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野孩子》,有些失望。
官抖視頻那條18秒,但121萬多贊的戳淚視頻,被刪了。
故事主角馬亮,在大雪天的夜裡,背著撿來的弟弟,奔向救死扶傷的醫院時,被一句「身份證」,逼得再次闖進大雪裡。
弟弟昏迷,危在旦夕。
卻因沒有身份證辦不了入院,沒有辦法接受治療。不得已的馬亮,只能背著弟弟另尋他法。
這段催淚的情節,被刪除了。
我沖這段劇情去看的,結果沒了。
你懂這種失望的心情嗎?
哪怕劇情里出現的一幕,是溫情的:馬亮帶弟弟去了診所輸液,因沒錢,輸一半液,背起弟弟回家,身後醫生喊他拿葯,而不是要診費。
但我仍失望。
因為它弱化了原型人物馬昊的真實困境——一個沒有身份證看不了病的人,卻在被抓後有了身份證。
這也是為啥看完電影,我失望的原因:影片過於美化馬亮兄弟的生活了。
影片中,馬亮和軒軒還有「鬼樓」、廢棄的遊樂園房子,遮風擋雨。
但真實的馬昊兄弟,是睡在城市還未涉足的荒野地,只要不是暴雨暴雪天氣,他們就在荒野地睡覺生活。
現實中的周佼警官,提到對倆孩子的印象,是心疼:「孩子整個臉上手上,手上都很臟,穿的非常單薄,手上臉上全部都已經凍皴了,孩子凍得就縮著。」
影片里馬亮有新衣服穿。
但現實里,馬昊整日破衣爛衫。
最好的衣服,是進去以後的囚服。
甚至連弟弟父母的事都沒提。
只說生而不養。
卻對衝動性的未婚先孕丁點兒沒提。
現實是,弟弟的媽媽在20歲時生下他,爸爸才十九歲,倆人還沒來得及結婚,就因感情不和分手了。
荷爾蒙上頭,未婚先孕。
然後生而不養。
把孩子丟給年邁以收垃圾為生的父母。
多草率且不負責的父母和子女。
但這些細節,影片都進行了美化,用烏托邦的美好弱化了現實的殘忍。
失望是真。
但也能理解。
若真按原型真實生活拍,大抵過不了審。
最後想聊聊生而不養這件事。
網路上有一個討論話題:「父母需要持證上崗」,不少網友提議婚前考核,不合格,沒有能力承擔為人父為人母應盡責任的,不準結婚。
這點,很難。
要知道大多數棄兒,有因為重男輕女觀念被拋棄的。也有因父母年紀小,還沒玩夠,因一時荷爾蒙上頭有了娃,但自己又還無法承擔孩子的撫養教育責任,把孩子甩給父母的,也有被迫生娃,導致對孩子不疼不愛的……
而這,純靠考試是沒辦法完全杜絕的。
還得靠父母的品性。
而人性,是最不經不起考驗的。
所以如何解決被拋棄的社會孤兒的困境,任重道遠啊。
幸運的是,我們已經邁出第一步了,相信以後每個孩子都能在愛的包圍中,健康快樂的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