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這幾部電影,穿越去巴黎

巴黎是無數藝術家、作家的靈感之泉。從電影的角度看,巴黎深度參與了電影創作,讓自身成為了一座巨型攝影棚。

有此說法,不僅因為電影於1895年誕生在這裡,還因為這裡的街道、地鐵、紀念碑、藝術館和咖啡廳都被鐫刻在一些光彩奪目的電影時刻。從戈達爾(《精疲力盡》)到熱內(《天使愛美麗》),從馬龍·白蘭度(《巴黎最後的探戈》)到伍迪·艾倫(《午夜巴黎》),巴黎從來就與電影密不可分。

當艾米麗在聖馬丁運河打著水漂,當新橋上的戀人把愛的慾望化作煙火中力量的舞步,當席琳在巴黎聖母院前暢想它消失後的世界,總有個一瞬間會喚醒你對這座城市的期待。

此時此刻,巴黎奧運會正火熱展開,讓我們經由電影感受巴黎的魅力。通過打開下面的任何一部電影,去往巴黎。

1、《精疲力盡》

《精疲力盡》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傑作。跟同時期的新浪潮導演一樣,戈達爾也將巴黎作為畫布,用手持攝影機拍攝下主人公在巴黎生活的場景。

為了讓畫面擺脫好萊塢的「攝影棚」風格,攝影師讓攝影機處於移動中,甚至有時會放在輪椅或手推車裡。由此,《精疲力盡》拋棄了精雕細琢的畫面,用寫實的風格記錄下帕特麗夏賣《紐約先驅論壇報》的香榭麗舍大街,和米歇爾被子彈擊中時所在的拉斯帕伊大道。

雖然拍攝手法並不精美,在剪輯風格上也有些零散,但跳切和非常規攝影讓這部電影顯得異常靈活、充滿生氣。同時也讓巴黎有著與眾不同的氣質:跳躍、天真,又蒙著一層濃重的存在主義色彩。

2、《天使愛美麗》

《天使愛美麗》的大部分情節發生在巴黎第18區蒙馬特區。作為一部愛情喜劇片,蒙馬特區濃郁的藝術氛圍和浪漫氣息剛好符合電影里總是異想天開的艾米麗。

蒙馬特區以紅磨坊、聖心大教堂而聞名,艾米麗工作的deux moulins 咖啡館和居住的公寓就在這一帶。從這裡驅車20分鐘會到達聖馬丁運河,而這裡,正是艾米麗獨自玩打水漂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天使愛美麗》對蒙馬特的拍攝方式不是復刻現實,而是把畫面調成綠色、黃色和紅色的主色調,讓這個舉世聞名的區域充滿了奇幻色彩,又正好符合這個充滿奇思妙想的少女眼裡的巴黎。

3、《愛在日落黃昏時》

作為最經典的愛情電影之一,「愛在三部曲」用對白和城市把一對戀人長達幾十年的故事串聯成完整的時間線。每一部既是男女主人公不同階段的人生切面,又是寫給三座氣質迥然不同的城市的情書。

該系列的第二部《愛在日落黃昏時》發生在千禧年初的巴黎。彼時的傑西和席琳在維也納分別後,重逢於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三十多歲的他們相比起十年前少了些許天真和犀利,取而代之的是謹慎和防禦,以及情感的壓抑和剋制。

兩人漫步在巴黎的街頭,在黃昏的渲染下,這座城市被浪漫又憂鬱的氣氛籠罩著,符合兩人此時的心境。他們路過塞納河,路過聖母院,講訴著各自的生活。在這座浪漫之都的黃昏,即便他們小心壓抑著內心的感情,卻仍然被迅速勾起,如渡輪划過塞納河時激起的漣漪。

