰訊公益平台先後推出「冷靜器」「公益股東人大會」「小紅花來信」等項目,助力公益行業和捐贈人之間建立更長久的信任關係。
今年,騰訊公益平台進一步探索「公益項目數字化執行工具」的推廣和使用,不斷尋求以數字化工具提升公益行業效率與信任的可行路徑。
這套工具是我們基於微信支付實名認證及資金撥付的能力,聯合公益機構共同打造的,可以讓公益機構快速核驗受助者身份、精準高效撥付資金,比如公益機構可以把善款通過微信支付直接撥到受助人、通過微信支付給特定對象發放愛心券等。
通過「公益項目數字化執行工具」,公益機構可實現全流程數字化執行,進而有效提高公益機構善款發放的執行效率——數據顯示,善款撥付的時間從原本的1至2個月降低為10分鐘;並且,「公益項目數字化執行工具」還能提高公益機構的進展反饋效率,從原本3個月一次人工反饋,提高為1個月一次數字化直接反饋。
今年「久久公益節」後,越來越多的公益機構將通過「公益項目數字化執行工具」開展項目執行,讓善款執行的全過程都能得以及時記錄,捐贈人也因此能更加及時收到真實、準確、自動的反饋。
新京公益:平台上的公益組織多了,難免參差不齊。你如何看待這種問題?
趙國臣:新修改實施的慈善法要求,互聯網公開募捐服務平台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為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提供服務,而公益組織是否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決定權在民政部門。
目前,民政部門和公益用戶都希望互聯網公益平台能起到更大的監督作用。未來,騰訊公益還將開發和應用更先進的數字技術,嚴格風控管理、加強事後複核審計、開放公眾監督,為公益慈善事業創造更可信任的發展環境。
比如,未來我們將基於騰訊公司的ai大模型,把騰訊公益平台上的公益組織信息進行技術分析,把用戶關心的公益組織情況、項目執行信息等清晰地展現出來,讓大家在看到這些信息後,冷靜地做出判斷。
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副總裁趙國臣在活動中。受訪者供圖
新京公益:騰訊如何避免公益組織在「久久公益節」套捐?
趙國臣:在今年的「久久公益節」之前,圍繞著規則設置的問題,大家討論了很久,最後決定依舊跟去年一樣,投入4億元用於用戶配捐和行業激勵。因為我們認為資金數量不是問題的根源,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規則防止問題的發生。
如果大家仔細了解今年的99規則,就能發現今年制定規則的核心目的,是希望倡導支持長情的捐贈人、激勵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機構、幫助捐贈人和機構建立長久的信任關係,進而助力多元、健康和可持續的公益生態建設。
根據今年的99規則,驚喜配捐是隨機的,最高額9.9元,也就是說無論是捐1元還是1萬元,都有可能獲得9.9元的配捐;專屬配捐是我們給長期捐贈人用戶的,騰訊公益平台的長期捐贈人用戶進入騰訊公益小程序後,就能自動獲得一筆隨機專屬配捐,今年年底前可自由捐贈給自己喜愛的公益項目。
這樣的動作就是告訴機構,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培養長期捐贈人,而不是想著怎麼不合理地獲利。最終我們發現,這樣的機制不僅沒有降低大家參與公益的積極性,反而在參與上創下新高——今年我們有7.1億人次參與「久久公益節」,去年只有1.2億人次。
新京公益:近期你關注到了哪些公益領域的創新模式?
趙國臣:我發現一些基層組織在公益方面有很多「小而美」的創新模式。比如我們在蘇州工業園區白塘植物園大門口的慈善植造社裡看到,有一個食物分享驛站,這裡的食品和包裝箱上貼有「食品安全抽檢捐贈樣品」標籤,都是由食品檢測機構捐贈的抽檢合格食品的備份樣品,以市場價格的3至7折進行義賣,很多人願意買,賣的錢將繼續投入公益活動中。這樣把平時零散的社會資源整合成公益資源的模式,讓我感覺很好。
新京公益:騰訊公益怎麼幫助這些零散的社會資源整合?
趙國臣:為了助力各個地方的公益機構更好地開展公益活動,從2022年開始,騰訊公益開始聯合各地慈善系統舉辦區域公益節,目前全國近70%的縣都參與進來,已經被認為是「久久公益節」在各地的「日常版」。
我們去蘇州市的金華村考察時發現,他們是崑山首個村級慈善工作站,從原先的黨員發動捐款,到現在黨員人人參與、村民戶戶參與、企業年年參與,這些善款用於贍養老人、大學生資助、鄉村文體建設等,收到的捐款已突破300萬元,受助的困難人員有500多人,因為他們能看到這些資源切實地用到了自己身邊。我們幫助他們把運營數字化,讓整個流程上線,村民們看到清晰的流水,更願意參加進來了。
我們在重慶調研時也發現,以前重慶慈善會只有30多位工作人員,平均年齡超過50歲;而在參與互聯網公益之後,通過數字化助力和線下活動的有效開展,重慶慈善會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的數量超過300人,平均年齡30多歲,整個公益群體的人才隊伍迅速擴大,更多年輕人積极參与到公益活動中來。
區域公益節創新衍生出有區域特色、符合當地公益生態發展需求的嘉年華活動,讓公益文化普及更下沉、更親民、更接地氣,讓更多人能感受到公益就在身邊。這是騰訊公益未來一兩年要重點去做的事。
新京報記者 郭懿萌 編輯 楊海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