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深度丨福建「客家第一祠」雨夜坍塌背後:夯土浸泡超6小時,保險公司已預賠付300萬元

娛樂頭條 1815℃

紅星深度丨福建「客家第一祠」雨夜坍塌背後:夯土浸泡超6小時,保險公司已預賠付300萬元 - 陸劇吧

▲宗祠東西橫屋垮塌

紅星新聞記者丨蔡曉儀 主編丨王繼飛

責編丨馮玲玲 編輯丨張尋

李氏大宗祠的東西橫屋塌了,在一個雨夜。

6月17日凌晨2點18分,宗祠外牆電閘處最先開始發生坍塌。黃潭河上游水流在這裡收窄,極高的流速瞬間撕開了宗祠的一個小口。緊接著,山洪衝倒一大片夯土牆和青磚牆,東西橫屋逐漸倒在雨中。

此時,整個宗祠已經在洪水中浸泡超6個小時。宗祠管委會主任李文強和另一位工作人員在附近高處守了一夜,親眼看到這一幕,「驚恐又無力」。當晚,水沒到外圍牆1.5米處,沒有皮划艇,他們幾乎無法靠近。

坍塌後,宗祠受到外界關注。過去188年間,從李氏大宗祠走出了無數宗支脈系,每年都有近10萬李氏後人不遠萬里,趕回上杭稔田看它。

一位文保業內人士分析,本次強降雨集中地正好是贛粵閩寨堡圍屋的密集區。在廣東梅州,300多年的老圍屋大夫第和500多年的方樓也在本次暴雨中被衝垮,類似李氏大宗祠的國保尚且無法完好,其他低等級文物現狀又是如何,迫切需要引起各方關注。

——①——

「祠堂塌了」

李文強沒想到,李氏大宗祠會倒塌。

37歲的他是李氏大宗祠管理委員會的主任,因會電腦,被叫到宗祠幫忙,一干就是12年,日常與理事會老人一起打理祠堂事宜。打他記事起,祠堂就一直都在,下多大的雨,宗祠都撐過來了。

李氏大宗祠是典型的圍屋,位於福建省上杭縣稔田鎮官田村,佔地5600平方米,建於1839年,是福建最大的客家宗祠。6月16日6時以來,上杭縣遭遇連續強降雨,11個鄉鎮雨量超250mm以上,15個鄉鎮24小時降雨量超歷史極值,境內汀江、黃潭河等主要河流全線告急,最高超警戒水位3.78米。

黃潭河稔田段從李氏大宗祠側面穿鎮而過,中間隔著一大片農田。上世紀90年代周邊土地平整後,路邊主幹道已高出宗祠近20公分。

紅星深度丨福建「客家第一祠」雨夜坍塌背後:夯土浸泡超6小時,保險公司已預賠付300萬元 - 陸劇吧

▲宗祠比主幹路低兩個台階

16日中午,李文強在周邊巡查發現,不少山體已出現塌方。雨從9號開始,已經連續下了幾天。這幾年的雨量讓他捉摸不透,去年,當地也連續降雨超50天。

收到暴雨紅色預警後,管委會提前讓宗祠夜間值班工作人員先行撤離。當晚8點左右,李文強發現河水漲至警戒水位。次日凌晨0點25分,水漫至宗祠門坪,兩名工作人員緊急到現場關閉電閘。水位到膝蓋時,因流速快,人已很難站得住腳。0點50分,雨水升至五六十公分高。

沒有皮划艇,李文強和工作人員只能守在附近地勢較高處。洪峰來臨時,上游的溪口、太拔等村鎮最高水位達3米,稔田鎮地勢較高,但低洼處的農田、烤煙房和李氏大宗祠也泡了水。

17日凌晨2點18分,宗祠外牆電閘的位置最先開始發生坍塌。上游水流在這裡收窄,極高的流速瞬間撕開了宗祠的一個小口。緊接著,山洪衝倒一大片夯土牆和青磚牆,東西橫屋逐漸倒在雨中。

紅星深度丨福建「客家第一祠」雨夜坍塌背後:夯土浸泡超6小時,保險公司已預賠付300萬元 - 陸劇吧

▲李氏大宗祠垮塌前後

洪水退去後,李文強測量發現,祠堂浸水高達1.5米,近兩百年的夯土牆在超過6個小時的浸泡後,變成鬆散的沙土,受損面積約1000平方米。

「李氏大祠堂塌了!」消息很快傳遍整個官田村,許多李家人跑到農田邊,發現宗祠中間的主座三進廳和大門牌坊還在,但是東西橫屋的橫樑已經坍塌,磚土堆積。

除了心疼,還是心疼。17日下午,接到李文強上報後,上杭縣文體旅遊局派出的專業文物修繕工隊進場,在圍屋外牆搭起腳架,防止二次坍塌。上百年歷史的青磚和大木作材料被清理分類,之後修復興許還能用得上。

紅星深度丨福建「客家第一祠」雨夜坍塌背後:夯土浸泡超6小時,保險公司已預賠付300萬元 - 陸劇吧

▲工隊進場加固

上杭縣文體旅遊局副局長陳春連介紹,經現場察看,官田李氏大宗祠文物本體建築牆體主要有青磚牆體、夯土牆體、青磚包土坯牆體三種類型。此次橫屋坍塌主要原因在於百年難遇持續一天一夜的特大暴雨,河道來不及排水,水位暴漲,洪水浸泡土牆後,牆體軟化,失去支撐力,致土牆坍塌。土牆拉動包在外面的青磚牆體、屋面一起坍塌。

