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學的海淀學霸背後,這件事終於還是藏不住了……

文 | 米粒媽

之前米粒媽給大家講過我們家樓下的學霸邱邱,被確診了抑鬱症休學了。

一個樣樣拔尖的海淀學霸,一個外人眼裡的優質小孩,卻在無人注意的角落裡,偷偷地內耗和煎熬。

那是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看到身邊這麼小的孩子面臨這樣的問題,說實話,是有點手足無措的,想安慰,卻又不知從哪裡說起。

自那之後,米粒媽一直很關注這方面的信息,就在前幾天,我無意間刷到b站上的一檔紀錄片《是壞情緒啊,沒關係》。

這是一檔聚焦心理情緒的醫療類紀錄片,以懼、悲、怒、厭、惑、慮等6種「情緒」為主題,表現處在不同生存境遇下的人,面對工作、情感、升學、就業、教育、愛情、親情等人生命題時遇到的困惑和痛苦,以及為尋求破繭之路付出的努力。

最值得一提的是,紀錄片拍攝於宛平南路600號,著名的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最權威的專家團隊和最典型的案例,幫助我們正視自己的情緒,擁抱自己的情緒。

目前這部紀錄片出到了第三集,米粒媽追著看完之後感想很多,也藉此機會,跟姐妹們聊聊關於情緒的話題。

這部紀錄片,我覺得不僅僅是聚焦在情緒病上,它更多去探討了這些情緒背後的故事,包括親子關係和一些代際問題,特別適合我們或是我們的父母一起去觀看,去正視那些也許我們曾經刻意迴避過的話題。

紀錄片一開篇,就給了我們一個非常震撼的數字。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10億人被精神類疾病困擾;《2023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藍皮書顯示,目前我國患抑鬱症人數達9500萬人。

也就是說,平均每14個人中,就有一個人飽受抑鬱情緒或者抑鬱症的折磨。

第一集帶我們認識的情緒是「懼」。

第一個主角,是一位叫做悠揚的女生。

讓米粒媽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她雙手握著學校的欄杆,滿眼渴望地向校園裡張望。

雪白的小臂上,是深深淺淺刀割過的痕迹。

有一次上課前,在等待班主任老師到來的時候,悠揚突然發了病,她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跑到學校的操場上割了腕。

那次之後,她被學校勸離,在家休養。

當別的同學在操場里嬉戲打鬧的時候,她常常扒著欄杆向里張望。

她還會順著欄杆的空隙,給自己的好朋友們遞去零食和奶茶,她們也會等在那裡,和悠揚短暫地笑鬧一會兒。

悠揚說「這是我的青春啊。」

她的父母在發現她的異常後,非常著急,但卻不知道該如何幫助她。他們試圖通過各種方式來緩解她的情緒,但效果卻並不明顯。

媽媽帶她去看了心理醫生。

面對著家庭諮詢師的詢問,她形容父親溫和、穩定,擁有所有美好的品質。

但當被問到母親時,她卻一連串蹦出了尖酸、刻薄、嚴厲、焦慮等等消極的詞語,甚至說「我覺得我媽心理非常不健康。」

這對母女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悠揚的媽媽是個非常能幹又要強的女性。

她曾經是個老師,她覺得自己是個超級了不起的媽媽,能把悠揚培養得非常好。

她覺得自己給悠揚規划了很美好的未來,按照自己的意願,按照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唯獨沒有過問過悠揚自己的想法。

悠揚小時候,媽媽對她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你必須怎麼怎麼樣」,目的只有一個,把她長成的那個樣子,扳回來,扳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直到悠揚出現了嚴重的情緒問題,她才幡然醒悟,原來自己大錯特錯。

