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恐怖片要回春了嗎?

你有多久沒有進影院看過國產恐怖片了?

萬聖夜上映的國產恐怖片《鴛鴦樓·驚魂》,目前取得了2600萬票房,據燈塔ai票房預測最終落點在4126萬——這一成績已經可以在燈塔專業版國產恐怖片歷史票房榜上位列第三位。

「雖然還是故弄玄虛,但要為一線影視公司好久沒投資國產恐怖片給予鼓勵。」豆瓣上的一條熱評,也在某種程度上說出了毒眸的心聲。雖然最近幾年仍有一定數量的國產恐怖片陸續上映,但聲量實在太小,背後也並無主流電影公司身影,是電影市場中基本可以忽略的存在。

然而,國產恐怖片過去的高光時刻仍歷歷在目。不論是收穫4.12億票房,大大拉升該類型票房天花板的《京城81號》,還是為影迷群體所稱道,被視作國產恐怖片崛起希望的《中邪》,都是在各自的方向上曾經給予從業者以振奮的案例。

從曾經的「明日之星」到現在的「昨日黃花」,國產恐怖片到底經歷了什麼?

消失的那些年

以產品思維來看,不得不承認,《鴛鴦樓·驚魂》在國產恐怖片序列里,挺「潮」的。

從恐怖概念的包裝上,《鴛鴦樓·驚魂》充斥著各類「中式恐怖」的元素,如冥婚等。雖然這樣的風格在以前的國產恐怖片身上也出現得不少,但近兩年,隨著遊戲、漫畫等市場中優質作品的帶動,「中式恐怖」重新走到了流行文化的位置上。毒眸在此前的文章(點此閱讀:《還是「中式恐怖」最恐怖》)中曾具體研究過「中式恐怖」,《紙嫁衣》《煙火》《三伏》等遊戲佳作在這一波熱潮中功不可沒。這讓此時再重新借用此包裝的電影,能夠更符合當下觀眾的審美訴求。

故事層面,它還是標準的女性復仇爽片,具有一定的當代性和話題性。不少看過的觀眾將影片戲稱為「恐怖版《消失的她》」,最後「girls help girls」的落點也是緊跟市場風向的創作。

與此同時,電影選擇了在萬聖節上映,這是全年中為數不多的能與恐怖元素建立鏈接的節日,或許有助於未來觀眾建立「鬼節看鬼片」觀影習慣。在觀影儀式上,片方選擇在10月31日全國開設限定百場儀式場,儀式場中會有專人扮成片中「女鬼」陪看,最大程度實現觀影的沉浸感。

這些「小巧思」不得不說對於產業而言還是有參考價值的。作為吹響國產恐怖片「回歸」號角的一部電影,儘管預測的4000多萬票房相比電影市場其它影片來說算不得什麼,但在恐怖片序列里已經足以留名,有機會讓一部分投資人或創作者重新注意到這個「消失已久」的品類。

何謂「消失」?根據四象工作室的統計,國產恐怖片數量最井噴在2016年,全年上映109部恐怖片。而到了2020年,這一數字銳減至12部。從2021年到2024年,上映數也不過只在7部到14部之間徘徊,除正在上映的《鴛鴦樓·驚魂》之外,僅有一部影片票房來到了1000萬之上,用「消失」來形容這個類型並不為過。

一部分需求被懸疑、犯罪類影片承接了,這些影片會在其中加入一些驚悚的元素以吸引觀眾入場。比如《消失的她》熱映時,多平台熱搜詞條提及影片中「人彘」的場面。雖然它對整部電影來說只是很小很短暫的一個部分,但依然引發了不少觀眾的獵奇心理。包括今年暑期檔的《默殺》,片中也有不少屬於jump scare的部分,前半程營造的氛圍感幾乎與恐怖片無異。

更大一部分需求由網路電影市場所承接。據燈塔專業版,2019年與2020年還尚未有一部恐怖類型網路電影分賬票房破千萬,而從2021年到2023年,這一數字為2部、3部、4部,逐年看漲。其中《陰陽鎮怪談》更是以3944.8萬的分賬票房位列近三年所有網路電影票房榜第一位。

成本低、尺度大、受眾窄、質量差,哪個標籤貼上來都讓這一類型看上去更適合網路電影市場,但院線市場真的就不需要國產恐怖片了嗎?

