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衝擊下,電影的視聽方式不會消失,只會越來越豐富

娛樂頭條 7975℃

4月21日,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主題論壇:「產業論壇:『電影產業變局下的立與破』」在中國電影博物館舉辦。論壇旨在以「電影產業變局下的立與破」為主題:「立」是積極探索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模式與路徑,推出更具競爭力的電影作品,推動電影產業高質量發展;「破」是勇於打破傳統觀念、突破固有模式,拓展電影領域,拓寬產業發展新空間、新場景、新業態。

與會者一致認為,新科技對於電影會帶來一次次衝擊、重塑,但電影的視聽方式不會消失,只會越來越豐富。「新的不會取代舊的,而是一種互補關係,相互促成,協同並進。」

新技術衝擊下,電影的視聽方式不會消失,只會越來越豐富 - 陸劇吧

論壇嘉賓合影

「電影作品要有人文觸感」

圓桌對話環節,來自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的首席執行官卡梅隆·貝利表示,ai技術能夠增強電影的藝術性,但它還是要在人類指導之下使用,因為技術並不總是會帶來我們想要的東西。「ai沒有辦法直接帶給觀眾同感共鳴。作為人類,我們一定需要有這樣一種人文觸感在作品裡面。」

華納兄弟探索院線發行(亞太區)高級副總裁庫爾特·瑞德則表示,ai可以大大提升製作效率,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就沒有工作做了。「ai自己不能做故事板,它沒有辦法把其他所有舞台工作做完。我們在電影當中有的時候經常需要創造出一些獨特的元素,而這些元素是沒有辦法被機器所取代的,這就是攝像機的重要意義。只有用真實的拍攝才能帶給大家最為真實的體驗。」在討論到電影播放渠道從傳統院線向流媒體平台轉變過程中面臨的難點時,他表示電影首先需要賣座,如果是直接在流媒體上進行放映,不進入影院的話,它的成本很有可能沒有辦法收回。

imax中國首席執行官孟丹青表示,ai技術帶來的變革會來得比大家想像的快,大約就在半年到一年之間。在談到ai對電影內容的影響時,他認為「創意會越來越獨特,而且這也是給整個行業更多的壓力,因為會有競爭對手,而且不只是大導演、小導演,誰都可以變成一個創作內容的專家。但我覺得這對觀眾而言的體驗可能會更好。」

此外,孟丹青還提到目前全球有很多知名製片人,在人工智慧不斷崛起的同時,重新回到電影的真實性,「這在我們當下非常需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ai技術帶來的最大危險「是我們越來越像它」

著名導演、編劇、監製,北京電影家協會主席黃建新面對ai的發展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sora出現不是物理世界原本的面貌,它是迎合了人類幻覺需求的面貌。在這點上來看,它依舊是人類幻覺的外延,而不是本質的對抗。」他認為技術是電影的支撐力和原動力,「所有創意其實都是在技術基礎上展開的,這是電影誕生的原理。同理,ai是一門技術,跟它建立良好的關係只會對我們有好處,電影人可以擁抱ai。」

新技術衝擊下,電影的視聽方式不會消失,只會越來越豐富 - 陸劇吧

黃建新

演員、導演、編劇陳冲談到,ai生成的形象的確是衝擊了行業和世人的洞察力,對真、假的感知和認知也有巨大的衝擊。「這項技術會取代那些原本就沒有思想性,沒有美感的流水線作品,但是對於最優秀的作品是取代不了的,最優秀的創作者也是取代不了的。我反倒覺得,ai技術可能帶來的最大危險不是它替代了我,而是我變得越來越像它,人類是否會越來越變成以ai的思維方式在想問題、做事情?這才是可怕的地方。因為它對我們的訓練一點都不比我們對它的訓練要少,它無時無刻不在訓練著我們。」

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認為ai發展會讓電影甚至包括電視工業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階段,這個階段是技術創新驅動的。他表示,從純技術角度來看,機器智能超過人類是一定的,這甚至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技術上達到人的智能並不意味著就可以取代人類。「ai技術對年輕影人會產生正反兩方面的影響:機器可以代替人寫文字、畫分鏡,以後的導演、製片人、編劇可能不需要年輕人參與了;另一方面,機器又可以幫助缺乏資金和經驗支持的年輕人生產一個完整的作品,這對年輕人又是一個機會。」

北京光線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長田認為,ai總的來說是一種技術,是一種為人類所利用的工具,電影行業在100多年發展歷程中從膠片電影到數字電影,傳播也從影院變成依託互聯網進行傳播,但這個行業並沒有被取代。「但ai會讓藝術家獨有的審美變得越來越稀缺,因為ai總體來講是一種大眾審美,它生產出來的產品跟每個人獨有的情感、獨有的審美天然相矛盾。同時,ai會讓好電影脫穎而出變得越來越困難,因為產量的增加必然會導致觀眾選擇的困難,也導致生產商在推廣這些產品的時候面臨巨大的同類產品競爭壓力。從這個意義來講,也讓獨有的ip變得更有價值。」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