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令「上新」 ,美企「躺槍」

美國商務部於當地時間23日宣布了一項醞釀已久的新遏華政策,稱將提議「禁止美境內智能網聯汽車使用來自中國的關鍵軟硬體」。有美國政府高級官員放言,該提案將「有效禁止中國現有的所有輕型汽車和卡車進入美國市場」。

美國動不動「關閉大門」,與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格格不入。當然,這也不是其第一次對中國汽車下「黑手」了。今年2月,拜登就以「數據安全」為由,宣布對中國製造的網聯汽車展開調查,美商務部長為此還曾說出「假如美國路上行駛有300萬輛中國汽車,而北京可以讓它們全部同時熄火」的雷人之語。9月中旬,美國又敲定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100%關稅,試圖在電氣化維度與中國市場「割席」。如今,美國又將「中國智能網聯汽車軟硬體」拉黑,無非是想通過無死角的一禁再禁,遏制中國電動汽車在全球市場的崛起。

心思很明顯、力氣沒少使,但亂拳亂刀也傷到了自己。最新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出口美國的乘用車總量為7.48萬輛,佔總出口的1.4%;新能源乘用車為1.86萬輛,僅佔總出口的0.4%,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禁令之下,美國一些車企卻顯而易見地遭了殃。美國汽車巨頭通用和福特的兩款在華組裝車型,若在短期內無法重整供應鏈,將面臨停銷風險。可重整供應鏈談何容易,正如汽車創新聯盟(aai)向拜登政府警告道,零件都經過了廣泛的生產前工程、測試和驗證過程,「一般來說,不可能輕易與其他供應商的系統或組件互換。」這恐怕也是為什麼,美國每次對華「上新」禁令後,倒是本國企業更著急。

面對多方壓力,白宮跳出來同美商務部打起了「配合」。白宮高級經濟顧問稱,對華無理打壓是為了防止美國汽車業的全球競爭力被削弱,「21世紀初的『中國衝擊』損害了我們的製造業社區,本屆政府決心不讓我們看到第二次『中國衝擊』。」但這番話術根本經不起推敲,有美國學者測算,美國進口貨物中的中國產品佔比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美國商品消費價格水平就能下降約2%,其中,中低收入人群受益最大。可以說,所謂的「一次衝擊」「二次衝擊」,與美西方多年炒作的「中國威脅論」爛梗沒有本質區別。只不過,某些人這次瞄準的是中國的新能源產品,算計的是中國製造的長遠競爭力。

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在這方面把握住了發展機遇,也樂於與世界分享。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出海」加速、口碑爆棚,不僅在汽車整車、動力電池、智能座艙等領域全球領先,為不少國家提供了綠色出行解決方案,也向世界輸出著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人類從來都是命運共同體,「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有助於共同進步、共享成果,但一些人卻總想著「你死我活」「脫鉤斷鏈」,無疑暴露出了自己的嚴重不自信。誠如觀察人士所言,美國越來越封閉、中國越來越開放,這背後恰恰印證了產業與國力正在發生根本性逆轉。

「只要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美國一再犯「對華焦慮症」說明,中國已經實打實地闖出了自己空間。摒除雜音、保持定力,我們腳下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撰文: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