商業不夠賺,藝術沒法探

從曾經的輝煌當中,或許可以找到未來的機會。

自國內電影產業市場化改革之後,談及國產恐怖片,沒法繞開兩座高峰,《京城81號》與《中邪》——前者是商業高峰、後者是藝術高峰。從這兩個案例延展開來,便不難理解為何此前國產恐怖片從商業和藝術的角度都無法突圍。

《京城81號》的成功,是太多偶然性因素的疊加,就像《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於動畫電影一樣,更像是一個孤品。

項目策划上自然有不少可取之處,「朝內81號」之前就是由來已久的坊間傳說,號稱「四大鬼宅」之首,其民間影響力也抵得上一個「ip」之名。加之在此之前的恐怖片往往以超小成本製作,並不會引入一系列知名度較高的演員,但《京城81號》找來了吳鎮宇、林心如、楊祐寧等人主演,從片酬上拉高了製作水位。恰逢彼時吳鎮宇剛上《爸爸去哪兒》,綜藝人氣火爆,林心如因此前參演過葉偉民導演的《繡花鞋》,在民間有「鬼後」之稱,進一步提高了卡司的吸引力。與此同時,它還號稱國內首部3d恐怖大片,彼時的3d還沒成為市場的濫觴,恐怖片又是極度強調沉浸感的類型,3d恐怖片的噱頭不可謂不足。再加上當時同檔期競爭對手的疲軟,共同促成了4.12億的票房奇蹟。

出品方恆業電影創始人陳輝之後在接受採訪時也提到了《京城81號》的偶然性,並表示恐怖片真實的天花板應該在2億元左右。

如果一個類型的天花板只有2億,那麼roi再高也很難入得了主流電影公司的法眼,畢竟做10部恐怖片的利潤加起來可能都沒有押中一部大片的利潤來得高。於是恐怖片只能成為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專屬,「一日游」電影居多。

再加上觀眾也不如一開始那樣買單了,「穩賺不賠」的神話站不住腳了。核心原因自然還是整體影片質量太差,讓大眾印象里「國產恐怖片」和「爛片」兩個標籤之間死死綁定,就像曾經也紅極一時的青春片一樣,任何一個類型來到這一處境,市場號召力都必然極速下滑。

國產恐怖片的質量有多差呢?打開豆瓣一看,7分以上的只有9部,除了一部《靈魂擺渡之風華絕代》(未在院線上映),其餘所有都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的電影。也就是說,國產商業恐怖片發展這麼多年,連一部7分以上的答卷都不曾交出來過。

從7分往下數一數,緊接著就來到了6.8分的《中邪》——已經是國產恐怖片的口碑之巔了。導演馬凱用偽紀錄片的形式,僅花7萬元製作出了一部令影迷眼前一亮的作品,其背後代表著國產恐怖片的另一種面向:藝術追求。

理論上,中小成本的類型往往最適合拿給年輕導演練手,做一些文藝片或藝術片層面的嘗試,但國內青年創作者實際上對恐怖片的創作熱情非常匱乏。毒眸走遍全國大大小小的創投活動,恐怖片項目向來稀少。本來創投活動的孵化率也低,就更難輪得上想拍恐怖片的青年導演了。偶爾遇到對驚悚元素感興趣的青年導演,也會想辦法將這些元素塞到懸疑、犯罪類型中去。

