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板面的「搖滾」之路

二手玫瑰樂隊(來源:@二手玫瑰樂隊)

安徽太和羊肉板面是從1993年開始「北上」的,直至在二十年後成為網路熱梗「石家莊正宗安徽牛肉板面」。

今天,你問一個石家莊人:石家莊有什麼特色美食?

他一定會拋出那個陳年老梗——「石特安」(石家莊特產正宗安徽牛肉板面)。

太和板面北上之時,正是市場化、全球化的前期,外資湧入,民間資本興起,傳統的單位體制被削弱。92派企業家橫空出世,而「太和板面」被三輪車推著一路北上,則是「春天的故事」的草根版本,處於92派的另一端。

「那時的大家有一點很像,那種除了錢,好像已經擁有了一切的模樣。有包廉價香煙,有份牛肉板兒面,有笑靨如花的姑娘,有層出不窮的想法,還有用所有錢換來的限量版心愛樂器。其實,那時擁有的一切不過也就是青春吧。」

站在時代的拐口,有的人被洪流裹挾,發出無奈的嘆息,有的人卻能在激變中謀求出路。

一切都是不得不變,一切又都是應時而變。

noodlesawards

2017年底,曾經的中國搖滾第一刊《我愛搖滾樂》公布了一則雷人消息:《板面獎noodlesawards提名評選正式啟動》。

1999年,石家莊的音樂雜誌《通俗歌曲》的前編輯曉朱想要自由書寫與普及搖滾,創辦了《我愛搖滾樂》,那是一本沒有刊號的獨立雜誌,以「買碟送刊物」為名進行售賣。巔峰時期,「愛搖」一期能賣出2到3萬冊。

《我愛搖滾樂》

《愛搖》和《通俗歌曲》令石家莊還沒有成長為「國際庄」時,就已是中國搖滾重鎮。

再加上千禧年前後,石家莊樂隊爆發期,本土樂隊「萬能青年旅店」的一首《殺死那個石家莊人》,紅遍大江南北,讓石家莊真正走入國內搖滾圈的視野。

《愛搖》評選「板面獎」,也透露著朋克之大無賴精神。官宣是這樣向「滾圈兒」介紹這一獎項的:

板面(安徽板面),也稱太和板面,是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特色小吃,因在案板上摔打而得名。以此命名有經過摔打、鞭策收穫更好的未來之意,並以此紀念石家莊三大人文景觀。

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以「太和板面」來命名的音樂獎項了,獎金數額就是一碗安徽板面的市價。板面獎noodlesawards效仿金酸莓獎golden raspberry awards,揶揄過去一年備受大眾批評的音樂人和作品。常設獎的前綴是「最差」——「年度最差歌手」「年度最差樂隊」「年度最差單曲」。

當年,第一屆「年度最差歌手」是從趙雷、楊坤、馬融、汪峰和謝天笑等一眾提名里誕生的。

「板面獎」還專設「中國搖滾墊腳石獎」,羅永浩、于謙被提名。後來誰得獎不可考,但「正宗安徽板面」絕對是整個石家莊搖滾的「墊腳石」,甚至是搖滾范的一部分,「如生活標配般烙進了那一代樂手們的青春記憶」。

河北省古琴協會首任會長孫鑒後來回憶樂手們在棉七小學那幾間早已廢棄的低矮庫房排練的場景:

「那時的大家有一點很像,那種除了錢,好像已經擁有了一切的模樣。有包廉價香煙,有份牛肉板兒面,有笑靨如花的姑娘,有層出不窮的想法,還有用所有錢換來的限量版心愛樂器。其實,那時擁有的一切不過也就是青春吧。」

太和板面「北上」

誰能想到,安徽太和板面在1993年的艱難北上,餵養出一代中國搖滾人。

北上的具體時間,其實也不可考,那實際上是一組幾乎同時發生的事件,北上的目的地也不只是石家莊。

1993年,安徽阜陽太和縣大張村村民宋建平、丁文喜帶了600塊錢去河北唐山擺攤賣板面,先花100元租房子,買了73塊錢的肉。他們凌晨3點半帶著煤球和爐子去渤海早市出攤,爐子有200斤,卸爐子燒水,當街摔板面,三合板墊著三輪車,「鐺鐺響就像敲大鼓一樣」,第一天賣了30塊錢,第二天就有回頭客。

