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美國汽車新聞》發布了2024年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今年的榜單有三個較為明顯的變化。一是上榜的中國企業多了兩家,分別是國軒高科和三花汽零,從而使得上榜的中國企業數量合計達到15家。二是寧德時代晉陞到了第四位,僅次於博世、采埃孚和麥格納這三家傳統國際零部件巨頭。三是隨著2023年全球主要汽車市場強勢復甦,大多數零部件供應商業績穩中有漲。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歐美電動汽車需求放緩,給加速轉型的供應商帶來了壓力,而持續的「價格戰」也令主機廠承壓,且壓力已經傳導到供應商身上。
國軒高科與三花汽零上榜
據了解,《美國汽車新聞》自2005年起開始發布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榜,根據供應商提供的上一年在汽車行業配套市場業務的營業收入(銷售額)進行排名。近年來,中國企業數量不斷增加,2020年~2024年依次為:7家、8家、10家、13家、15家。從中可以看出中國零部件企業的業務擴張與進步。
具體來看,今年上榜的15家中國企業依次是:寧德時代(第4名)、延鋒(第15名)、均勝電子(第40名)、北京海納川(第48名)、中信戴卡(第49名)、寧波華翔電子(第70名)、德昌電機(第72名)、國軒高科(第73名)、德賽西威(第74名)、敏實集團(第77名)、諾博汽車系統(第80名)、寧波拓普(第81名)、精誠工科(第87名)、安徽中鼎密封件(第89名)、三花汽零(第100名)。
作為動力電池供應商的國軒高科,與專註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的三花汽零,是今年的新面孔。很顯然,它們的上榜,與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有很大關係。其中,得到大眾集團入股的國軒高科,近年來在國內及海外市場快速擴張,營收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23年同比增長37%至316億元人民幣,大部分來自於汽車板塊。三花汽零主要從事汽車熱管理系統零部件業務,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走高,隨著熱管理系統零部件數量的增加,性能和複雜度提高,對相關零部件供應商的需求進一步擴大。
來源:techinsights網站
大多數供應商實現正增長
從營收情況來看,2023年伴隨全球主要汽車市場復甦,零部件供應商大多數實現了營收的正增長。今年上榜的100家供應商的汽車業務平均營收同比增長了約9%。其中,博世集團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2023年汽車板塊營收接近560億美元,高於上一年的近505億美元。這主要得益於其在傳統燃油車以及電動汽車領域都表現上佳。
同為德國零部件供應商的采埃孚排在第二位,2023年汽車板塊營收接近500億美元,高於上一年的421億美元。「2023年是采埃孚在多個領域做出重大決策的一年。」采埃孚ceo柯皓哲表示。就在這一年,采埃孚決定將乘用車底盤技術事業部和主動安全技術事業部,合併為新的綜合性的底盤解決方案事業部,合併工作已於今年年初完成。被動安全系統事業部的分拆工作也已啟動,未來可能會全部或部分出售,或首次公開募股。此外,采埃孚還與富士康成立了乘用車底盤系統合資公司。
至於北美最大的零部件供應商麥格納,2023年營收為428億美元,同比增長13%;凈利潤則為12億美元,同比暴漲105%。據悉,麥格納的經營業績主要取決於客戶在北美、歐洲和中國的乘用車和輕型卡車生產情況,而這些市場在2023年都實現了產量增長。
得益於全球電動汽車產銷量的增長,為諸多主流車企供應電池的中國寧德時代升至第四位。根據韓國調研機構sne統計,2023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在全球的市佔率達36.8%,連續七年穩居全球榜首。
相比之下,電裝的營收出現同比下滑,也是前10強甚至15強中惟一出現下滑的企業。在其之後,出現下滑的是排在第17位的巴斯夫,第21位的博格華納,第50位的豐田合成等。整體來看,下滑者是少數,大多數企業2023年業績還是比較樂觀的。
來源:automotive news canada網站
「內卷」壓力傳導至供應商
當然,2023年零部件供應商營收普漲的背後,也隱藏著一系列隱憂。歐美電動汽車市場降溫,對那些電動化轉型「用力過猛」的零部件廠商來說並不友好,博格華納就是典型的例子,沒能達成2023年電動化盈虧平衡的承諾。
博世掌門人斯特凡·哈通認為,未來幾十年仍將需要內燃機汽車,而要實現全球所有車輛的電動化,至少需要30到35年的時間。再加上,截至目前,大多數主機廠的電動化業務仍處於虧損狀態,為了降低電動汽車成本,他們選擇削減零部件及物流成本,這為供應商的電動化戰略增添了不確定性。
尤其是進入2024年,價格戰愈演愈烈,內卷加劇,直接衝擊到零部件供應商。在今年4月的入華30周年慶典上,法雷奧中國總裁周松指出,隨著中國汽車產業的巨大變革,「價格戰」由主機廠傳導至上游供應鏈,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面臨著巨大的成本壓力。
今年5月,記者參加的一次行業閉門座談會上,一位外資零部件巨頭中國區高管吐槽稱,主機廠都在打價格戰,但犧牲的是創新和產品性能,有時候會碰到一些極端例子,主機廠客戶直接要求降價,「不是5%也不是10%,甚至都不是20%,更高,而且很簡單就是要降,沒有其他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不降那就面臨著以後新的項目拿不到,非常簡單粗暴」。
同樣在今年5月,福特向其電動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發出了一份備忘錄,倡議各供應商提出降低成本的舉措,來共同努力降低整車生產成本,以支持該公司電動汽車業務實現盈利。目前,福特的電動汽車業務持續巨虧。
除了施壓降本外,stellantis集團ceo唐唯實前不久提出,放棄部分零部件供應商,自己生產汽車零部件,以此降低電動化轉型的高昂成本。對於部分供應商來說,這顯然是一個噩耗,意味著訂單將直接消失。
哈通此前在接受外媒採訪時,對未來表達了悲觀的判斷:「未來一至兩年,公司將難以達到預期銷售和利潤目標。2024年將比預期的更加困難,2025年可能也是如此。」而今看來,可能一語成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