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二十四伎樂」浮雕「活起來」 小小樂手如何奏響千年唐音?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761年,流寓成都的杜甫聽到蜀地的絲竹聲時,甚為驚訝地寫下此詩。說明早在唐代,天府之國的急管繁弦之音就已繞樑不絕了。經過千年的歲月浮沉,當年宮廷宴樂的繁華場景已經難覓蹤跡。可如今,與前蜀高祖王建一同沉睡在永陵墓中的二十四伎樂石雕,留下了唐代宮廷燕樂的縮影,讓當代人能窺得當時歌舞昇平的場面。

千年之後,作為晚唐五代音樂文化見證的成都永陵「二十四伎樂」浮雕,又將如何奏響唐音?9月7日,在成都永陵博物館中,多位身穿傳統服飾的小朋友齊聚一堂,帶著自信而驕傲的笑容,佩戴上了樂手證。原來,這是一群代表著民樂未來希望的小小樂手們,他們經過激烈的評選,成功入選了「二十四伎樂·演繹社」第一季「小小樂手」。當天,少年版國風音樂薈「伎樂24」也正式進入排練。

小小樂手們亮相

「『二十四伎樂·演繹社』第一季『小小樂手』活動,由成都永陵博物館首次開創性發起,靈感來源於館內地宮『二十四伎樂』浮雕,這一迄今考古發現唯一完整反映唐代及前蜀宮廷樂隊組合的文物遺存,在中國音樂史中佔有重要地位。」採訪中,成都永陵博物館副館長馮夏說起了舉行此次活動的契機。「我們一直強調,要讓文物『活起來』,招募『小小樂手』的活動,也是希望能將『二十四伎樂』中的音樂文化更好地傳承和延續。」

馮夏也談到,「小小樂手」招募活動在7月初正式面向公眾招募,報名的火爆程度也超出了他們的想像。經過近兩個月的報名、選取、面試考核等流程,最終51名優秀的預備小小樂手入選。同時,成都永陵博物館聘請了多位來自傳統音樂界的資深代表,作為「小小樂手」們的指導老師。現場,也為指導教師頒發了聘書。

在剛過去的暑假,博物館成為學生們假期的「熱門打卡地」,不少博物館人氣爆棚,一票難求。這也表明,博物館不僅是文物的展示地,更是詮釋文物意義和價值的場所,承載著社會教育的重要功能。馮夏表示,成都永陵博物館作為一所具有教育功能的公共機構,進行青少年「美育」也是職責所在。「我們希望青少年在參與這些活動的同時,了解到文物背後所蘊藏的豐富傳統文化,了解『二十四伎樂』的深厚歷史,並積極地傳承和發揚。」

圖據成都永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