宋建平的板麵攤陰天下雨從不關張。他發現,河北人不愛吃羊肉,受不了那一股子膻味,於是羊肉換成牛肉,其他配方不變。

板面生意逐漸好起來。後來一個攤變四個攤;接著收徒弟;第一個徒弟是二伯的兒子,後來在建國路開了店。安徽太和板面開始遍布唐山。

太和板面

太和縣舊縣鎮人丁好峰也在1993年來到石家莊。他懷揣500塊錢在談固大街路口賣板面,第一天賣出了12碗面。

1993年,17歲的太和縣人單傑投奔在哈爾濱工作的姑姑、姑夫。姑夫給他買了一輛三輪車,他在「老動物園早市」支起麵攤。「一個早上可以賣500碗面。」「秋豪單記」板面後來遍布冰城大街小巷,還有幾十家開到了瀋陽、大連、深圳等地。

1999年,徐州壩子街橋北岸中國工商銀行的對面的第一家丁三板面開業了。丁三是太和人,家中排行老三,也從支小攤子開始,靠一鍋獨家「牛油辣椒湯底」,成為徐州板面界大哥大。

根據大眾點評搜索數據顯示,在徐州範圍內大大小小就有1757家板麵店。

2001年,初中畢業的郭志前往河北保定市留史鎮,在一家太和人開的板麵館做幫工,兩年後和父親在保定市支起了一個路邊攤,後來在北京市海淀區四海橋(四海市場)賣起板面。後來「郭記味霸」板麵館發展到60餘家,其中阜陽籍老鄉加盟佔比達60%以上。

太和板面的「北上」之路不是一天走完的。大張村後來成為「板面村」,全村70%的人在全國賣板面。宋建平的徒弟中,孫中在天津劉房子站台,李良貴在保定,劉芳在哈爾濱,丁本衡在石家莊……幾乎逐步覆蓋整個中國北部。

90年代
安徽太和羊肉板面的「北上」是整個中國90年代的一個縮影。

90年代,一個象徵開放、繁盛、騰飛與未來的符號。當時正是市場化、全球化的前期,外資湧入,民間資本興起,傳統的單位體制被削弱,與之相應的則是宏大敘事的退潮與市民意識的崛起。

電視劇《雞毛飛上天》

鄧小平南巡講話後,全國各地迅速掀起一股「下海創業潮」。據人社部統計,1992年辭職下海者超過12萬人,停薪留職、兼職投身商海的超過1000萬人。

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國企業家的92派,源自國企或集體經濟的改制轉型。

但「太和板面」北上則是「春天的故事」的草根版本,處於92派的另一端。

一代太和農民沿著中國鐵路的足跡,北上河北,唐山、邯鄲、石家莊包括保定,依靠一個個板麵攤,用三輪車生生賣出了一個小吃品類。

站在時代的拐口,有的人被洪流裹挾,發出無奈的嘆息;有的人卻也能在激變中謀求出路。

回頭看去,這群人的板面技術並不是最好的。實際上,即使是現在,本土太和人也不接受由傳統太和羊肉板面改良的「正宗安徽牛肉板面」的風味。多位本土板麵店主都告訴元新聞記者:

當年北上的攤主,都是在本地競爭不下去的。

本世紀初,當安徽牛肉板面在石家莊爆火之後,很多先知先覺的石家莊商人都看上這盤生意。一位石家莊房地產商人曾經多次來太和尋覓「正宗安徽板面」合作者。

太和石條老街板面(來源:中國名廚文化中心)

太和縣石條老街板面老闆楊建峰就曾接到邀約去石家莊考察,他品嘗過石家莊數十家「正宗安徽板面」,包括最火爆的「五七路牛肉板面」,儘管「五七路板面」門前豪車雲集,但楊建峰吃完後不甚滿意。他認為,「太和本地任何一家老字號板面的風味,都以吊打石家莊的。

「喪失了傳統太和板面最重要的香。」楊建峰進一步猜測,之所以太和羊肉板面在北上過程中被改良成了牛肉板面,「是因為他們(北上的攤主)沒有真正掌握去除羊膻味的技術。」

但真實的情況可能沒有那麼簡單。

太和板面北上所依仗的不是技術,而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和機變。

太和板面北上所至,也是安徽生產力的輸出所至,邯鄲市是以鋼鐵產業為核心的重工業城市,唐山以礦業為核心,而石家莊則是一座鐵路上的城市。

大量勤勞的安徽農民工在極速填充工業生產力缺口的同時,也急需一碗家鄉的味道撫慰他們思念家鄉的情緒。

這也許就是「安徽正宗」四個字的不可或缺。寒夜星辰,沒有什麼比一碗家鄉的麵條更能告慰心靈。

太和板面(來源:潁州晚報)

