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關注·重返線下 | 2023文化原創榜

娛樂頭條 7568℃

年度關注·重返線下 | 2023文化原創榜 - 陸劇吧

數據顯示,2023年演唱會購票人次較2019年同期增長了超過兩倍,同時,搶票難、黃牛猖獗、假唱等爭議不斷。圖為2023年6月1日,北京鳥巢五月天演唱會現場。(視覺中國 圖)

2023年8月6日,tfboys十年之約演唱會在西安奧體中心體育場舉行。「一場演唱會帶火一座城」,據西安發布的信息,此次演唱會直接帶動4.16億元的旅遊收入。

tfboys演唱會之外,周杰倫、五月天、陳奕迅、薛之謙等知名歌手的演唱會陸續開唱,隨著行業復甦,演唱會經濟也以超預期的速度全面爆發。

在演出活動按下暫停鍵的這三年,觀眾們對線下演出的熱情呼之欲出。2023年,大麥平台累計銷售各類型演出達27萬場,同比疫情前的2019年提升180%,創下歷史新高;票房規模和購票人次亦翻倍增長,分別達到2019年同期的2.7倍和2倍。

疫情悄然改變了大眾的消費習慣,一種說法是,人們更願意把錢花在人生體驗與自我關懷上。以演唱會、音樂節為代表的線下演出,與旅遊、餐飲一同成為人們情緒釋放的出口,也成為煙火氣回歸的旁證。

線上破圈,線下狂歡

2023年,搶某某演唱會、音樂節門票成了人們精神消費中不可或缺的圖像。大麥提供給南方周末記者的數據顯示,演唱會購票人次及場次較2019年同期分別提升208%和22%,音樂節購票人次和場次較2019年同期分別提升427%和156%。

多種演出門類在近幾年的快速發展,與線上線下聯動有關。當演出領域歷經疫情阻隔,如何由線上傳播渠道帶動線下觀演,變得分外重要。

以短視頻為代表的新媒體,點燃了人們奔走體育館、戶外草坪,聆聽心儀歌者的熱情。相關業內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該類演出此前的廣告投放,觸及觀眾的頻率低、範圍窄,如今新的傳播渠道如短視頻等,能夠觸達更廣泛的人群,引起更多消費慾望,「廣東的演唱會信息,東北的人也可以看到」,跨城觀演變得稀鬆平常。據燈塔專業版發布的《2023暑期演出市場用戶觀察》報告,演唱會和音樂節跨城用戶佔比超六成。

近年來,不同藝術門類綜藝熱播,反向帶動了新興演出類目消費,疫情過後,一批已被培養起來的觀眾湧入線下演出空間。例如,《聲入人心》帶火音樂劇演員,《樂隊的夏天》讓更多人走進戶外音樂節和livehouse,《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使素描喜劇(sketch comedy)、漫才等舶來新型喜劇形式逐漸在線下興起。

據燈塔專業版的演出票務信息採集數據顯示,2023年,在戲劇種類中場次佔比僅4.9%的音樂劇,貢獻了21.7%的票房。世界四大經典音樂劇之一《劇院魅影》第18個語言版本——中文版,經歷疫情延宕後,在中國開啟全國巡演,累計票房超過4850萬元,連演40場的情況下,平均單場票房超過了120萬元。

年度關注·重返線下 | 2023文化原創榜 - 陸劇吧

《劇院魅影》中文版開啟全國巡演,累計票房超過4850萬元。(資料圖)

《永不消逝的電波》《朱䴉》《只此青綠》等舞劇,作品片段在春晚與網路平台亮相後,迅速爆火,也讓熱門演出開票即售罄。自2023年3月起,《詠春》開啟全國首輪巡演,從深圳出發,陸續在全國三十多個城市登場,完成80場演出。2023年末,創作於2021年的《紅樓夢》在鄭州完成了年度收官演出,儘管已在全國巡演了一百多場,《紅樓夢》鄭州站加場演出,仍舊刷新了鄭州大劇院演出項目百萬元票房的最快紀錄。

從《脫口秀大會》正式開播至今,六年時間,整個行業快速發展,誕生了一個又一個脫口秀明星。脫口秀已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與喜愛,線下演出蓬勃發展。2023年5月,這個進入新階段的行業遭遇了一場風波,上海市文娛領域整治小組對笑果文化負責人進行了嚴厲訓誡,廠牌所有演出暫時停擺。受該事件影響,原本超過30家的北京脫口秀俱樂部數量驟降,接近腰斬。

