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區域》導演對巴以局勢的看法,引發正反兩面的熱議

娛樂頭條 7818℃

第96屆奧斯卡獎落幕已有一周,但圍繞頒獎禮上某些細節的爭議,仍未平息。相比亞洲網友對於所謂楊紫瓊、關繼威遭受冷落的關注,西方世界更多聚焦的是英國名導喬納森·格雷澤(jonathan glazer)領取最佳國際影片獎時的那段獲獎感言。

格雷澤獲獎感言引發猶太人團體的批評

喬納森·格雷澤的獲獎作品《利益區域》(the zone of interest‎)講述的是「二戰」時期納粹軍官的日常生活,以另類的角度呈現慘痛的大屠殺歷史,帶有強烈的反戰意涵。

頒獎禮現場,本身就是猶太人的格雷澤在製片人詹姆斯·威爾遜(james wilson)和執行製片人倫·布拉瓦尼克(len blavatnik)的陪同下,從頒獎嘉賓「巨石」強森和音樂人「壞兔子」手中接過小金人後,掏出早已準備好的底稿,在簡單感謝過奧斯卡主辦方、波蘭電影學院及製片人後,便提到了當下正在發生的巴以衝突。

《利益區域》導演對巴以局勢的看法,引發正反兩面的熱議 - 陸劇吧

喬納森·格雷澤

「種什麼瓜,得什麼果。過去做過的選擇,最終都會反映和反噬當下的我們。所以根本就不用拿當年的納粹來舉例,看看此刻正發生的事就可知道這個道理。《利益區域》展示了人性滅絕後的最糟後果,而這也影響了我們的過去和現在。此刻,我們站在這片舞台上,要向這種劫持我們猶太人身份,劫持納粹大屠殺來替自己佔領行為張目的做法說不。這種佔領行為,已將大量無辜者捲入衝突。無論是10月7日的以色列受害者,還是此刻加沙遭襲下的受害者,所有這些滅絕人性後的犧牲品,我們究竟要如何作答?」

簡短卻又有力的發言,在頒獎現場贏得來自馬克·魯弗洛、桑德拉·惠勒等人的熱烈掌聲與喝彩,但鏡頭所及,也有諸如剛剛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的黑人女演員達明·喬伊·倫道夫等人,完全沒有給出任何反應。事後,這段發言果然在社會各界引發了正反兩面截然不同的熱議。至於格雷澤本人,領獎後也未按照慣例前往媒體中心接受記者採訪,至今也未再以任何方式進一步解釋自己的具體觀點,恐怕對於這段發言有可能激起的波瀾,早有預料。

《利益區域》導演對巴以局勢的看法,引發正反兩面的熱議 - 陸劇吧

《利益區域》海報

事後來自線上線下的批評聲中,最為猛烈的是各種猶太人團體。不少大屠殺的倖存者以公開信的方式,批評導演將「二戰」納粹暴行和現在的巴以衝突混為一談的措辭。大屠殺倖存者基金會(the holocaust survivor's foundation)公開抨擊格雷澤的言論「在道德上站不住腳」,指責他「應該為自己利用奧斯維辛集中營來批評以色列而感到羞恥」。

94歲高齡的基金會主席大衛·沙克特(david schaecter)表示,自己105人的大家族中,納粹大屠殺奪走了其餘104人的性命。「周日,當我聽到你利用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平台,將哈馬斯對無辜以色列人的瘋狂暴行與以色列面對持續不斷的野蠻行徑所進行的艱難但必要的自衛等同起來時,我又一次滿心痛楚。沒錯,你是猶太人,你拍了一部大屠殺題材的電影,而且獲得了奧斯卡獎。但你妄想代表僅僅因為自己猶太人身份就死於大屠殺的600萬猶太人,包括其中那150萬兒童,這實在是可恥。」

最能代表在美猶太人利益的非政府公民組織反誹謗聯盟(anti-defamation league),更是對格雷澤的說辭痛下批語:「以色列並未劫持猶太人或大屠殺。格雷澤的言論與事實不符,應受道德譴責。他對納粹製造的那場浩劫輕描淡寫,為令人髮指的恐怖主義行徑作開脫。」