後來的馬凱走上了「恐怖喜劇」這條更窄眾的道路,影片《了不起的夜晚》在一眾明星的加持下也僅收穫了4689.7萬票房,豆瓣評分僅5.5,影迷的失望之情溢於言表。

毒眸曾在2021年對國產恐怖片的生存現狀進行調查(點此閱讀:《正在消失的國產恐怖片》),有從業者表示,「國內真正對恐怖片有研究、喜愛,並能夠細分、摸索的片方並不多,更多的人覺得這是一個低成本容易賺錢的類型。」與此同時,演員群體中對於恐怖片也有鄙視鏈,能不演就不演。

這與海外的狀況截然不同。海外有關於b級片的成熟工業體系,許多創作者和技術工種都立志於此,並不會以拍恐怖片為恥。

沒辦法讓創作者興奮,也沒法讓觀眾感到新意,很大程度上會被歸因於創作的局限性——「恐怖片不能真的有鬼」。

恐怖片的體驗一定程度上近似於懸疑,關於一開始的各類詭異事件究竟是什麼原因產生的,創作者需要給觀眾一步步解謎。但如果最終解釋都牽強附會,或者同質化程度過高,則必然使觀眾審美疲勞、創作者不得其興。

可是,真的沒有解決方法嗎?前文提到的優質遊戲作品《紙嫁衣》《煙火》《三伏》結局同樣沒有「真的有鬼」,但仍然通過優質的劇情和製作博得了玩家的喜愛與高口碑。內容創作總有合適的角度能在夾縫中開出花來,問題在於有沒有持續澆水的定力。

新希望來臨了嗎?

即便不看《鴛鴦樓·驚魂》,恐怖片愛好者也早該振奮了。

暑期檔上映的《異形:奪命艦》一舉刷新了國內恐怖片票房紀錄,達到了7.86億的水位。儘管這一成功也伴隨了不少偶然因素,但它至少證明了恐怖片在國內的受眾基本盤依然在,且它是有潛力重新成為流行文化符號的。

「流行文化符號」是驅動觀眾走進影院看恐怖片非常重要的一點,具體場景或許是,友鄰之間互相攀比「夠不夠膽進影院挑戰它」。只有當一部影片本身已經成為符號的時候,才具備被挑戰的意義。當然,《異形》本身是大ip,從1979年開始到現在已經發展出了近10部電影作品,這讓它更容易成為符號。

國內恐怖片過去也不是沒有ip,除了《京城81號》這種鬼宅,還有筆仙、碟仙、筷仙等「占卜ip」。但因為過去影片的質量太差,已經徹底將ip的信譽全部透支,難再起勢。

在此情況下,影游聯動或許是十分值得考慮的方案。比如《紙嫁衣》系列目前已經發行了6部,在遊戲市場形成了可觀的ip影響力。恐怖遊戲本身也更加重文本、重敘事,與影視改編之間的關係更親近,不似一般的moba、fps等遊戲ip,缺乏改編基礎。

眾人擔心的審查尺度問題,其實以最近的情況看也並沒有那麼悲觀。《異形:奪命艦》並未刪減就在國內院線上映,「西式恐怖」中更直給的血腥暴力鏡頭其實遠比重視氛圍的「中式恐怖」要更多,但仍然得到了允許。雖然電影分級制度目前仍然遙遠,但大部分類似的影片已經會主動在海報上提示「請未成年人謹慎觀影」。即便今年又鬧出了「家長舉報電影院嚇到孩子」的新聞,可最終也並未造成電影下映。恐怖片的創作,或許比以往能更鬆一口氣。

另外,很關鍵的一點是,無論海內外,恐怖片的受眾畫像都極為年輕,所以它是院線拉動年輕人觀影的重要抓手之一。據燈塔《2024年暑期檔電影市場洞察報告》,近一年「犯罪-懸疑-驚悚-恐怖」類型電影購票畫像中,兩部國產恐怖片的畫像區間顯示出極為顯著的年輕化。

因此,多拍恐怖片,或許是能夠拉動新一批年輕人入場的角度之一。讓影院觀影提供更多元體驗,一定是全行業共同的大趨勢,「被嚇到」理應是其中可被選擇的一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