半年的沉寂過後,笑果文化旗下演員重啟了線下表演。12月16日,何廣智、邱瑞、趙曉卉等八位演員在上海做了一場公益脫口秀演出。據北京媒體統計,從場次來看,2024年元旦假期最活躍的三個演出類型為脫口秀、話劇、兒童劇,分別演出了255場、104場、98場。風波過後的脫口秀,能否蛻變獲得新生,留待觀察。

井噴之下,亂象叢生

2023年11月30日,b站音樂區up主「麥田農夫」發布視頻,稱其經過專業軟體鑒定後發現,五月天上海演唱會的12首歌中,有5首為全程假唱。12月1日,微博博主「聲理學」發文舉報五月天在個人演唱會的公然假唱行為,相關話題迅速升溫,逐步發酵成演出界年度事件。

不少歌迷對此表示憤慨,不滿於「花了高價卻被詐騙」,也有人質疑五月天經紀公司演出安排的合理性。五月天的巡迴演出行程十分密集,先後在北京、杭州、武漢、深圳、瀋陽等12個城市開唱,多個城市的演唱會連開三四場,演唱量極大。

回顧2023年,線下演出顯現出市場復甦、熱度飆升、消費井噴的態勢。然而,假唱風波牽扯出了背後的行業亂象。這一年,國內演唱會普遍存在不合理的漲價行為,為了彌補三年疫情留下的虧空,各大公司加壓操作,各個環節都在層層加價。過於密集的演出安排,不僅為難了演出者,而且讓觀眾難以接受,並在期待中引發不少社會爭議。

演唱會市場火爆,隨之而來的是普通觀眾搶不到票,黃牛猖獗,當紅歌手演唱會門票被炒成天價。各地演唱會紛紛採取強實名制等措施打擊黃牛,但實際檢票入場能否做到人、證、票合一,有待檢驗。

高價黃牛票的風波還未平息,令消費者糟心的「柱子票」「牆根票」接踵而至。梁靜茹演唱會上海站,999-1599價位的區域均有被柱子遮擋視線的觀眾,置身視聽盛宴里,卻全程「只聞聲不見人」。

年度關注·重返線下 | 2023文化原創榜 - 陸劇吧

中小型音樂節數量陡增,深入中小城市,乃至縣城。圖為2023年10月,石家莊某音樂節現場。(視覺中國圖)

音樂節在演出市場的聲勢亦迅速壯大。草莓、迷笛等老牌音樂節風頭不減,同時,各種中小型音樂節如雨後春筍,紮根三到五線城市,甚至深入縣城。《2023騰訊娛樂白皮書·音樂篇》數據顯示,2023年共誕生了169個全新音樂節ip,截至2023年11月20日,二線到五線城市音樂節數量均成倍增長,新一線城市全年舉辦音樂節數量達86個,數量是一線城市的三倍。

國慶假期,多地音樂節傳出不和諧的聲音,其中以南陽迷笛音樂節盜竊風波最受關注。音樂節還未完全結束,就有網友發布了被偷東西的圖文。截至2023年10月5日,當地警方共接到報案73起,落實被盜案件65起。5日晚,當地官方發布通報稱,公安機關開展專項偵查調查,相關人員已到案,追回了相關物品。

國潮音樂嘉年華(佛山站)在佛山開唱,累計吸引超8萬人前來觀演。但不少歌迷吐槽體驗感極差,「從接駁區到現場整整走了快4公里」。還有歌迷稱,活動現場不讓帶傘,「沒有任何的休息區跟遮陽的地方,中午到晚上整整暴晒一下午」。 

雖然這些亂象在以往也曾出現,但2023年國慶期間,由於一部分積壓的音樂節重開,密集舉辦之下,出錯率比往年要高;也不乏資本看到線下演出很火,臨時入局,導致音樂節從內容到服務,出現各種漏洞。

小型演出遇冷,戲劇更商業

如火如荼的大型演出之外,livehouse、話劇等體量較小的演出,對於「復甦」的感受截然不同。與大型項目呈現超強吸金能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型演出的節節遇冷。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2023年度累計的線下演出收入中,音樂類演出貢獻在90%以上,其中,演唱會的票房收入佔比超81%。