該組織首席執行官、曾在奧巴馬政府當過總統特別助理的喬納森·格林布拉特(jonathan greenblatt)也在社交媒體上寫道:「格雷澤導演口口聲聲說要我們認識滅絕人性可能會導致的最糟後果,結果卻對哈馬斯針對猶太人、以色列人的滅絕人性的做法視而不見。讓我再說一遍:以色列並沒有劫持任何人的猶太身份。以色列是在捍衛每個猶太人的生存權。」

還有上世紀90年代曾在內塔尼亞胡政府擔任高官的以色列政治活動家邁克爾·弗羅因德(michael freund),也在個人社交媒體上寫道:「喬納森·格雷澤是一個自我憎恨的猶太人,一個最惡劣的猶太人,他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利用納粹大屠殺來公開攻擊以色列。」而在美國猶太人社群中頗具影響力的宗教領袖什穆里·博梯奇(shmuley boteach)也批評格雷澤「背叛了他的人民,丟盡了自己的臉面」。

《利益區域》導演對巴以局勢的看法,引發正反兩面的熱議 - 陸劇吧

《利益區域》劇照

不過,也有支持導演的猶太人組織。例如向來觀點左傾的「猶太和平之聲」(jewish voice for peace)的執行主管斯蒂芬妮·福克斯(stefanie fox)便表示,格雷澤的觀點代表著全球猶太人群體中越來越上升的一種看法,他們願意與巴勒斯坦兄弟姐妹站在一起,為自由和正義鬥爭,反對以色列政府滅絕人性的強盜行徑。

還有美國猶太人民間組織「就是現在」(if not now)的創始人西蒙娜·齊默爾曼(simone zimmerman)也在接受《綜藝》採訪時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格雷澤說得很好,這部電影的目的就是要為當下的我們敲響警鐘。而那些對他大加批判的人,也正是那些極力否認以色列正在加沙實施的暴行的人啊,而且導演沒說錯,這批人確實一直在劫持大屠殺的慘痛記憶,來為自己的現行罪行作辯護。」

電影圈內分為兩大陣營

與此同時,喬納森·格雷澤的獲獎感言也在好萊塢和全球電影圈內,激起了一場大論戰。支持他的那方包括拍過熱門美劇《都市女孩》的美國猶太裔導演傑西·派瑞茲、電影《抱歉打擾》的猶太裔黑人導演布茨·賴利、曾憑藉《艾米》獲得2015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的印度裔穆斯林導演阿西夫·卡帕迪亞(asif kapadia)等。

卡帕迪亞對格雷澤的勇敢非常佩服,在社交媒體上寫道:「格雷澤利用自己的權力和地位,在全球最大的舞台上,為那些沒有權力、沒有發言權或是不敢發聲的人發聲。在這個向來非常保守,並且有著各種黑歷史的行業里,葛雷澤站了出來,說了實話,這才是真正的藝術家該做的。」

而在另一邊,憑藉以色列難民主題作品《遙遙歸鄉路》拿到過1998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的製片人理查德·特蘭克(richard trank)主動投書《好萊塢記者》,批評格雷澤的發言「傲慢無禮、罔顧史實」。而參演過《老友記》《越獄》等熱門美劇的演員邁克爾·拉帕波特(michael rapaport)也強烈導演道:「你利用大屠殺、大屠殺的受害者和倖存者,拍了一部電影,得了獎,然後卻在全世界面前,要向自己的猶太人身份說不!」

對此說法,不少網民糾正說,他們都人云亦云地曲解了格雷澤的本來措辭,將「要向這種劫持我們猶太人身份來替自己佔領行為張目的做法說不」,錯誤短句成了「要向我們的猶太人身份說不」,於是才有了斥責他負義忘本的說法。很多批評者其實根本就未觀看直播,而回放的視頻又因為版權關係未能第一時間出現在網上。結果,包括《綜藝》在內的多家業內媒體,第一時間在文字轉述格雷澤發言時,錯誤標點斷句——將他因為台下的鼓掌聲而停下的那一瞬間直接標成了一個逗號,因此導致了外界的誤會。雖然幾家媒體很快做出更正,但謬種流傳已不可收拾。

