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刷到高圓圓的熱搜,說什麼半夜買外賣啥的。
大家都在感嘆,高圓圓晚上買的是第二天的健康早點,我們買的是立刻要炫的垃圾夜宵。關鍵她還說覺得自己很羞恥。
我有一個朋友,頓時就很破防又很無語,這有什麼值得熱搜?吃垃圾夜宵怎麼了?
羞恥度這麼低,活得多累啊?生活這麼難大家別互相pua了好不好?
然鵝,好幾天過了,我才後知後覺發現,原來高圓圓在的這個節目《喜人奇妙夜》,就是換了平台之後的《一年一度喜劇大賽》。
馬東帶著不少熟人跑到了鵝廠,像呂嚴和又一輪,還有大鎖這樣的三季元老,先導片里也看到了教主松天碩,還有李逗逗他們。
大家寫起稿來,還是熟悉的味道。
【1】
我看的時間遲了,目前只看了第一期,可能因為老選手比較多,有的節目看起來似曾相識。
像大鎖和楊雨光,還有郭展豪的《熬人奇妙夜》,裡面就有不少一喜里《時間都去哪了》,還有冠朝失眠、其他人演各種器官的,名字實在想不起來了。
不過《時間都去哪了》也是大鎖寫的,問題不算大,就是沒太多新意,看著就也沒啥驚喜。
喜劇節目里最怕出現網路段子和辭彙語句,不幸這裡就有,而且是沒經處理的那種。
我們這樣外行的觀眾聽起來都尬到,後台那些專業的估計更尬了。
呂嚴聽到「貧窮使我自律」,就不禁:好好好,好,好(好你們這都能演是吧),其他人臉上也都有一種「我懂了」的無奈。
可他們的節目《好久不見》,也沒好到哪裡去。
帶著現任遇到前任這樣的橋段,實在太太太太俗了,如果不是用新的處理方式,或者用比較精緻的表演,實在很難逃出窠臼。
而這個節目大部分時間裡都在窠臼里打轉,一股特別濃郁的晚會小品味兒。
不過還是比春晚小品好很多的,至少他們知道土味情話有多油膩。
喜劇節目里演感情戲,確實不容易。
回想一下史策和王皓,他們的劇本里也有不少並不算新的段子,但不管是處理方式,還是表演方式都很優越,才讓很多羞恥的內容變成好笑的名場面。
《愛人錯過》這樣小情侶鬧彆扭的劇情,其實同樣小品味兒十足,換人來演有一點不可想像。
二喜里小婉管樂有幾個題材都是類似小切口,情侶或者朋友間那種小摩擦小糾結,可是效果就很平。
所以在這個層面上來說,呂嚴的《小品的世界》和其他節目比完完全全已經不是同一個境界了。
別的節目是或多或少帶有小品味兒,這節目則是對晚會小品套路模式的解構和破壞。
一個生活在小品里的角色,發現了一些詭異之處,開始懷疑自己所處世界的真實性。
那些莫名其妙的諧音押韻胡亂打岔。
小品經典上台方式,從觀眾席走出,問候父老鄉親,說一大串打油詩。
這個上場味兒太沖了,後台的其他喜人們紛紛起立鼓掌。
過於老派的驚詫掉凳。
強行加入的過時網路梗。
為啥是「小品的世界」?
因為普通家庭看不出特殊性,但至今還有座機;這麼多年過去仍然保留了「分房子」這樣的小眾辭彙;牆上的鐘買來8年沒走過,對聯貼在窗戶邊上,冰箱里有大象,最最核心的是,天大的事都能在13分鐘內解決。
一旦為了表現過日子,兩口子一定要無緣無故地吵架;吵架一定要扯出彼此的隱私,多半是什麼初戀啊、鄰居啊、同事啊;當然最最最一定的是這裡面都是誤會。
這個內核跟一喜里編劇開會那期也有點子像,莫名其妙的打油詩,奇奇怪怪的煽情和配樂,最後無論如何大家一定要包餃砸,這就很小品;
但那次還只是小內涵,這裡顯然諷刺度拉滿:我一個不留神,你們就要包餃子了是吧?
【2】
晚會小品不僅充滿了狗血套路和完全不好笑的種種包袱,還特別傲慢。
有的地方爛得出奇,又莫名自信,覺得觀眾一定會笑,還要特意留個白。
想到孟川的吐槽,「把梗做得爛爛的」,跟楊笠那個「給我挑最爛的」,有點異曲同工了哈;
《小品的世界》的高明之處,不僅在於它通過拆穿俗套從而更加好笑,更在於它其實點明了一件事:
台上的人和台下的人中間是有一堵牆的。台上的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根本不關心或者根本意識不到台下人的反應。
意識覺醒的孩子為什麼要砸牆,除了要探明世界是否真實,還想找到一個問題的答案:外面那些觀眾,他們的眼睛裡究竟是開心,還是尷尬?
世界本身有問題,可是當身處其中的人提出異議的時候,其他人也許拒絕承認,也許根本意識不到。
但他們的第一反應,就基本都是:你這孩子是不是瘋了?
而觀眾的態度呢?
對於所謂「小品的世界」呈現出來的固定套路,還有拆穿和打破套路之後,觀眾反應究竟如何,還是很好辨別的。
小品里的孩子說電視牆後面有人,媽媽卻莫名其妙,說這只是一面普普通通的牆罷了。
這個對話完全是《父親的葬禮》里的母子對話的復刻。
「傻孩子,你胡說些什麼?」
「你的父親,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大佬。」
越是強調「普普通通」,觀眾自然就更知道他們並不普通。
【3】
像我挺喜歡的另一個節目《迴音山谷》,在山谷中喊出真心話和終將實現的事,都會被山谷驗證,報以迴音,反之則不然。
這樣的套路也不是多麼清奇的設定,關於友誼的題材更是比比皆是,但這個作品最好的地方在於真誠、溫柔。
一起長大的同伴,在高考後因為成績懸殊而分離,一個去了頂級學府,另一個則無緣好大學並留守家鄉小鎮。
這樣的好友,隨著各自視野和見地的不同,最後終將分道揚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可是節目並沒有落入傷感和煽情的俗套,也沒有著力表現諷刺反思,而是用很多清澈的無厘頭來化解這樣的無奈現實。
孩子從小嚮往泡麵和外賣,長大真的就有吃不完的泡麵和外賣,也算是20年前的子彈正中眉心。
觀眾並非不知道這樣的劇情是一種理想化,但現實已經如此不堪,總要有點情感寄託才是。
節目還通過山谷隱晦表達了一種觀點:大城市精英固然風光,留守的小鎮青年也未必就是loser,剛好和當下的種種「焦慮」形成對應。
何況異地的友誼也未必都是be,如今信息交通都如此發達便捷,真的很想維持情誼,完全可以主動聯繫溝通。
古人還用「天涯若比鄰」來安慰自己,當代人卻因為區區距離就瞬間放棄,還要把這些都推給現實和人性。
小鎮青年時刻惦記發小,雖然羨慕但絕不嫉妒恨;
精英發小也沒有疏遠小鎮的朋友,有機會就回來找他玩,倆人相處輕鬆愉快。
任何關係都是精心經營和維護來的,無論愛情還是友誼。
山谷沒有迴音,好朋友自己跳出來說出迴音。山不就我,我去就山啊。
如同孩子發現世界荒誕,想砸牆一看究竟那樣,你想到得到結果,就得有相應的付出。
土豆老師早就告訴我們,做人貴在主動啊,「我真羨慕你,你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