中演協援引業內調研稱,小型音樂現場演出由於交通食宿造成巡演成本大幅度提升,同時大型項目吸走部分livehouse票房,樂迷消費力下降,市場運營難度增大。

2023年上半年,聲音玩具、野外合作社、石磊4rock等音樂人接連宣布取消livehouse演出,售票不理想或是主要原因。樂隊鯨魚馬戲團宣布無限期停止livehouse巡演計劃,成員公開解釋,「livehouse的租金和前幾年相比平均漲價5000到10000元,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生活壓力,大家為了演出付出了很多,甚至於倒貼成本」。演出頻頻取消,也使得在過去三年里,本就因場地租金、客流問題而難以為繼的livehouse,雪上加霜。

回看戲劇領域,劇評人奚牧涼的觀感是,上半年國內原創新戲不多,尚未完全恢復;到了下半年,尤其是最後的兩三個月,數量開始出現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態勢;從質量上或風格上看,「戲劇市場經歷了疫情這段時間,整體的策略會更謹慎一些」。

當巡演失去可能,小劇場駐場演出成為一條生路。戲劇市場重啟後,各地類似的環境式、沉浸式戲劇反而變多了。浙江小百花越劇團與《阿波羅尼亞》製作方一台好戲合作推出了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將音樂劇的卡司制引入,四組演員中,也出現了受人追捧的「角兒」。開票兩分鐘售罄,百元門票被炒到千元,在戲曲領域堪稱奇觀。

北京鼓樓西劇場在疫情前,以戲劇的實驗性與緊貼公共議題聞名,2023年推出的小劇場作品《邊城》品質依舊在線,卻透露出更為商業化的氣息。劇場里原有的座椅被改造成流線型河岸與露台,觀眾則化身為邊城中人,演出空間拓展到了劇場之外的小院與咖啡廳,小院變成熱鬧的湘西河街市集,咖啡廳變成了老船夫的家,觀眾可以聽故事,嘗米酒,學唱歌。

年度關注·重返線下 | 2023文化原創榜 - 陸劇吧

2023年11月,話劇《邊城》在鼓樓西劇場演出,沈從文名作變身沉浸式的「說故事劇場」,充滿肢體劇場和音樂劇元素,演員與觀眾近距離互動。(視覺中國 圖)

奚牧涼認為,三年過去,實驗戲劇冷峻的精英氣質正在發生微妙轉向。2023年實驗戲劇代表作《請問最近的無障礙廁所在哪兒》,就是一個對觀眾友好的戲。同樣帶有思想性、想要向公眾傳達態度的藝術作品,通過一種與商業戲劇結合得更好的方式來完成。

他分析,這其中社會心態起了本質的影響,多數人都傾向於通過短平快的方式獲取快樂。「大家普遍沒有一個心態,說『我自己今年也不賺什麼錢,但是我就是要到劇場裡面思考深邃的東西』,說出來你覺得有點可笑,這才是2023年根本的一個矛盾衝突所在。」奚牧涼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劇評人楊小亂對話劇市場的低迷深有體會,他得知疫情前一個很火爆的話劇,在2023年賣票賣得很吃力,一千多個座位,只賣掉七八成,然而,對比檔期前後的其他話劇,這部戲已經是表現最好的。

國內原創劇目的推進面臨著多重壓力。演出市場逐步恢復正常後,演唱會等項目爆髮式增長、國際劇目恢復引進,使得國內話劇觀眾在一定程度上被分流。劇場留給新劇目的空間也在變小。以廣州大劇院為例,2023年度的戲劇演出,大部分為已經巡演過的舞劇、音樂劇,至於話劇,話劇九人劇團的《春逝》《四張機》、十周年紀念版《你好,瘋子!》,都是經市場檢驗過的作品,民間原創新劇目僅出現了三四部。

大劇場沒有空間,民間製作的戲往小劇場走,一些非劇場空間的演出也開始興起。深圳的蛇口戲劇節、藝穗節,出現了許多在酒吧、公園等公共空間演出的小戲。

「往好的地方說,大家在探索不同的商業模式,有些還挺成功的,有些還力求兼顧藝術家的獨立表達和商業的訴求;當然也可以往壞的說,就是整個行業都在想辦法如何搞到錢,讓觀眾更有興趣。」奚牧涼說,「他們可能通過賣票的方式賺到錢,可能跟官方的項目(合作),比如文旅地產的項目、政府的項目,大家都各有各的活法。」

南方周末記者 朱圓

責編 李慕琰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