4、《午夜巴黎》

《午夜巴黎》是伍迪·艾倫寫給巴黎的一封情書,其中充斥著他對巴黎的迷戀,以及很多美國人對巴黎的理想化想像。

在伍迪·艾倫的浪漫幻想里,一輛復古車停在巴黎午夜的街頭,上車之後你就能穿越時光,去往海明威、菲茨傑拉德、達利、布努埃爾等人的聚會。在那裡看著福特翩翩起舞,和海明威在聖米歇爾廣場喝苦艾酒,或是和畢加索在圓頂餐廳一起吃酸辣醬。

這一切,不僅是伍迪·艾倫的美好願景,或許也是很多藝術青年多次出現在夢裡的情景。舊時的巴黎承載著理想主義者的至高嚮往,它映襯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渴望回到某段歷史時期的懷舊之情。

但正如電影告訴我們的那樣:巴黎再也不會和以前一樣了,儘管它一直是巴黎,你也隨著它的變化而變化。

5、《人約巴黎》

《人約巴黎》講述了三個發生在巴黎不同地區的愛情故事。在這部影片里,巴黎充分參與了電影,是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導演埃里克·侯麥將巴黎描繪成一片充滿愛情與沉思的綠洲,並通過三段優雅的愛情小品,展現出巴黎人對兩性關係的態度。

透過侯麥的鏡頭,巴黎是一個充滿偶然邂逅的誘人世界:在公園、在公交車上、在火車上,人們總在相遇。無論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聖心大教堂、畢加索博物館、蒙馬特區,還是鮮為人知的公園和街角,巴黎彷彿總處於愛情迸發的前夕,為即將墜入愛河的人們敞開胸懷。

《人約巴黎》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現代巴黎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且隨著主人公在其中漫步和交流,讓日常具有散文詩一般的情調。

6、《戲夢巴黎》

巴黎的激情不僅屬於愛情,這樣唯一一座會在宮殿播放電影的城市,承載著眾多年輕的靈魂們渴望解放的理想。

《戲夢巴黎》描述了巴黎的這一面。它以上世紀60年代一場波瀾壯闊的社會運動為故事背景,通過三個年輕人的情感糾葛,揭示了愛欲悲歡交織的時代切面。

在這部電影里,巴黎的空氣中流動著躁動不安又浪漫激情的理想主義因子。三位主人公在電影資料館抗議、手牽手跑過盧浮宮、在德比利行人橋抽煙……他們對生命和政治的熱情,與巴黎這座城市一起被捲入風暴中心,陷落在充滿了性解放、民主革命、無政府主義等各式各樣的意識形態里。

而風暴過後,年輕人向何處去,巴黎就會向何處去。

7、《怒火青春》

每個城市都是多面的,巴黎也是如此。與前幾部不同,《怒火青春》讓我們停止將巴黎過度理想化,它把鏡頭對準巴黎最落後的郊區,呈現了它混亂和危險的一面。

《怒火青春》的靈感來源於1993年發生在巴黎17歲男孩 makome m'bowole 身上的真實槍擊事件,講述了三個憤怒的年輕人在破敗的郊區生活的故事。影片以充滿仇恨的視角,將巴黎描繪成一個犯罪猖獗、貧窮落後、充斥著種族衝突和暴力的反烏托邦世界。

可以說,《怒火青春》對巴黎毫無愛意。它沒有盧浮宮、沒有聖母院或凱旋門,只有混凝土廢墟和用木板封住的商店。它憤怒卻發人深省,對整個現代化的世界發出警告:

如果我們不採取行動糾正社會的不平衡,這就是我們的未來。

以上是一份巴黎的非官方旅遊指南,每一部電影中的巴黎都各有不同。我們無法通過一部電影來定義巴黎,但卻可經由形形色色的影像去觸碰巴黎的各個角度,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過度的理想化,揭開玫瑰色的里襯,觸碰到它最真實的面目。

不可否認的是,有關巴黎的電影總能吸引我們,不是因為盧浮宮、香榭麗舍大街或埃菲爾鐵塔,而是因為那些散落在街頭巷尾的浪漫情調和瀰漫在空中的自由氣息。正因如此,巴黎才成為「最常被想起、被談論、被書寫的地方」。

一隻呀

責編 柴穎瑞