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新北3月20日電 題:紀錄片內外 創作者趙麗娜的江南與台灣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約一個月前,台北「城市影像」(city images)製作的8集紀錄片《我在江南遇見你》在視頻網站播完最後一集影片「紫砂清翫」。評論區里,有台灣讀者留言請教片中提到的書籍。創作者與觀眾的互動於影片播放完結後延續,這出乎趙麗娜的預料。
過去數年,身兼導演、製片人、撰稿人等多職的趙麗娜帶領攝製團隊尋訪兩岸多座城市,講述江南與台灣的文化連結。紫砂壺、古窯、中醫藥、淮揚料理、二胡……每個故事聚焦一件事物、一個群體,《我在江南遇見你》獲得不俗點閱成績。
近日,紀錄片導演、製片人趙麗娜在其位於台灣新北市的家中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城市影像」成立於2021年,在這之前,趙麗娜從事的工作也多在文化領域。1995年,來自江蘇常熟的趙麗娜與先生組建兩岸家庭,開始了頻繁往返蘇台的兩地生活。早期,她是專職寫作者,寫字、出書,在台灣發表專欄文章。
「單純寫作讓我感覺到創作的瓶頸。我好像一直待在『金字塔』里,與社會脫節,更無法告訴台灣讀者真實的大陸。」趙麗娜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
2007年,趙麗娜涉足兩岸交流工作,協助文化界人士合作、互訪。2019年至2022年,她及團隊與台北故宮博物院合作出版書籍,介紹和常熟虞山有關的文物在兩岸流轉的故事;幾乎同時啟動的「城市影像」計劃,截至目前已推出兩季、20集紀錄短片,第一季為12集的《我在台灣遇見你》。
「很多文化連結,可能兩岸觀眾過去都未曾留意。」趙麗娜說,其中一集「動感穿越」講述鐵路故事,影片從台糖小火車和台灣鐵路籌建者劉銘傳說起,進而介紹台灣學生熟悉的朱自清散文《背影》,老父親抱著橘子蹣跚跨過的鐵道位於南京的長江北岸。
「很多台灣人不知道南京長江大橋,但一定讀過《背影》。更多人不知道的是,朱自清送別父親的鐵道邊,距離當年孫中山靈柩在南京的停靈處只有約50米。」她介紹。
江南風味與台灣美食,是貫穿兩季紀錄片的重要題目,引發不少共鳴。第一季中,趙麗娜邀請台灣歷史學者林天人、劇作家周瑞華夫婦受訪。身為揚州人的知名清史學者陳捷先是林天人恩師,陳與二人交往時將傳統獅子頭的做法傳授給周瑞華。陳捷先已於2019年過世,趙麗娜在解說詞中寫道,如今在這對夫婦家中,一飯一菜,皆是思念,都是鄉情。
第二季的「適口為珍」,攝製團隊走訪高雄旗津、新北淡水及江蘇蘇州、泰州等地,採訪三位美食家。生活在不同城市,三人都與江南有淵源,都相信「少吃多滋味」的飲食道理。趙麗娜說,大自然的饋贈讓各地料理食材、風味不同,但「適口為珍」的美食要義兩岸相通,人們的品味可說一脈相連。
就20集紀錄片涉及的各類題材及大量準備工作,趙麗娜與團隊開展了長期的田野調查。呈現於觀眾眼前的是每集6至10分鐘的影片,但攝製團隊為此積累了龐大的視頻素材庫。
「細節最容易觸動我們和讀者。」趙麗娜舉例,陳捷先先生喝完酒,要把做獅子頭剩下的湯汁澆到飯里,他稱之為「壓酒飯」。在兩岸很多地方,人們都有類似的酒後習慣。「這是中華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留下的痕迹」。
兩季紀錄片播完,趙麗娜收穫許多台灣觀眾的積極反饋。林天人看後評價,紀錄片梳理文化的脈絡源流,以台灣人尋常所見卻不明「何以能見」的手法娓娓道來。台灣學者張善楠留言:「你們做的,將為兩岸千絲萬縷的歷史(聯繫)留下無法抹滅的美麗墨彩。」
眼下,趙麗娜正在籌措拍攝下一季內容,「資金是比較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
對於未來,趙麗娜有著更大的寄望:「我期待能把拍攝範圍拓展到江南以外。我們常說兩岸很親,除了血緣關係,文化上究竟親在哪裡?歷史立足點是什麼?希望這些影像可以提供一些線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