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唐「頂流」相遇,央視這檔節目堪稱詩人版「群星閃耀時」

文化類節目《宗師列傳·大唐詩人傳》近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開播。上一季節目的《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仍讓人印象深刻,新一季頭幾期節目看下來,總台出品的高質量依然在延續。

重回大唐盛景,感受詩人群像。新一季節目聚焦唐代「頂流詩人」,通過實景探訪和影視化片段,再現大唐盛世詩壇巨匠們的精彩人生。

節目聚焦「初唐四傑」以及孟浩然、王昌齡、李白、王維、杜甫、岑參、白居易、李賀、杜牧等詩壇巨匠的人生故事,挖掘詩詞文化魅力,讓觀眾與節目一起「穿越」時空,直擊名篇誕生的瞬間。

開篇節目中,主持人撒貝南、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谷曙光、中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楊雨組成探訪團「穿越」時空,踏入初唐時期的長安,從幼年王勃、楊炯等人的際遇談起,重述「初唐四傑」開創大唐詩壇新華章的重大歷史瞬間。

通過節目的講述,才能明白「四傑」在當時挑戰宮體詩、引領大唐詩歌實現關鍵性跨越的歷史價值。「四傑」彼此欣賞而交遊,在執著於宮體詩創作規則的詩壇舊派打壓下也絕不隨意更改初心。詩人的創作與時代相互影響,節目中既展現了詩人的氣節風骨,又不乏初唐長安初現繁華盛景的時代氣象。

這段講述起到了「點題」的作用,也讓觀眾透過節目明白了「初唐四傑」在文學史上的真正地位。他們並不如詩中展示的初唐風格那樣汪洋恣肆、縱情洒脫,反而因為顛覆了宮體詩舊有的地位和價值體系,而在當時的大唐官場備受打壓。節目後半段細膩刻畫了王勃因討伐英王鬥雞的檄文而命運急轉直下的人生經歷,更是讓觀眾明白了詩人與時代融為一體的狀態。這種相對壓抑的人生經歷並未真正擊垮「四傑」,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正由此而來。

節目集中重現了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如何創造了「人傑地靈」「萍水相逢」「青雲之志」等近四十個成語,並從文學史的角度講述了其如何影響現代漢語的表達方式。

在第二期節目中,節目同樣以「沉浸式實景演繹+電影化拍攝+ai賦能文旅體驗」的核心模式,走訪當時的經濟文化重鎮襄陽,沉浸式體驗唐代詩人孟浩然「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田園生活。

和「初唐四傑」相似,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第一座高峰,上承初唐,下啟盛唐,他清絕卓然的詩句成為打破唐代各個詩歌圈層的利器,以一己之力推動開元詩壇。

節目以青年、中年和暮年時期的孟浩然為分割,回溯了孟浩然一生在不同人生境遇的心理狀態。和當年在官場並不算順暢的「初唐四傑」不同,孟浩然豪爽仗義的性格讓他廣結天下才子,是當時盛唐詩圈的核心人物。

節目中就再現了孟浩然與李白比試劍法的戲份,相對於節目中大多以文學交遊為主的內容,這段劍法比試為節目增添了別樣的趣味,電影化的表達也讓節目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

在最近播出的第三期節目中,為了讓觀眾能更直觀地感受「塞外」的蒼茫與壯美,盛唐邊塞詩的奠基者、著有詩學理論著作《詩格》,被譽為「詩家天子」,更以「七絕聖手」之名響徹文壇的王昌齡登場。

探訪團特地前往寧夏中衛,置身於漫天黃沙之中,親身體驗千百年前那關山戎馬的恢宏景象。節目特別呈現了兩封源自1300多年前的珍貴家書,它們「穿越」千年悠悠歲月,與觀眾展開「時空對話」。

循著王昌齡的腳步,探訪團「穿越」至千年前的蕭關(今寧夏固原),這個邊塞詩中屢被提及的地名,不僅是抵禦外敵的天然屏障,也是文化交融、商貿往來的重要樞紐。步入蕭關古城,探訪團不時可見高鼻深目、濃須滿面的胡商與貢使穿梭其間,街道兩側則擺滿了琳琅滿目的塞外特產。

節目講述了王昌齡以「遊俠」身份隨軍,與將士們同吃同睡、共歷生死,親身體驗著邊塞軍旅的點點滴滴。隨著對邊塞生活與戰爭的深入了解,他的視角與情感也在不斷轉變。

歷經數載烽火,邊塞終得安寧,王昌齡擇機重返中原,寄望科舉仕途以實現鴻鵠之志。然而仕途多舛,王昌齡在進士及第之後,屢屢不得志,十餘年光景困守九品官職,更一度遭到貶謫。

「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諾」,自長安至汜水,再至江寧,乃至年逾半百被遠謫龍標,仕途幾經受挫。但王昌齡始終矢志不渝,堅守心志,一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正是他歷經滄桑仍保純真本性的寫照,讓人憶起當年那個豪言「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壯志青年。

《宗師列傳·大唐詩人傳》延續了前季節目在文化類綜藝中難得一見的內容深度,巧妙地從個人傳記為主轉向了描摹文學史上的詩人群像,新一季節目重現了唐朝詩人璀璨的文學成就,其所依託的時代壯景亦融入其中,令人心生嚮往。

節目打造的大唐詩人版的「人類群星閃耀時」,創造性地拓展了文化類綜藝的表達邊界,角度的創新也讓這一節目形態更具有文學研究的深度。這種不可多得的「雲上研學」,也讓節目可以走出小眾圈層,向更為廣泛的普通觀眾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