——②——

幾次修繕

村民李老頭家離李氏大宗祠不過100米,他在這從小玩到大,69年里,宗祠看著他出生、長大、變老,他也看著宗祠從省級保護文物,升為國家級保護文物。

在他記憶中,宗祠里的人流總是絡繹不絕。每年過年至清明期間,各地的李氏後人會回鄉祭祖,近有兩廣、港台的同鄉,遠有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的華人華僑。據管委會統計,目前還生活在稔田鎮的李氏後人近1萬多人,廣東梅州五華一房是最大支系,有近20萬人。每年,回官田李氏大宗祠祭祖人數近10萬,春分當天最多,高峰時一天有2萬人。

紅星深度丨福建「客家第一祠」雨夜坍塌背後:夯土浸泡超6小時,保險公司已預賠付300萬元 - 陸劇吧

▲李氏後人回鄉祭祖留影

而李文強幼時最喜歡祭祖,因為可以在宗祠前撿鞭炮玩,上世紀90年代的稔田還是破落的小村莊,遷往台灣地區的李氏後人回鄉時,穿著西裝,打著領帶,讓他「稀奇得很」。

村裡老人這樣描述李氏大宗祠的大體量——「如果要把宗祠所有窗戶打開,要從太陽升起開到太陽下山,才能開完」。宗祠內有客房104間、客廳26間、3棟大廳,每個客房都供有各地宗支脈系牌位,供李氏後人回鄉祭祖下榻。附近新修的祠堂,基本都會參考李氏大宗祠的樣式。

兩百年間,宗祠經歷滄桑,充當過公社糧倉,也成為當地生產大隊部,大門左右兩扇鏤花窗被水泥封住後又被疏通。1992年,理事宗親重新成立宗祠管委會,擔負起聯絡、接待各地李氏後人的任務。

宗祠也越來越老了。兩個世紀的風剝雨蝕讓宗祠主體多處破損,地面長期潮濕,部分牆基傾斜,壁畫浮雕脫落。

宗祠的修繕,在李文強進管委會前,老一輩人就在想盡辦法推動了。第一次是1910年,第二次是1984年,基本全靠李氏後人捐資籌款。由於地處棉花灘水庫回水區,理事宗親多次向上級部門爭取維修資金。

2013年,宗祠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2016年7月15日,國家文物局下文《關於官田李氏大宗祠修繕工程立項的批複》,同意宗祠修繕工程立項。保護方案幾經更改論證,從一開始的建築整體抬高方案,最後確定為本體修繕保護設計。

2022年7月,工程隊正式進場,項目預算658萬元,修復歷時近一年。去年6月,針對宗祠本體的第三次修繕終於完工——以最少干預原則,修舊如舊,屋面按文物原狀修復垮塌檐口,更換糟朽檁條和大量破碎瓦片;牆體也按文物原狀修復前堂、中堂和後堂傾斜青磚牆;更換圍屋外牆斷裂、缺失磚塊,修復文物建築外原有排水設施,防止牆基、牆體水浸。

李文強在宗祠從頭到尾盯了一年,他想著修完應該還能再撐個五六十年,沒想到這場罕見特大暴雨,直接將宗祠的東西橫屋摧毀。

——③——

兩種方案

如果沒有這場暴雨,李文強本來計劃馬上著手宗祠三進廳中壁畫彩繪的進一步修繕工作,請專業人員進行清洗和上色。這也是除宗祠建築本體外,最有價值的文物部分。到時候,再舉行組織大型修繕慶典,邀請世界各地的李氏後人前來。

李文強坦言,宗親工作很大難點在於如何平衡文物保護和理事宗親間的關係。幾年前,為應對50年不遇的洪水,上級部門準備在宗祠外圍建一道2米高的圍牆,絕大多數村民反對,「覺得這樣是把宗祠整個箍住了」。計劃也就無疾而終。

李文強介紹,目前,李氏大宗祠有兩套修復方案,第一是修舊如舊,在原地修復重建;第二是整體地基抬高加固,後者工程量更大,最終選擇哪一種方案還需專家研判。幸運的是,2021年開始,福建省文物局在上杭縣試點「文物保險+服務」模式,此次受災後,縣文體局已經收到保險公司預賠的300萬元。

古建築文物的日常維護一般靠文保員,李氏大宗祠由於設有管委會,由李文強和理事宗親等11人維護管理,職責是接待李氏宗親和遊客;巡查、看管消防器械,防火防盜。

儘管是國家級文保單位,資金更多的還是靠宗親籌款。宗祠日常的住宿旅遊等捐款收入,基本足以負擔幾人的工資費用,每人每日50元到60元不等。

截至2021年底的統計數據,上杭縣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11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38個點,絕大多數屬於磚木或土木結構,上杭常有暴雨洪災,如何保護圍屋這類傳統結構建築,成為一道難題。

對此,陳春連介紹,一是加強巡查,發現排水溝受堵問題及時處置;二是與文物專家探討最優的文物建築搶險加固和維修方案;三是逐步推進遠程監控與智能預警項目;四是進一步探尋「文物保險+服務」的新型文物保護方式。

一位文保業內人士分析,本次強降雨集中地正好是贛粵閩寨堡圍屋的密集區。在梅州,300多年的老圍屋大夫第和500多年的方樓也在本次暴雨中被衝垮,類似李氏大宗祠的國保尚且無法完好,其他低等級文物現狀又是如何,迫切需要引起各方關注。

-end-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