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烏鎮戲劇節的閉幕大戲,法國五大國家級戲劇劇院之一的柯林國家劇院演出的《海邊》,11月1日晚將作為2024北京人藝國際戲劇邀請展的參演劇目,登台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曹禺劇場。這部當代法語戲劇舞台上最重要的劇作家兼導演之一瓦日迪·穆瓦德編劇、導演的作品,曾在2005年獲得莫里哀獎最佳劇本榮譽,也以一代代青年共通的人生體驗在烏鎮贏得尊重。
劇中,一個迷茫的年輕人威爾弗⾥德在毫⽆準備的情況下得知了⽗親的死訊,他試圖尋找一個能夠埋葬父親遺體的安息之地,於是踏上了⼀條安葬⽗親遺體,將他帶回故⼟的路。而⽗親的亡靈仍然鮮活,不時地與⼉⼦進⾏著對話,⾝背⽗親遺體的威爾弗⾥德發覺原來之前的⾃⼰對⽗親其實⼀⽆所知。當威爾弗⾥德與父親到達那片土地後卻發現那裡早已滿目瘡痍,墓地里人滿為患,父親的遠親近鄰都拒絕接受他的遺體,安葬變得困難重重。
於是年輕人繼續自己的旅途,在路上他邂逅了形形⾊⾊與他同齡的年輕⼈,每⼀個⼈都背負著⾃⼰⽣命的⼗字架,成為了他的同⾏者,陪伴著他進⼊下⼀段旅程。一路上,他們彼此傾聽並體味著每個人所經歷的現實,那位父親也成為他們每位逝去的親人的象徵。他們是⼀群年輕的理想主義者,也是這深陷於殘酷之中的世界⾥僅存的詩意。
《海邊》就像一首生者世界向逝者世界深情凝望的詩;是一曲有關過往,有關回憶,有關故土的吟唱;也是一場有關苦難,有關理想,有關生命的旅行。編劇兼導演瓦傑迪·穆瓦德筆下魔幻又充滿詩意的世界,以極簡卻靈動的舞台,賦予了這部作品超越地域與時間的能量,成就了一部當代戲劇舞台上奧德賽式的史詩作品。
據稱,《海邊》的劇本是主創們在舞台創排過程中同步進行的,是一部歐洲當代舞台寫作的代表性作品。1997年,一群三十多歲彼此相熟的年輕人,帶著他們有關生命存在的問詢,在穆瓦德的引領下共同參與創作了《海邊》,穆瓦德在與年輕的主創演員們的創排探索中,將他們自身的經歷與劇中的年輕人進行了深入的結合,讓這部反映動蕩大時代下個體顛沛流離命運以及悲劇色彩的作品生髮出鮮活的希望。
二十年多年後,無論是在當下的中國還是萬里之外的法蘭西,新一代的年輕人在面對愛、悲傷、恐懼、死亡這些生命議題的時候,依然有著同樣的焦慮,又或許可以在《海邊》中找到與這份焦慮共處的方式。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編輯/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