但其實,悠揚媽媽的童年,也是被這麼規訓過來的。

小時候的她,特別擅長寫作。有一次,她寫的文章獲了全國賽事的獎項,當時全省只有她一個人得了這個獎。這在當地很是轟動,她記得很清楚,是在她們省的人民大會堂頒的獎。

這樣優秀的孩子,這麼耀眼的成績,卻換不來父親的一句讚美。

在領完獎回程的公車上,在法院做幹部的父親當著一車人的面,說「光會寫個作文,有啥用啊。」

這讓孩童時期的悠揚媽媽覺得十分無地自容,爸爸對她的要求從來都是以指責的形式提出的,直到現在,悠揚媽媽仍然時常覺得自己缺乏被讚美、被肯定的勇氣。

在這樣的原生家庭中長大,媽媽也成了一個容易焦慮、追求完美的人。

打壓式的教育,是她從小最討厭的、最不想要的部分,然而,她卻一點不落,全都照搬給了悠揚。

在這種處境之下,悠揚更像是媽媽的意志的延伸,是媽媽為了補償自己小時候未了的心愿而催生出來的。她得到的都是有條件的愛,你只有取得了成就,有成績了,我才會愛你。

當她反思自己,意識到這一切的時候,悠揚已經生病了。

這也是悠揚的一種逃避方式,她無法在現實的世界裡反抗,於是把自己的反抗投射在潛意識裡,用生病去乞求父母的關心和照顧。

她們把最強勢的一面展示給了彼此,同時卻又極其渴望和需要對方的溫暖和力量,所以她們不斷在痛苦中彼此糾纏。

幸運的是,在故事結尾,悠揚媽媽發現了她與悠揚這段關係之中的問題,也願意積極去改變自己的狀態。

她不僅在女兒出現心理問題的第一時間開始積極學習精神醫學、心理學知識,還跳出了過往自己曾遭受過的「打壓、評判、控制」泥潭,用科學的診療方法、勇氣、決心和愛,為家庭趟出了一條新的路。

雖然這條路很艱難,雖然偶爾她還是會控制不住自己,但母女兩人,都在努力向著對方的方向跑去。

第二個主人公懿宸,美麗、優秀,擁有令人羨慕的學歷、婚姻和工作,在外人的眼中,她是那麼的光鮮亮麗,是「人生贏家」,但她的內心深處的她卻充滿了自卑和怨懟,常常被「我不配,我不值得」的情緒侵蝕。

這一切的根源,都始於她童年時期的一次經歷。

有一次,小懿宸趴在地上畫畫,她心愛的娃娃趴在一旁,陪著她一起。當時母親看到電視上的英文節目,於是便叫懿宸也講兩句英文來聽聽。

但沉浸在畫作之中的懿宸一時沒有反應過來,不願意開口說英語,於是,她的母親突然暴怒,抓起地上的娃娃,一剪一剪地剪碎了。

懿宸看著自己的小娃娃耳朵掉了下來,棉花灑了一地,她沒有任何辦法保護娃娃,阻止母親的怒意。

媽媽這樣一個發泄情緒的舉動,在懿宸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創傷。每當回憶起這段經歷,懿宸都會淚流滿面,那種自責和痛苦的情緒交織在一起,讓她無法自拔。

但事實上,懿宸的媽媽當時也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一個舉動,竟然給女兒帶來了那麼大的傷害。

她自己也是童年的受害者。

懿宸媽媽小的時候跟著自己的爸爸在食堂吃飯,有時,爸爸的同事就會來逗一逗她,但這樣的舉動卻讓爸爸怒不可遏。

他沒法跟同事翻臉,於是轉頭給了自己的女兒一巴掌。

這種莫名其妙的怒意,也貫穿了懿宸媽媽的童年。事實上,懿宸媽媽也是那個永遠沒有得到外公疼愛的小孩,更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愛。

孩子們始終在尋找認可,尋求被愛,求而不得的喪失感被一代一代繼承下來。

心理諮詢界有一句著名的話:「父母生病,孩子吃藥」,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親子之間的羈絆,是這世上最親密卻也最複雜的關係。

這是你的來處,是塑造你人格的根本,所以能有一個溫暖、包容、尊重、有愛的原生家庭,是幸福的,更是幸運的。

很多時候,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時,往往容易忽視孩子的感受,甚至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但這樣做,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的情緒問題更加嚴重。

孩子自己成長路上本來就會有挫折,健康的家庭環境可以提供支持,讓孩子有力量有勇氣打怪升級,但是病態的家庭不僅提供不了支持,還會把孩子變成負重前行的駱駝。

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理解他們的感受,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和支持,也可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修復、治癒著童年的自己。

其實米粒媽還想說一句,情緒不分好與壞,只是當有些需要被傾聽的情緒缺乏出口時,就會以一種激烈的方式釋放出來。

但不要怕,愛的力量比我們想像的強大,去接納一切,好好擁抱自己,會有人全心的愛你。

個人簡介:@米粒媽愛分享 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淀家長。專註學習乾貨、教育經驗和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