板面,製作簡單,出品快,價格實惠,重油鹽辣,吃下去又扛餓又過癮。經過反覆捶打板面,讓麵糰起筋,既可以增加面的口感,更讓當時從事礦業工作的人們迅速補充體力,也更加的扛餓。

中原飲食體系本來是以羊為大的,太和板面金貴講究的羊肉變成更好製作的牛肉,只因板面出走阜陽以後,勞動力需要的是更快的補充能量的方式。

在演化當中,太和板面也改變了注重湯頭的特點,變成了更容易製作的牛肉湯底,也不再搭配小菜,而是更多地結合當地的特色滷味,比如把子肉、滷雞腿、豆製品等,只為增加更多的蛋白質,幫助工人迅速補充體力。

一切都是應時而變,一切又都是不得不變。

天下板面出太和

石家莊鼎鼎大名的「五七路板面」(後改名為王書岐板面)的經營者王書岐是一位石家莊人,但他是在一位安徽人手上繼承的麵攤。

王書岐當過泥瓦工,後來他在五七路批發雞蛋,跟一位做板面的阜陽人關係很好,後來朋友家中有事不得不棄攤回家,臨走前把板麵攤留給了王書

2005年,王書岐改行賣起板面。他在和面和調鹵上精心鑽研。「我特意將面做得軟一些,將鹵的辣度減一些,不過這個『一些』就很不好掌控。」

王書岐出攤出了十一年,幾乎每天都會有1000多人來吃面。攤前賓士、寶馬、奧迪各種豪車雲集,也有騎著電動車來喝酒吃面的上班族。

一直到2016年,他才將攤位撤掉,開了麵館。

王書岐板面(來源:河北青年報)

和東北一樣,石家莊也曾是新中國成立後北方重工業城市的代表之一,大型棉紡廠從「棉一」開到「棉七」。被稱為「共和國醫藥長子」的華北製藥坐落在這裡,中國第一批青黴素從這裡問世。

在很多石家莊人的記憶里,這座城市由高聳的煙囪和青黴素的味道組成;90年代之後,傳統重工業衰落了,改革的陣痛持續至今,終日的霧霾和灰濛濛的天瀰漫著不散的壓抑,發展重工業帶來的污染始終困擾著這裡。

這正好和90年代末中國搖滾樂的母題不謀而合:對城市生活與工業文明的反思。

在「石特安」(石家莊特色安徽板面)的招牌開始遍布大街小巷的同時,石家莊搖滾開始發出獨特的吶喊。

《愛搖》新媒體主理人段郎說:2006年,一位讀者向《愛搖》寫信,他恰好發現了石家莊三個字對應了「rock home town」。於是,編輯部就以這位讀者來信為由,專門做了一個專題,後來成了「網路熱梗」。

元新聞記者曾經問過一位搖滾樂迷:

「安徽板兒面,到底搖不搖滾?」

「非常搖滾!」

「為什麼呢?」

「因為板兒面是屬於工人階級的!」

當年,歐美搖滾樂成長和美式快餐興起都是同一波的。在漢堡誕生的hamburg steak,一種用碎牛肉做成的肉餅就成了hamburger,用麵包夾著肉餅,營養均衡、方便、好吃、迅速補充營養,扛餓,簡直就是和安徽板面一模一樣。

於是發源於德國漢堡的地方美食成了風靡全世界的漢堡包。

太和板面「北上」,和農民工「南下」,都是根植於中國這片古老土地上的草根敘事。在那種社會劇烈轉向的劇變期,終究是農民們扛下所有,先是農業哺育工業,一批農民工出走家鄉,走進工廠,另一波農民則推著三輪車,一碗面一碗面餵飽他們的農民兄弟,重工業衰落後,三輪車繼續餵養城市,甚至養出新的城市文化。

那些曾經在石家莊街頭擺攤的太和人,可能根本不會有機會知道搖滾是什麼,可能更不知道板麵攤的老主顧里有大名鼎鼎的「萬青成員(萬能青年旅店 中國知名搖滾樂隊)」。

而這個故事迷人的地方就在於,吃面的人也在為做面的人而吶喊。

二手玫瑰的梁龍後來總是在演唱會上玩「板面梗」,大力推廣安徽板面, 二手玫瑰在舞台上大紅大綠,將嗩吶這一傳統樂器融入搖滾樂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間朋克」風格,其實喚醒了中國人心中搖滾和土地的連接。

一位石家莊人說,「石家莊對我來說,有時會像一個形容詞,是一種『失落—平淡—恢復期盼』的狀態。」食物會潛移默化地改變社會。天下武功出少林,追宗溯源,你始終能看到那股源自淮北平原的力量。

來源:元新聞撰稿:梁巍 張春旭 王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