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加入ai搜索大戰的步伐姍姍來遲。北京時間7月26日凌晨,openai開放ai搜索功能,用戶即日起可以在searchgpt官網申請內測。
早在今年5月初,外界就一度傳聞openai進軍搜索引擎市場的消息,但隨後被openai ceo山姆·阿爾特曼否認。此次正式推出ai搜索功能,意味著openai正面挑戰谷歌搜索霸主地位的大戲唱響。
據官方介紹,searchgpt旨在藉助來自網路的實時信息增強ai大模型的對話能力,為用戶提供快速及時的答案以及清晰且相關的信源。對於ai搜索給予的初步答案,用戶能夠進行追問。openai稱,計劃在未來將該功能直接集成到chatgpt產品中。
searchgpt演示截圖
從上述官方的簡介來看,searchgpt的大致功能形態與市面上已有的ai搜索產品近似。隨著大模型急切尋找應用場景,包括搜索引擎在內的生產力工具場景成為落地的第一站。互聯網巨頭、ai初創公司等,紛紛入局ai搜索賽道。
根據數據平台aicpb的統計,中國國內市場上,360ai搜索、秘塔ai搜索和崑崙萬維旗下的天工ai搜索訪問量居前。實際上,kimi等聊天機器人產品同樣引入了ai搜索的功能。
國外市場上,作為ai搜索明星公司的perplexity備受矚目。這家成立於2022年8月的初創公司,月用戶訪問量已長期位居ai搜索榜單的第二位,僅次於微軟旗下的new bing。
4月下旬,perplexity完成6270萬美元的第三輪融資,公司估值已超過10億美元。據彭博社6月下旬報道,軟銀集團旗下的「願景基金二號」正在以30億美元的估值投資perplexity,投資額約為1000萬至2000萬美元。
眾多ai搜索產品湧現背後,仍然面臨商業化模式搭建、內容生成的準確性、與網路出版商利益的平衡等諸多考驗。
付費訂閱制抑或廣告模式,是擺在ai搜索廠商面前的變現途徑。perplexity、you等國外頭部ai搜索平台依靠c端付費營利,用戶需開通會員以獲得完整的功能體驗。不過perplexity今年4月告訴媒體,計劃開始銷售廣告。
中國國內的ai搜索引擎產品大多處於靠免費帶動流量的階段。但多位該領域內的從業者告訴南都記者,ai搜索或許繞不開廣告模式。一位國內ai搜索廠商人士此前表示,國內多數用戶潛意識中覺得,搜索引擎應該是免費的,訂閱路線會比較難走。「我們內部對ai搜索引擎商業化做了判斷,最擅長以及最順的,仍然是廣告模式」。
ai搜索雖然能提供所引用信息的來源,但暫時無法克服大模型的幻覺問題。今年5月上線ai overviews(ai概覽)的谷歌,就在生成內容準確性上頻頻「翻車」。遭遇群嘲的案例諸如,「ai概覽」回答「芝士無法粘在披薩餅上」提問時,建議用戶「在披薩上澆點膠水」;將美國前總統奧巴馬錯認為「穆斯林總統」等。
谷歌搜索副總裁兼主管莉茲·里德(liz reid)5月30日回應稱,「ai概覽」不僅提供文本輸出,還包含相關鏈接,以便人們可以進一步探索。這意味著「ai概覽」通常不會像其他大模型產品那樣產生幻覺或編造事物。當「ai概覽」出錯時,通常是誤解了提問、誤解網路上語言的細微差別,或者沒有大量可用的有用信息等原因造成。
為應對「ai概覽」存在的幻覺問題,谷歌選擇縮減ai搜索的應用範圍,比如不顯示硬新聞主題的「ai概覽」,「因為這些主題的新鮮度和真實性非常重要」。
與網路出版商的版權利益矛盾,也是ai搜索廠商不得不直面的難題。
6月,《福布斯》雜誌公開批評perplexity大篇幅抄襲《福布斯》的文章,並且對原始文章的引用不夠突出,可能導致一些讀者誤以為該內容由perplexity撰寫。受到外界壓力的perplexity隨後透露,已經與優質內容出版商達成收入分成協議。
7月17日,日本新聞協會發布聲明稱,谷歌、微軟等公司推出的ai搜索功能,未經許可使用新聞內容作為信息源,ai搜索給出的許多答案與原始新聞文章相似,有侵犯著作權之虞。而且,許多用戶對ai生成的答案感到滿意後,不會訪問推薦的網站,這給新聞機構帶來了明顯不利。該協會要求ai搜索服務提供商必須獲得出版機構許可並支付補償,同時呼籲日本政府儘快修法,完善著作權法等法律。
openai推出searchgpt時,格外強調了與出版商和創作者合作的事項。openai稱,searchgpt通過在搜索來源中突出引用和鏈接原始內容,幫助用戶與出版商建立聯繫,用戶可以從帶有信源鏈接的側邊欄中快速獲取更多結果。
「我們與出版商合作打造這種體驗,並繼續尋求他們的反饋。」openai試圖展示友好姿態,還推出了一種讓出版商管理如何在searchgpt呈現內容的方式,給出版商更多選擇。
易觀分析高級分析師陳晨此前向南都記者表示,ai搜索直接呈現內容的方式,短期內可能會使傳統內容網站的利益受到影響,不過也將催生新的合作模式與分成機制。比如,基於多模態大模型的能力,ai搜索服務提供商可以開發高級搜索訂閱服務,與內容生產機構合作,提供定製化內容推薦和專業領域的深度服務。
采寫:南都見習記者 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