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楊戩》導演劉曉邑:「新·國風」重構當代「東方神話宇宙」

娛樂頭條 5464℃

從《悟空》到《南唐後主》再到《楊戩》,被稱為「寶藏戲劇人」的劉曉邑導演攜手劇伙音樂公司,近年來先後推出了一系列頗受好評的「新·國風」音樂劇,挖掘傳統文化和古代神話中的經典人物,並為其賦予當代審美與思考角度,重構屬於中國當代的「東方神話宇宙」。近日,「新·國風」音樂劇《楊戩》來京上演,無論是主人公在「人性」與「神性」中的掙扎,還是「為愛成神,因愛成人」的故事,都讓人耳目一新。

音樂劇《楊戩》導演劉曉邑:「新·國風」重構當代「東方神話宇宙」 - 陸劇吧

挖掘「劈山救母」內在力量

在很多人印象中,楊戩是一個不近人情、阻止外甥沉香救母的衛道士形象,甚至在一些作品中被塑造成反派角色。但在劉曉邑心目中,「楊戩小時候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小男孩,他缺愛,沒有安全感,想努力改變命運,比起神性,他更充滿複雜的人性。」而且在神話傳說中,楊戩也有過劈開桃山救母的行為,他和外甥沉香命運的重複性,成為一個值得玩味和解構的戲劇元素。

「這兩個人物的故事都非常具有悲劇性,同時很有現實思考價值。它能夠流傳至今,是因為它屬於每一個人、每一個時代。」音樂劇《楊戩》將《西遊記》《封神演義》《寶蓮燈》等神話中的二郎神劈山救母、三聖母與劉彥昌、沉香救母、天狗食月等人們熟知的故事重新整合,以宏闊的視角、創新的敘事,賦予了人物更多元的性格色彩,探尋傳統遠古神話與當代人之間的心靈對話。隨著劇情展開,觀眾一路跟隨楊戩成長於山海曠野,劈山救母,斬妖除魔。每一次,楊戩在劇中克服彷徨疑慮、天生缺陷、往昔罪孽,以及對未來的恐懼,觀眾都能從中感受英雄強有力的價值信念與理想精神。

「劈山救母在我的理解中,是一種繼承自遠古的強大信念,它是『人定勝天』的決心,是對生命綿延、生生不息的傳承。」劉曉邑表示,楊戩對天道的困惑、對命運的追問、對親情的執著,相互糾葛形成巨大的悲劇力量,激發了觀眾的敬仰和同情,「英雄人物最終走向悲劇,觀眾卻能從中感受崇高與偉大。」

音樂劇《楊戩》導演劉曉邑:「新·國風」重構當代「東方神話宇宙」 - 陸劇吧

「半人半神」構成戲劇衝突

楊戩被譽為三界戰神,他「半人半神」的身份帶來的矛盾二元性是最吸引劉曉邑之處。因此他為楊戩內心複雜的「陰陽兩極」設計了在脆弱和力量之間來迴轉換的肢體動作,並用群舞歌隊放大了二元對立的內心掙扎,武打的行雲流水,舞蹈的靈動輕盈,呈現出寫意美感。

「楊戩人神兩面的複雜矛盾點,也是他的悲劇性。」劉曉邑對這個人物充滿了同情,綵排時甚至為其淚流滿面:「楊戩有犧牲,也有擔當;有過錯,也有無奈;有自卑,也有自負,他身上承載的太多了。」

「跳開楊戩那些執著之處,會發現他是需要被原諒和理解的。人都應該有被原諒的機會,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有被理解的瞬間。」劉曉邑曾在深夜給劇組演員們發過這樣一段話:「在生活中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和自己和解,都可以原諒別人,幫助別人。所以我們在這部戲中,製造的是夢,是超出生活、帶有理想的。」

音樂劇《楊戩》導演劉曉邑:「新·國風」重構當代「東方神話宇宙」 - 陸劇吧

「新·國風」追尋東方文化內核

「新·國風」之「新」,是以中華文化為內核的全新審美表達,既要有東方文化的獨特魅力,又具有當代視角的哲學思辨。劉曉邑將早年在英國學習的孵化機制應用在創作上,跨越不同藝術領域,融合多種藝術形式,在舞蹈和歌曲上也做了古典與現代的融合,並且著重渲染寫意氛圍。紅綢、飄雪等意象的大量運用,成為其獨特的文化標識,不僅在視覺上給人以深刻印象,更在情感上承載了豐富的內涵。劉曉邑認為,寫意表達正是中華文化獨有的美學魅力,「這樣的寫意太美了,只有我們的文化里可以實現。」

音樂劇《楊戩》導演劉曉邑:「新·國風」重構當代「東方神話宇宙」 - 陸劇吧

劉曉邑導演

音樂劇《楊戩》通過呈現一個與傳統形象迥異的楊戩,賦予角色更豐富的情感層次,讓觀眾在思考和批判中與作品建立起對話。這樣的創作手法,正是以前更注重個性表達的劉曉邑如今對於劇場藝術的理解——不再是創作者對觀眾的單向灌輸,而是與觀眾共同參與的創作過程。即使是在故事性偏強的音樂劇中,劉曉邑也為人物留白,讓觀眾去找到屬於自己的理解。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