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汽乘用車常務副總經理俞經民在接受採訪時對小米汽車「貼臉開大」。他表示,小米su7的造型很明顯是抄的保時捷,「真不要臉」。
同時還對小米給予了「肯定」,表示沒什麼不好意思的,只要成功。當然最後也「挽尊」了一把,說消費者會仔細考慮這個品牌是幹什麼的,手機都是長差不多,但汽車永遠不會,似乎也是暗示小米汽車長久不了。
不得不說,汽車圈又出現了一位「紀檢委」,最近汽車行業的「正義之士」似乎特別多。有企業老總,有公關負責人,有技術專家,當然也有頭部的車評人。似乎一夜之間,都在下場「開大」。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俞經民所說的事有沒有道理?個人的一些見解與大家分享一下。
(1)抄襲風波,小米巧妙化解
首先說一下個人看法,我是不太喜歡抄襲的。莆田的鞋子哪怕質量比正品更好,價格又只有三分之一,我也不會考慮。甚至一些打著「重新載入」的口號,仿照的品牌鞋子(專利已經過期),我也不會買,算是盡自己的綿薄之力支持原創。
但不得不說,小米對於這件事的處理,絕對是教科書級的。
首先小米抄了沒有呢?這個是肯定的。反正小米su7剛剛亮相的時候,車圈所有人的觀點都非常一致,「他們怎麼敢的」?因為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小米su7就是抄的保時捷,算是
不過這樣做問題其實也不算大,一來設計專利本身是很難判定抄襲的,當年的眾泰做得比小米更加過火,保時捷告也沒告贏;二來保時捷帕拉梅拉的設計專利是2011年申請的,已經過期了,理論上車企都能用。
保時捷官方還專門回應過這件事,說好的設計總是心有靈犀,算是較為體面地揭過了這一章,也算是車圈主流的態度吧。
法理上沒問題,保時捷官方也沒打算追究(實際上也追究不了),剩下的就是應對輿論了。抄襲畢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一個應對不好也容易出問題,而小米的回應簡直是滿分。
關於像保時捷,小米的回應是,誰能拒絕女朋友長得像劉亦菲?這個答覆相當高明,對呀,我的車只是像保時捷,又不是真的保時捷,就是像,就是好看還不行嗎?雖然有點詭辯的成分,人像和車像還真不是一回事,不過應對真是完美。
甚至由於小米的流量大,並且口碑不錯,還出現了部分保時捷車主「爆改」小米su7的事。就是把保時捷的尾部貼上「xiaomi」、「北京小米」、「su7」等標識,看上去似乎就是小米的車一樣。
不得不說,能把抄襲這件事玩到如今這樣的水準,小米的運營能力值得點贊。
(2)「抄襲」算常態,上汽也逃不過?
其實話說回來,汽車工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抄襲史」,這個真沒啥好說的。最早美國車崛起,也是抄的德國車;然後日系車也是靠著給歐美車企「代工」起家,早期也是走「山寨」路線;國產車就更不用說了,早期幾乎沒有不抄的,上汽乘用車其實也逃不過。
比如前幾年的
領克和極氪的設計,也被很多人認為是「借鑒」了保時捷,只是確實沒有小米做得那麼徹底;公認的國產車設計之光
這些還只是外觀,其他方面的「抄襲」可能更加嚴重。比如早期的傳祺gs8,就被指發動機是菲亞特的,底盤是逆向的
個人倒不覺得這些有什麼問題,這些國際品牌起步更早,主流的設計,主流的技術,它們早就摸索得差不多了。國產車起步晚,難道一定要把它們踩過的坑重新踩一遍嗎?沒這個必要吧。
當然國產車這幾年也有了一些不錯的原創設計,比如比亞迪漢的設計就不錯,大氣、穩重之餘,還多了幾分國風。甚至新款的帕薩特還「借鑒」了比亞迪漢的部分設計,最初大家還準備聲討一下大眾,後來發現比亞迪的設計師居然是從大眾挖來的,搞半天原來兩者是「一家」。這個「官司」也就沒必要打了,也打不明白。
總之,在汽車行業,「抄襲」其實不怎麼可恥,當然小米這種做法還是稍顯過分了一些。
(3)「紀檢委」不好當,小心反噬
這兩年汽車行業的壓力確實大,以至於很多相關的從業者都不再「溫情」,主動當起了「紀檢委」。但個人覺得,直接攻擊對手固然暢快,卻很容易被反噬。
以上汽乘用車為例,今年1至7月的銷量為38.51萬輛,同比下降20.19%。這個時候跳出來直接對小米開炮,哪怕其占幾分道理,得到的效果也不會太好。反正我看到的反饋,大多數人都是無感,還有人表示,為什麼保時捷不急,國際車企不急,就這些國內車企急,是不是真急了?
這個其實有點像之前的長城、
而且有些事情,哪怕是真的,也要考慮消費者的接受能力。比如特斯拉這幾年更新非常少,兩款主力車型在一些方面確實落後了。但一些車企瘋狂貶低特斯拉,就很容易被反噬。消費者會本能覺得,你把自己說得這麼好,到底是不是真的?難道那麼多買特斯拉的用戶都沒你聰明嗎?
相反,像小米su7這樣,主動說我們付出了很多努力,產品不比
其實說到底還是產品說話,消費者都試駕了,自然會有答案。主動去攻擊對手,前提一定要是自己各方面都能站得住腳,並且對手的問題確實是有殺傷力的。要是滿足不了這兩點,大概率會適得其反。
寫在最後
這兩年,國內車企的壓力確實非常大。這個我們之前寫楊學良攻擊比亞迪的時候也提過,確實整個體系的承壓已經接近極限,車企都要釋放。於是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車企高管「失態」,他們不服氣比亞迪,不服氣小米,不服氣理想,時不時要來一把痛擊,也確實得到了一些流量,但更多還是消費者的「不解」。
個人覺得,更關鍵的還是產品。吉利的銀河e5出來,小鵬的mona m03出來,都是立馬大賣,靠的就是出眾的性價比和厚道的配置。包括吉利星願馬上也要出來了,個人覺得也是很有競爭力的一款小車,從海豚、海鷗手裡搶一部分市場問題不大。不過上汽倒是沒看出什麼動作,有吸引力的新車不多,這個時候出來攻擊對手,屬實有點看不懂。
把攻擊對手的勁頭拿出來,多產出一些好車,汽車市場的潛力依舊有,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