《利益區域》導演對巴以局勢的看法,引發正反兩面的熱議 - 陸劇吧

《利益區域》劇照

最新發表意見的還有同樣憑藉奧斯維辛集中營題材的影片《索爾之子》拿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匈牙利導演拉斯洛·奈邁施。他在發給《綜藝》的聲明中表達了自己對格萊澤的看法:「這是一部重要的電影,製作方式與眾不同,有著全新的電影語法。但這部電影的導演本應保持沉默,而不是自露其短,顯出他對那段歷史以及那種文明破壞力量的一無所知。正因為這是一部重要的電影,他本該承擔起這份沉重的責任才對。他不該接受那些錯誤的宣傳,那些人的最終目的是要將猶太人從地球上徹底消滅。」

到了3月15日,《利益區域》的另一位執行製片人丹尼·科恩(danny cohen)也不顧同僚身份,坦言自己「從根本上就無法贊同喬納森的觀點」,批評後者那番發言「選錯了地點和時間」。

今年50歲的丹尼·科恩來自英國,是和英國第四頻道影視製作公司(film4)、波蘭電影學院一同參與《利益區域》投資製作的阿卡斯娛樂公司的老總,而其母公司阿卡斯工業集團的創始人,正是和導演一起登台領獎的倫·布拉瓦尼克。這位現居倫敦的烏克蘭裔猶太富豪在蘇聯解體後靠寡頭經濟發達,目前身家高達30億美元。十多年前,他開始投資娛樂產業,參與了《血戰鋼鋸嶺》等片的拍攝;還在九年前成立阿卡斯娛樂公司,挖來bbc電視製作部的老大丹尼·科恩擔任一把手;近年又入股a24影業,並參與制作《頭號玩家》《博很害怕》《鐵爪》等熱門影片。

本身也是猶太裔的丹尼·科恩,在參與一檔播客節目時,公開表達了他和格雷澤在相關問題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我也認為戰爭是悲慘、可怕的,也認為平民的生命損失是可怕的,但我把這一切都歸咎於哈馬斯。戰爭和發生和持續都是哈馬斯的責任。這是一個滅絕種族的恐怖組織,它繼續扣押和虐待人質,它沒有利用隧道保護好加沙的無辜平民,而是利用隧道來隱藏自己,讓巴勒斯坦平民死亡。」

基於這種看法,他表示自己很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對格雷澤導演的言論感到憤怒,並且還透露,那段獲獎感言由導演和長期擔任其製片人的好友詹姆斯·威爾遜一起撰寫,至於他和他的上司倫·布拉瓦尼克,事先都不知情。

「他們花了十年時間來製作這部電影,最終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過去幾天里,人們談論更多的卻是他在那30秒鐘里說了些什麼。我覺得這種情況真是令人遺憾,我更希望外界能把話題集中在電影本身。」丹尼·科恩繼續說,「這是他的電影,他當然可以站在那裡,說他想說的話。這沒問題。但在我看來,這並不是合適的時機,可以發言的時間很短,沒法向大家交代更多的背景,也分散了外界對於這部偉大藝術作品的關注。」

差不多同一時間,幕後老闆布拉瓦尼克的發言人也終於對外澄清,自己事先從未被徵求過意見,也沒看到過導演的發言稿。換句話說,雖然導演口口聲聲說的是「我們」,但恐怕只能代表他和製片人威爾遜兩人的看法,並不包括同樣站在台上的領獎人布拉瓦尼克。

這位66歲的億萬富翁上一次成為新聞人物還是在2023年12月。當時,哈佛大學時任校長被指對校園內橫行的反猶主義漠然視之。很快,布拉瓦尼克宣布停止再向哈佛大學捐款。生活中,據說他是以色列現任總理內塔尼亞胡的好友,在以色列也有不小的商業版圖。而在美國,他又和共和黨頗有淵源,長期為特朗普、米奇·麥康奈爾、馬可·盧比奧等共和黨政客提供金援。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