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離世:火花燃盡,翩然歸去 | 新京報快評

▲瓊瑤資料圖。圖/微博瓊瑤超話社區

「我是『火花』,我已儘力燃燒過。如今,當火焰將熄之前,我選擇這種方式,翩然歸去。」

據報道,2024年12月4日,有「言情教母」之稱的作家瓊瑤在台灣淡水家中輕生,終年86歲。離世前,瓊瑤在遺書中將生命的逝去,喻作火焰熄滅。

今年4月20日迎來86歲生日的瓊瑤,在生日前夕就曾表示自己年事已高、精力有限,將淡出社交媒體平台。今年7月,瓊瑤人生中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梅花英雄夢》推出簡體中文版,為其超過60年的寫作生涯畫上句號。

對於中國大陸讀者和影視劇觀眾而言,瓊瑤是一個無法繞過的時代符號。早在上世紀80年代,她的小說和影視改編作品就陸續進入大陸地區。

生逢華語文化井噴的黃金時代,瓊瑤用自己的書寫方式打開了無數讀者的心窗。雖然與大陸讀者相遇時,她已在台灣地區走紅二十多年,但依然毫不過時。

作為與金庸並列的通俗文學代表人物,瓊瑤作品也有爭議。有人沉迷其中,為書中人物的故事灑淚或歡笑,也有人認為她的作品太俗,還有人從文學角度出發,認為無論是情節還是女主人公一貫的柔弱形象都太過千篇一律。

但誰也不能否認,瓊瑤這個名字曾陪伴幾代人,無論你看或不看、喜歡還是不喜歡,她都會是幾代人的青春記憶。

瓊瑤於1938年生於成都,後隨家人赴台生活,中學時開啟寫作生涯。1955年,她以心如為筆名發表小說《雲影》,1963年出版首部長篇小說《窗外》並成名。

瓊瑤作品深入人心,除了文字,也藉助於影視劇改編之力。1965年,瓊瑤出售《六個夢》電影版權,電影放映後大獲成功,也讓她從此迷上將小說搬上銀幕。1966年的瓊瑤電影《窗外》捧紅了林青霞。

1985年,瓊瑤進入電視行業,推齣電視劇《幾度夕陽紅》。此後,「瓊瑤言情劇」成為收視法寶,大量作品被電視台改編。

瓊瑤的成功有著時代因素,在《窗外》出版之前,她的人生並不順利,還曾陷入師生戀,《窗外》的故事正是以她自己這段經歷為原型。1957年和1958年,瓊瑤又兩度高考落榜,但反而從此堅定了她以寫作為生的信念。

當時,台灣地區經濟起飛,人們對通俗文學的需求大漲,通俗文學市場足以支撐瓊瑤的寫作夢想,大量文學期刊可容納她的作品,出版的單行本屢屢脫銷,處於上升期的影視行業也對她幫助甚大。

1988年,瓊瑤首次回大陸探親,從此也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和受益者。此後,包括《婉君》《啞女》《青青河邊草》在內的《六個夢》系列,以及《梅花三弄》《一簾幽夢》等電視劇屢創收視神話,也讓眾多演員走紅。

1998年和1999年的兩部《還珠格格》,更是成為中國電視史上的現象級作品,打破了歷史收視紀錄;2001年的《情深深雨濛濛》,同樣堪稱輝煌。

在瓊瑤的寫作生涯中,「愛情至上」是永恆的主題,她的人生同樣如此,儘管也因為這樣的追求而遭遇非議。

瓊瑤的作品風格,始終隨人生際遇而轉變,早期作品多為悲劇,比如《窗外》就相當陰鬱,與第一任丈夫分開時期的作品,也多半以悲劇收場。

到了上世紀70年代,瓊瑤步入第二段婚姻,事業穩定,作品風格也漸趨明朗,主角們可以消解磨難,迎來大團圓結局。

因為愛情至上,所以瓊瑤小說的主角普遍帶有理想化色彩,因此而顯得公式化,小說情節也並非建構於現實,而是純粹的「愛可戰勝一切」。

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瓊瑤作品的深度,但以愛情突破社會偏見、階層差異、生理缺陷乃至道德倫常,恰恰是通俗文學的魅力所在,也是一種純粹——固然有些「離地」,但在情感上仍值得珍視。

從這一點來說,瓊瑤的寫作也可視為「五四」一代的餘韻。因為,對於長期受禮教束縛的東亞社會而言,追求愛情往往並不只關乎愛情本身,也關乎自由。

「五四」一代的許多代表作品,都著力於批判禮教對個體的壓抑與戕害,對愛情和婚姻的粗暴干涉,追求愛情被賦予了反封建和反束縛的時代意義。

同樣,瓊瑤的作品對於特定年代的讀者來說,也有著同樣的意義,成為社會轉型期的一盞燈,讓原本單一匱乏的精神世界得到一定慰藉。所以,即使瓊瑤作品有爭議,卻仍然能夠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

至於瓊瑤本人,在60年的時光里堅持書寫愛情,是真正的「一生只做一件事」。而今,斯人「翩然歸去」,也無愧「傳奇」二字。

撰稿 / 葉克飛(專欄作家)

編輯 / 何睿

校對 /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