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創主演談話劇《父親》:挑戰一出比懸疑劇都帶勁的特殊悲喜劇

總是找不到的手錶,對不上的時間線,身份錯亂的人……法國劇作家弗洛里安·澤勒榮獲「莫里哀戲劇獎」最佳劇本的劇作《父親》是一部很特別的作品,無論是它所觸及的阿爾茨海默症題材,還是「真假難辨、似是而非」的敘事結構和寫作手法,都引人關注。由他親自改編劇本並導演的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還榮獲了奧斯卡大獎。今年,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將《父親》搬上了中國戲劇舞台,由蔣維國導演,金士傑、田水主演,8月15日至18日亮相2024國家大劇院國際戲劇季「在北京·看世界」板塊,帶給觀眾很新穎的舞台呈現和複雜的心理感受。

86af1b6035711044221b26f3b58e949f

導演蔣維國:

在記憶迷宮中呈現「流動的真實」

「《父親》是一部結構非常特殊的戲。敘事邏輯看似顛三倒四,實際上是把不同場景里的時間順序一點點拼湊起來,通過交替展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視角與患者家屬的視角,營造出一種具有懸疑效果的混亂感。」蔣維國表示,「我從來沒有排過這樣的戲。這個劇本有開放性的讀解。我們劇組一開始討論劇本時,內部就有四五個不同版本的理解。但我們必須給出一個共同的理解,並且一起按照這個理解去排這個戲。這不見得就一定跟作者想的一樣。因為作者自己都承認,『無論是誰,讀這個劇本,都會覺得少了一塊。』我覺得有趣之處也正在於此。」

這種新穎的敘事方式,也讓觀眾不斷在真實與幻想之間徘徊,隨著劇情展開,恐懼的體驗遠勝悲傷。觀眾會與主角安德烈發出同樣的困惑,不再相信自己的判斷,試圖解開種種謎團,卻總是找不到任何線索或頭緒。不少觀眾都感嘆這部劇「比懸疑劇都帶勁」。

話劇《父親》劇照  方非攝

即便這是一部非常依靠演員表演的戲,但導演仍然通過大量巧妙的舞台手法去強化和幫助觀眾獲得更多藝術上的感受。在舞美設計上,觀眾會發現一開始出現在舞台上的一個很舒服、很正常的公寓在每一場戲中都發生著變化,房間里的東西漸漸減少,越來越空蕩,就像是父親安德烈的一句台詞:「我的葉子一片一片掉光了。」傾斜旋轉的舞台暗示著記憶的偏差和錯亂,在安德烈的穿梭中,如同時間的漩渦和記憶的迷宮。整部作品的燈光、音效和服裝也都會配合著劇中人物的情感變化不斷變化。蔣維國力求在舞台上呈現一種「流動的真實」:「舞台上的時間與空間是靈活的,希望通過這種手法,讓觀眾在混亂與秩序之間自由穿梭,感受生命的複雜與多變。」

在蔣維國看來,這部劇不僅是講父親跟女兒之間的關係,也不只是一個寫患病老人的戲,而是展示了很多人生當中非常困難的處境,是對人性深處的一次深刻挖掘,觸及了生命中最本質的問題——記憶與存在。而這樣一個嚴肅的主題,又用了很俏皮幽默的方式來表達,演出現場經常會響起觀眾的笑聲。蔣維國表示,「我希望讓觀眾在笑聲與淚水中,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父親」金士傑:

被劇本深深吸引,挑戰最難角色

扮演「父親」安德烈的著名表演藝術家金士傑,對這個角色有著深厚的情感。「安德烈幾乎是我演過的最難的角色,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也正是這種挑戰性,讓他在表演過程中充滿了探索的樂趣。

金士傑有一個工作習慣,就是不曾離開台北去接舞台劇,但這次他竟然在上海待了兩個月來排話劇《父親》,也是離家最久的一次。之所以會這樣,金士傑表示:「從一開始讀劇本,我就被劇作家的寫作技法、才華和美學所深深吸引了。最吸引我的,不是阿爾茲海默症,而是劇本寫了一個叫做父親的男人,呈現了許多他的喜怒哀樂,他性格當中奇怪的、奇妙的、暴躁的、自私的、有才華的,或者不堪的,以及他困惑的東西。這些非常生動,非常吸引我,所以我對這次邀請點了頭。」

主演金士傑在《父親》發布會上。 方非攝

由於對劇本太有興趣,金士傑每天都會把劇本打開,思來想去,樂此不疲琢磨其中的問題。但他也坦言,自己是一個「跟任何團隊合作,都是一個被人家看起來有點難纏的人」。「我是來找麻煩的人。跟任何團隊合作,我都會一直舉手跟導演提出我的意見、困惑,甚至我的不以為然。我不會省這個事兒,我覺得這是好的,因為我一心一意只盼望一件事情,就是希望這個戲往好走。」

有觀眾告訴金士傑,看完這個戲離開劇院回家路上,走在馬路上的一個十字路口,忽然停下來走不下去了。「好像這齣戲的高潮在那個時刻發生,而不是劇中的任何時刻。」金士傑感嘆道,「這個戲有人當成推理懸疑劇,有人當成驚恐劇。對我來說,演這部戲的感受,就像在看一張父親的臉的畫像,我不知道屬於什麼畫派,但出自大師手筆。我慢慢努力把這張臉勾勒出來,這一場是鼻子,那一場是眼睛,下一場是耳朵,慢慢讓面孔逐漸清楚,最後讓我蠻喜歡扮演他,並且心中充滿了看一幅畫作的樂趣。」

此前,金士傑曾在話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中扮演患有漸凍症的莫里教授,在生命倒計時過程中,展現了對人世的熱情和擁抱,是一個溫暖的篇章。而《父親》中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父親安德烈每況愈下,他和女兒之間的拉扯也是越拉越慘,呈現的是一個殘破的生命篇章。「安德烈和莫里教授不一樣,但他們兩個都很吸引我。可以在這麼優秀的劇本當中扮演這麼生動的角色,我真的覺得很榮幸。」

「女兒」田水:

與人物共鳴,感受溫情與殘酷

在《父親》中扮演女兒安娜的演員田水,對劇中人物有著深刻的情感共鳴。「我的母親是一位重度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去年過世了。劇本當中父女之間的一些對話,我在生活中和母親相處時都曾經歷過。這些親身經歷,讓我能更深刻理解人物所經歷的痛苦與掙扎。」

田水表示,這種過於相似的經歷讓她在表演過程中既得到了助力,也讓她有一種「內耗」的煎熬之感:「我不得不在排演時一遍遍翻出那些想要忘卻的記憶,並要去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是很少有的,但也對我呈現安娜這個人物有很大的幫助。」

田水還提到,與金士傑老師的首次合作讓她受益匪淺。「金老師對角色的理解非常深刻,他會不斷琢磨,並且在每次創作過程中,都會找到一些非常有特點的東西。他的表演總是那麼自然、真實,能夠讓觀眾產生共情。與他一起工作,讓我更加堅信了戲劇的力量——它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